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協副主席許維澤建議國家給予大力支持,將福建省南平市確定為“全國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統籌發展先行區”和“海峽兩岸茶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並在茶産業發展和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合作方面上給予更多政策傾斜。
許維澤介紹,福建省南平市是全國著名茶區,六大茶類中有三大類發源於南平,被譽為“紅茶鼻祖”“烏龍茶故鄉”“白茶發源地”和“萬里茶道”起點。凍頂烏龍源於南平市矮腳烏龍,兩岸文化同根,茶香同源。全市茶園面積64.3萬畝,毛茶總産8.4萬噸,毛茶産值43億元;國家級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33家。擁有“政和白茶”“松溪綠茶”等8個中國馳名商標,“武夷岩茶”品牌連續多年位列中國茶葉類品牌價值第2名。
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是南平打牢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導戰略。
當前,南平正在全力走出一條“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統籌融合發展之路。茶文化方面,創新舉辦了中國(武夷)“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統籌發展高峰會、中國武夷紅茶國際交流會等活動,建成“武夷茶世界”等一批茶研學精品項目,以茶為主題的民宿業蓬勃興起。茶産業方面,市、縣兩級制定&&了“三茶”統籌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及專項規劃,策劃實施了武夷山中國茶樹種質資源圃、政和瑞和白茶莊園等53個總投資達99.84億元的“三茶”重點項目;大力推動武夷山茶産業專業園區、北苑貢茶加工園區、政和白茶標準化産業園區等一批茶加工專業園區落地建設。
茶科技方面,建立了院士工作站、“6˙18”(茶産業)虛擬研究院和福建省茶科技(武夷山)研究院,邀請院士開展武夷岩茶和武夷紅茶品質化學特徵與保健功能研究、搭建茶産業數字社會化服務&&,制定《南平市綠色生態茶園建設與管理的指導意見》,選派中國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等9個高端團隊和225名“三茶”科技特派員,為茶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到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綠色生態茶園27.65萬畝,茶葉全産業鏈産值超350億元;全市約85%的鄉鎮、50%的行政村、45%的農戶近35萬人從事茶葉生産經營活動,茶葉實實在在成為南平鄉村産業振興的“金葉子”,初步構建了文化賦魂、科技賦能和全産業鏈融合發展的格局。
下一步,南平市將着力打造全國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統籌發展先行區和海峽兩岸茶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力爭到2023年,建成一批特色茶加工專業園區和“三茶”示範項目,打造茶種質資源、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和人才培養高地;到2025年,建成全域綠色生態茶園,創建國家級茶樹種質資源圃;到2035年,培育規上茶企200家以上,着力打造成世界級茶葉生産、交易、文旅、教育、科研、康養中心。
茶文化方面,加大茶文化遺存科學保護力度,組織編制《萬里茶道(武夷山段)保護規劃》。深入挖掘閩北茶文化蘊藏的生態、文化、交流等價值,形成科學、標準且各具地方特色的對外傳播茶文化讀本,持續辦好中國(武夷)國際紅茶交流活動和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大會等茶事重點活動。
茶産業方面,圍繞全産業鏈發展,大力推廣綠色生態茶園建設,加快培育茶産業龍頭企業,打造一批茶産業化聯合體,加快推進茶加工生産線機械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快推進武夷山、政和等地茶加工專業園區和武夷山抖音基地、中國政和白茶城等一批線上線下營銷&&建設。
茶科技方面,發揮南平科技特派員發源地優勢,加強同中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服務茶産業全産業鏈,重點加強種業創新,打造茶樹種質資源圃,加強茶內含物研究,積極開發茶食品、茶飲料等一批茶精深加工産品,不斷延伸茶産業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