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數字包容以建設城鄉共用的數字未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18 15:13:11
來源:新華網

推進數字包容以建設城鄉共用的數字未來

字體: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推進,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和産業持續高速發展,生産要素、社會治理及産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數字化發展帶來的機遇對于我國農業農村來説尤為重要。它能夠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品質、效率、動力變革,並在實現更為長久且可持續增長方面表現出巨大潛能。但同時又會因技術迭代和增長效應差異造成區域、群體間更大的發展鴻溝。因此,為持續釋放數字紅利並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就需要推進城鄉數字包容建設,消弭橫亙于城鄉間的數字鴻溝。

一、增強數字包容已成為推動城鄉協同發展必然選擇

數字包容是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公平性、均等性與包容性,並消除數字鴻溝的係列措施。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互聯網發展初期,數字包容的重點是縮小狹義的互聯網可接入性與可負擔性。當前,伴隨數字技術與生産、生活的加速融合,數字包容的內涵愈發復雜,例如,包含了産業數字化協同與數字發展、居民數字技能培育體係建設、政務與公共服務線上化等。

城鄉數字包容進一步將目光聚焦于城鄉之間,關注農業農村的數字化發展進程及發展差距問題。實際上,推動實現城鄉數字包容既是數字時代提升城鄉經濟社會公平性、均等性與包容性的有效手段,又是實現上述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一方面推動城鄉數字包容具有“工具性作用”,即作為一種機制與路徑,有助于通過技術方式實現整體福祉改善,消弭城鄉發展鴻溝。另一方面城鄉數字包容性的實現同時具有“目的性作用”,即不需要其他事物或價值中介來體現價值,其本身就是“消除新型不平等,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重要目標。

二、我國網絡可及性與可負擔性建設有效助力數字包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寬頻中國”“普遍服務”“網絡扶貧”等行動計劃,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固定和移動寬頻網絡,並以數字化方式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截至2021年12月,行政村、脫貧村通寬頻率達100%,通4G比例超過99%,固定寬頻月戶均支出資費、單位移動數據流量平均資費分別較2014年下降30%、90%以上,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數字接入機會普及。同期,數字技術與農村地區公共服務融合不斷加速,例如,所有脫貧縣縣醫院均開通了遠端醫療服務;城鄉范圍內中小學(含教學點)頻寬達到100M以上的學校比例達到了99.95%,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各級各類學校已基本具備網絡教學環境。城鄉數字包容性得到大幅提升。

三、“應用”是當前階段推動城鄉數字包容的關鍵內容

基于數字可及性與接入後應用的差異,數字鴻溝被劃分為“接入鴻溝”“應用鴻溝”等。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鄉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指出,伴隨著我國城鄉數字接入機會趨向平等,由城鄉經營主體數字化水準、居民數字活動與資訊消費品質差異引致的城鄉數字應用鴻溝凸顯,成為影響城鄉數字包容實現的關鍵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方面城鄉生産經營服務數字化水準方面差距顯著。産業數字化方面,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在精準生産、病蟲害預警、農産品智慧物流等方面的應用依然較為初級;交易線上化方面,電子商務銷售商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地區。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數字經濟參與廣度與深度相對城鎮地區仍待改善。總量方面,城鄉網民規模差距依然顯著。截至2021年12月,我國整體互聯網普及率達73.0%,而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7.6%。結構方面,多數農村居民在工作學習、線上商業等數字經濟活動參與方面均顯著落後于城鎮居民。

四、全面推動城鄉數字包容的前景展望

數字化代表了新的生産力與新的發展方向,將給農業農村帶來長期、全面、變革性的影響。為確保能夠建設城鄉共用的數字未來、推動共用數字紅利,需要政産學研協同發力,加速夯實城鄉數字包容基礎、共謀城鄉協同發展路徑。

一是多方主體協作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基礎設施。以農村地區“新基建”與數字化服務作為拓展投資空間的重點領域,加速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彌合城鄉數字接入鴻溝。加速農村地區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城鄉能源、交通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提升遠端監測、線上運維及數據運籌優化能力,推動農業農村全局、全域、全鏈的數字化發展。

二是鼓勵企業主體深度參與數字鄉村建設。一方面引導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在農業生産領域的研發創新與融合應用,加速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産端的滲透;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參與鄉土社會、鄉村治理等數字化建設。積極擴展“下沉業務”投入,在數字鄉村的建設中尋求經濟利潤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共建更加適合農村的基層治理數字化、遠端教育/醫療、普惠金融等資訊服務體係。

三是加快農村居民數字技能培育體係的建設。一方面建設政産學研多方參與的數字技能聯盟,構建更具長期性、多元價值導向的課程體係,保障智能終端與學習場所等供給;另一方面推動數字技能教育在正規和非正規教育中的普及,創新“家庭”“社區”培訓等學習渠道。開展對公共服務人員的專門數字技能培訓,發揮其帶頭作用。(作者係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榮美、高級工程師霍鵬)

【糾錯】 【責任編輯: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