“山海湖的永恒相守,如果海鹽想睜開眼,那就是南北湖在清晨甦醒。南湖的魚、北湖的魚,都是曈仁裏的星星”。詩人黃亞洲是這樣讚美海鹽的。
初秋的夜晚,月光灑落在頭頂,我與海鹽縣委書記王碎社在夢湖畔漫步,夢湖連通着海,似一條永不停息的脈搏。此刻,夢湖又象一個乖巧的嬰兒,靜靜的依偎在大地的懷抱裏。我説,白天我走了3個村,感悟到了海鹽那種小家碧玉的美,大海揚波的美,古典深沉的美。
王碎社説,這是“千萬工程”結出的碩果。為了建設平原詩畫山水新圖景,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十二五”啟動美麗海鹽建設,重點治理“臟亂差”;“十三五”打造産、村、旅融合的美麗鄉村升級版;“十四五”開啟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編制專項規劃,按照自然資源、區域特色、歷史文脈、産業結構等進行布局,實施“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建設,加大串點連線力度,變盆景為風景,努力把海鹽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優美樂居、優閒樂游、優質樂業、優雅樂活”的江南水鄉典範。全縣累計建成6條縣級美麗鄉村精品線,7個省級新時代美麗鄉村示範鎮,13個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29個省市精品村。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行走在海鹽清新的時光裏,每一個角落都藏着精彩,風淡雲輕的朝暮,暗香盈袖。海鹽的風,是南北湖濾過的,甜甜的,不帶一絲海腥味。
夏末最後一場雨下過,風煙俱盡,天山共色,一切都變得澄澈、明快,讓人醉心於這座秋風輕撫的小城。這裡沒有高山大川,但有53公里美麗的海岸線,蜿蜒飄逸,像秋姑娘的裙擺。去雪水港村的路上,一路繁花相伴,稻子在不經意間黃了穗尖兒,正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一戶庭院,一處風景。來到雪水港村,一幢幢白墻黑瓦的浙派民居映入眼簾,蜻蜓和蝴蝶在門前屋後的花叢裏自由擺拍,偶爾有村民從窗戶裏探出頭來,笑容把滿臉皺紋堆成了漣漪,一種從未有過的寧靜與幸福在這個季節裏瀰漫。一條清澈見底、水草蕩漾的河流繞村而走,滋潤着廣袤豐沃的田野,構成了一幅“雪水早春,幸福港灣”的鄉村圖景。滄海桑田,仿若“換了人間”。
山水之間,琴瑟和鳴。17年來,雪水港村把黨建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優勢,因地制宜,與時俱進,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今的雪水港是浙江省全面小康示範村、全省首批未來鄉村。
一路走來,村黨總支書陳余良深有感觸,“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養羊養豬,房前屋後堆放着各種垃圾雜物,要改變陳規陋習,難度不小。”事實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雪水港村曾大面積開採石礦,但老祖宗留下的山並不多,吃的是“子孫飯”。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破壞了生態環境,村子裏塵土飛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年輕人紛紛出走,只剩下老人留守。鄉村要振興,環境是底色。村黨總支抓住“千萬工程”這一契機,果斷關停礦山,恢復和重建因採礦損毀的植被,全面實施復綠。在“八一組”開展“綠色低碳、生態宜居”試點,由黨員幹部帶頭,無償提供自留地開展綠化提升,並包乾日常養護,讓小庭院、口袋公園扮靚鄉村大顏值,讓綠色清潔能源入村入戶,全力建設低碳村落,積分打卡,探索出了“美麗指數”的長效機制。
美麗鄉村的建設,撬動了“美麗經濟”,帶來了“蝴蝶效應”。2020年,雪水港村探索“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模式,將村莊旅游資源交由專業的鄉旅公司運營,先後引進了北山北農場、嘉興融禾農業科技公司和華維節水灌溉等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在融禾園區,我們見到了老總舒華倫,他是2020年疫情期間回鄉創業的,園區農業設施先進,所有植物離地培養,大棚乾淨整潔,每個大棚自帶恒溫設備,種植的網絲瓜、小蕃茄、草莓及有機蔬菜,暢銷滬杭蘇。舒華倫説:“以我們農業園為基地,我來提供種子、技術、肥料,阿姨們到我這裡來工作,最後借助我們的&&賣出去,也是一種共富的嘗試。”這些現代農業項目給雪水港村近300名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也給上萬名游客帶來了放飛心情、親近自然的體驗。
在雪水港展示館內,兩組數據引人注目:200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6.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520元;2022年,雪水港村集體經濟收入396.76萬元,經營性收入199.0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4.6萬元。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王碎社説,“建設美麗鄉村,要精打細算,把錢用到刀刃上,切忌大拆大建,割裂歷史文脈,毀壞自然肌理,做勞民傷財的事。”
按照打造精品、建設精緻、管理精細的要求,制訂&&《海鹽縣美麗鄉村建設十不十宜》《海鹽縣升級版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投入佔比指導意見》,確保美麗鄉村項目建設不跑偏,盡可能在選材用材和表現手法上,保留鄉村風貌、融入鄉愁文化、體現鄉土味道。如秦山,因秦始皇登山遙望東海而得名,“秦始皇廟”“秦皇馳道”“秦皇古碑”等,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説和遺跡。全縣通過挖掘保護利用,新增“一村多景”景觀節點780余個。
六里村朱家門是海鹽南北湖畔,一處古樸幽靜的隱逸桃源。左腳踩上百年滄桑的青石板,右腳就踩出了唐代詩人(海鹽人)顧況的詩句“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江南獨有的小橋流水、寧靜祥和、人文氣息,吸引了歷史學者金綱、易中天等在此隱居寫作。金綱先生創作了《大宋帝國三百年》,易中天完成了24卷的《易中天中華史》。得益於“江湖居”“白地三影”“堰上水彩”等帶來的流量效應,得益於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現代傳播手段,這個傳統村落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熱門網紅打卡地。
坐在朱家門“野到家咖啡館”,烹茶淺讀,輕輕翻動時光的卷軸,遠離城市喧囂,讓心靈得到歸屬。
“風情六里堰.人文朱家門”,目前已有金綱、白地、馮鳴等11位文化名人在此扎根,成為浙江省首批“藝術鄉建”示範村。朱家門文化聚落,是朱家門歷史資源稟賦延續發展的呈現,也是以文化助力共富,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潮起帆正懸,一池春水漾前灣。大海邊的老鹽場——北團村,歷經浪濤滌蕩,褪去粗糲,堅韌底色越發濃厚。
20年間,北團村堅持黨建引領、搶抓機遇、整合資源、深挖特色,花園洋房鱗次櫛比,河湖縱橫百花爭艷,公共服務一應俱全……繡出了一幅美麗經濟與美麗鄉村攀援生長的蝶變圖畫。
徐徐往,波溶漾,青山綠水皆可賞。見到北團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建紅時,她正和設計師探討美麗鄉村升級版的規劃細節。在這張藍圖上,集觀光、野趣、文化等多元體驗於一體的新基地正呼之欲出。“努力把游客引進來、留下來。”張建紅説。張建紅曾是北團村一名個體戶,經營着一家小超市。2011年,北團村要選舉新的村幹部,張建紅當即決定把店舖轉讓,參與競選。“我也想為群眾幹點實事,並且我覺得自己確實能勝任這份工作,帶領大家發展進步。”張建紅説。
從上任到現在,張建紅見證了北團村的蝶變。近年來,北團村發展抱團經濟,以項目換來穩定的投資收益,先後參加街道3個聯建項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2006年的不足30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205萬元以上。公共基礎設施也全面提升,村莊綠化面積覆蓋率達到60%以上,村級主幹道路面硬化率達100%,到組達戶全覆蓋。“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有鹽的地方,人不缺鈣。北團村黨總支書記張振華信心滿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疫情期間最困難的時候都堅持下來了,我們要只爭朝夕,少講空話,擼起袖子加油幹!”今天的北團,農創基地、研學基地、書吧等一個個文旅項目相繼落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全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不足1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4.5萬元。北團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省級衞生村、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
大氣如海,淳樸似鹽。在海鹽,秋天的美好就在身邊,抬頭可見藍天白雲,低頭滿目花草薈萃,遠眺便是星辰大海。詩人張二棍於是寫下了:江南的美好,大抵也是海鹽的美好。荷花被讚美過的品質,大抵也是海鹽的品質。是的,海鹽的美,是亮晶晶的美,是新時代鄉土中國的美。(俞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