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協作”持續迭代升級,“一縣一策”全覆蓋推進資源優勢互補
浙江把“山海”區域差異視為發展機遇,將欠發達地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了一條地區間互惠雙贏、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唐弢 馬劍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條件,曾讓浙江不同地區之間橫亙著一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溝壑,浙江將之總結為“山海”差距。以山區26縣為代表的“山”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實現與“海”的雙向奔赴,成為發展路上的重要挑戰。
挑戰即是機遇。
2002年至今,浙江山海協作工程已持續實施21年,為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了高品質建設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山海協作”持續迭代升級,“一縣一策”全覆蓋推進資源優勢互補、生産要素流動,一部新時代“山海經”畫卷徐徐展開。
浙江省衢州市與柯城區的農技專家向種糧大戶(右一)了解高溫天氣下水稻田抗旱情況(2022年8月9日攝) 江漢攝/本刊
二十年如一日共敘山海情
杭州市淳安縣下姜村,青山綠水相依,路兩旁的民宿錯落有致。在村頭,幾年前廢棄的桑織廠已不復存在,替代它的是大下姜文旅客廳,這個佔地22000余平方米的客廳已成為區域文旅産業的新地標。
“過去是土墻房、燒木炭、半年糧、有女莫嫁下姜郎,現在是農家樂、民宿忙、瓜果香、遊客如織來下姜。”山海協作挂職幹部陳威自豪地描繪著下姜的共富新圖景。
看山不是“山”,下姜的發展,就像一滴水,源于浙江山海協作“二十年如一日”的“水滴石穿”。早在20年前,浙江省委就明確提出,合理利用山區資源,把欠發達地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浙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發展思路的轉變。
2003年,浙江省成立了山海協作工程領導小組,明確杭州、寧波、溫州等發達地區與衢州、麗水等欠發達地區的65個縣(市、區)結成對口協作關係。衢州、麗水等欠發達地區把山海協作工程視為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紛紛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人負總責的領導機制,出臺“山海協作工程”規劃綱要和實施意見,熱情迎接“海的擁抱”。
山海相應,協作力量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能量。走進衢州市常山縣新昌鄉絲瓜絡種植基地,連片的絲瓜棚架裏挂滿了一條條又大又長的成熟絲瓜。不遠處的倉庫前,新鮮採摘下的絲瓜絡經過浸泡、去皮、除籽、曬幹,正成箱打包發往寧波。寧波慈溪市新浦鎮是享譽全球的絲瓜絡原産地,利用絲瓜絡加工成産品歷史悠久,産業鏈完整。兩地攜手合作,共同打造千畝絲瓜絡山海協作共富産業園項目。
在種植期間,慈溪市新浦鎮先後派遣25人次本土農技專家赴常山開展瓜架搭建、播種施肥、管理採摘等技術指導。去年,絲瓜絡産量為26萬斤,按照合作協議,收購價為70元每公斤,産值達到了900多萬元。
在山海協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浙江發達地區的産業、資金、科技和市場,與偏遠山區的特色、資源、優勢産業相嫁接,有了進一步緊密合作的交流。
持續迭代升級
發軔于20年前的山海協作,正是以項目合作為中心,以産業梯度轉移和要素合理配置為主線,推進發達地區的産業向欠發達地區梯度轉移,最終實現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互動式“造血型”雙贏發展的新路子。
如今,浙江正加快打造浙江山海協作升級版,實現從省內區域合作向長三角一體化合作轉移、從單向幫扶“造血”向雙向合作“造血”轉變、從傳統合作模式向促進資源要素創新合作轉變。
聚焦聚力推動山區産業升級,立足山區産業基礎,強化與發達地區需求和産業鏈的上下遊整合相結合。金華市武義縣號稱“螢石之鄉”,在“先內修,後外引”的發展思路下,武義從螢石原礦及初級制品向新材料轉型:一方面以生産含氟新型材料的本土龍頭企業三美化工為核心,聚焦新材料産業園高品質發展,加速低效生産線淘汰和産業園二期擴充;另一方面,成功引進年産8億米超高速高聚光纖及設備研發生産基地項目,實現從以含氟新材料為支撐的單核發展過渡到多核並立的新局面。
聚焦聚力推動山海協作平臺升級,大力支援山區到沿海地區設立“飛地”園區,發揮“飛地”在創新成果轉化落地中的作用。在杭州市濱江區,一塊名為“濱泰智谷”的科創飛地上,一棟棟科技園拔地而起。飛地由濱江區與泰順縣共同出資租賃,面積達35000平方米,泰順招商團隊負責飛地的日常運營與招商引資,入駐企業在濱江區的凈貢獻額全部歸泰順所有。
“通過飛地的建設經驗,濱江的國際級生活配套得以為泰順所用,如果未來能夠吸引重量級的企業入駐,通過智谷共建、人才集聚,將有效助力泰順實現跨越式高品質發展。”“濱泰智谷”科創飛地負責人表示。
聚焦聚力發展“一縣一業”,發揮各縣域資源稟賦、地方特色,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培育壯大富民産業。在位于浙西山區的龍遊縣,皮紙制作技藝傳承千年,是國家級非遺。龍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特種紙生産聚集中心,商品外包裝紙、數位熱轉印紙、手機電池隔膜紙……幾乎無一不包。
“光靠企業的單打獨鬥遠遠不夠。”龍遊縣科技局高新技術科負責人姜小軍説,近年來,縣裏整合山海協作各項經費,重點支援包括碳基紙基新材料在內的兩大主導産業科技創新。同時積極引育一批重點企業,從原材料到深加工再到終端銷售,逐步構建起完整的産業鏈。在全産業鏈的加持下,2022年龍遊特種紙産業實現規上總産值124.8億元。
融入全省産業鏈“生態圈”
從2002年山海協作工程啟動開始,浙江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山海協作之路越走越寬,山海之間越融越緊。
2022年,通過持續推動50個經濟強縣結對幫扶、共建平臺、項目合作,各類高端要素不斷注入山區26縣,助力資源優勢變發展優勢。淳安水飲料、龍遊特種紙、縉雲機械裝備、青田不銹鋼等7個産值超百億元産業逐漸形成;浙江山區26縣切切實實融入浙江全省産業鏈“生態圈”,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在浙江師范大學邊疆研究院副教授魏超看來,浙江把“山海”區域差異視為發展機遇,將欠發達地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意義在于以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前提,以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探索了一條地區間互惠雙贏、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強調區域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模式,既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基本期望和利益訴求,也符合各地區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魏超説。與此同時,發達地區也在山海協作中受益匪淺。嘉興市政府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山海協作不僅為沿海地區拓展了産業轉型升級的空間,山區縣市的很多綠色發展理念同樣值得學習和借鑒。
新起點,再出發——到2025年,浙江計劃山區26縣建成産值10億元以上農業全産業鏈30條,創建未來鄉村300個,農村集體經濟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個百分點,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7萬元,與全省農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