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製作:新聞部 美術編輯: 張鑫 |
![]() |
|||
哪兒是瀋陽? | ![]() |
||
有年歲的老人會告訴你,故宮周圍原本被高大城墻圍着的那塊四四方方的地方才叫瀋陽。 在瀋陽老地圖上,百年前的瀋陽城輪廓好似外圓內方的大銅錢,內城為方,外城為圓,蘊藏天圓地方、天地合抱的玄妙。 按照地圖所畫的範圍走上一遭,你會發現老瀋陽城的建設是很講究對稱的。據原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支雲亭講,建盛京城的時候,皇太極專門請來漢人,按着八卦來設計。當時瀋陽有中心廟,把這個作為無極的干支,即八卦中間的黑點,無極生兩儀,即在東西兩側建造鐘樓鼓樓,兩儀生四象,以中心廟為中點,在瀋陽東西南北六里路修四塔四寺,四象生八卦,即八門,東邊是撫近門、內治門,南邊是德勝門、天佑門,西邊有懷遠門、外攘門,北邊有福勝門、地載門。再修四個角樓,就是瀋陽的盛京城。 如今,隨着城市的擴建,城墻沒有了、鐘樓鼓樓拆除了、四個角樓也僅餘下了一角殘垣斷壁,但盛京城井字街的格局卻始終沒有改變。【詳細】 |
|||
皇家內路 見證故宮的前世今生 | |||
在井字街中,我最喜歡的是那條東西走向的瀋陽路。每次走在瀋陽路上,我都忍不住要向故宮內眺望,想像着裏面會出來一群穿着長袍、裰着補子、搖着小辮的人,想像着皇帝會由嬪妃們和朝臣們簇擁着出來……看宮墻與琉璃瓦的連綿起伏,不自覺地便收聲屏息,似乎只要放慢腳步,就能聽到歷史的聲音。 據史料記載,清代初期,瀋陽路中段,即東華門、西華門之間,處於皇宮之中,行人不得通行,文武官員至此也必須下馬,並設有下馬碑以及文德坊和武功坊,以昭示皇宮的莊嚴與肅穆。現在故宮正門對着的那兩處小亭,是過去的奏樂亭,除此之外,在瀋陽路中段還設有東西朝房、影壁墻、八旗衙門、轎馬場等建築設施。即便是後來隨着清入關,瀋陽成了陪都,故宮仍舊受到良好的保護,作為皇家重地,普通百姓是不可以隨便靠近的。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瀋陽路上的圍欄才被拆掉,人們才能從這條路上通行。 如今的瀋陽路,雖撤去了柵欄,但曾經昭示着皇家威嚴的文德坊、武功坊兩處牌坊仍在,兩側的下馬碑也在默默訴説着故宮昔日的輝煌。【詳細】 |
|||
![]() |
|||
哪是最有瀋陽味道的一條街? | ![]() |
||
給你一個選擇,選出最有瀋陽味道的一條街,你會怎麼選? 中街?太原街?青年大街?依仗着經濟的繁華,或許都會有護擁者,但可能沒幾個人會注意到位於懷遠門和撫近門之間的那條街,雖然它兩側飛檐畫棟飽含清朝古韻,雖然它矗立在瀋陽故宮之前,雖然它以“瀋陽”命名。 從1996年被定義為“清代文化一條街”,這條位於瀋陽市正中的瀋陽路就意圖打造瀋陽的“文化極”。但是17年過去,這條街依然被裹挾在盲目發展的混亂中不能自拔,菜市場、副食店、小服裝店散落其中,把整條街隔的七零八落,也把前期良好的規劃全部打散。只有通過統一的復古街面,才能依稀感受到曾經凝聚在此的“復興瀋陽文化”的豪情壯志。 南京的夫子廟、成都的寬窄巷、北京的前門街,盛世之中文化博興,國內其他城市一批批的老街區通過挖掘古韻煥發了新機,成為新城市地標、國民之嚮往。瀋陽作為清朝古都,卻至今沒能拿出一條譽滿全國的古街。而故宮門前這條瀋陽路,無論從歷史還是現狀來看,都有成為瀋陽的“前門街”的潛質。那些掌握着這條路命運的那些人們,正肩負着“復興瀋陽文化”責任。【詳細】 |
|||
曾被規劃為瀋陽的“東華門” | |||
1996年,瀋陽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支雲亭就向瀋陽市政府提出改造瀋陽路為“清代文化一條街”的方案。按照規劃,這條街將會是三段式設計,打造三個文化産業。從懷遠門到西華門,打造成民俗文化娛樂一條街,展現清代的民間藝術,比如茶館、戲院、棋牌院等;從西華門到東華門,營造傳統文化一條街,引進有文房四寶、瓷器玉器、古玩等,統一打上故宮的標記銷售;從東華門到撫近門,打造飲食文化一條街,集聚包括東北地方風味在內的中國的傳統小吃。 按照三段式的規劃,瀋陽路首先將會成為一個瀋陽民間藝術集中演出場所,包括東北的二人轉、相聲、大鼓,山東柳青等民間藝人都引進來“瀋陽著名的流派京劇關外唐、評劇韓花筱現在都沒有地方演戲,就可以依託這條街為他們建起演出的地方”支雲亭説。其次將會同瀋陽故宮相輔相成,在旅游上相互促進。再次,可以為東北名吃提供一個集中的展示空間,就像北京王府井的“東華門”夜市一樣,推廣成全國品牌。 通過全方位建設,瀋陽路將會成為瀋陽文化聚集地,成為一條特色街道。【詳細】 |
|||
![]() |
|||
百年老店胡魁章 | ![]() |
||
走進懷遠門,古色古香的瀋陽路上招牌林立。一個不起眼的小胡同裏,寫着“胡魁章筆莊”的招牌,已經被歲月侵蝕褪色。推開店門,店舖內空間跼踀,一排老式的櫃&,佔據了整個店舖一半的面積。墻壁上,“瀋陽老字號”、“中華老字號”、“胡魁章制筆的宣傳畫”,提醒着人們這家店舖的歷史。 那個時候,圍繞在故宮周圍,有許多家百年老店。後來,由於拆遷,很多老店搬了家,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 生意逐漸好轉的胡魁章又重新回到了“皇城腳下”,雖然只是巴掌大的小門臉兒,又是蝸居在巷子裏。但是回到這裡就是想離老店的更近一些,與瀋陽最有文化底蘊的老街一起,守望這座城市。【詳細】 |
|||
老制筆匠的燈會記憶 | |||
今年,聽説瀋陽路上又重新舉辦了“盛京燈會”,李世美也專程與家人一起到了燈會現場,期盼能夠找回那時的記憶。“有些失望。人很多,但是卻沒有以前的氛圍了。失去的東西總是最美好的,怎樣都找不回來。” 李世美説。 李世美記憶中的80年代的盛京燈會,同樣讓人激動和興奮。 李世美回憶説,那時候的元宵燈會,規模很大。整個故宮周圍,都是燈的世界。人們一吃過晚飯,便迫不及待地涌向燈會展區。但凡大街幹線,都佈滿了各式各樣的燈具,有冰燈、宮燈、走馬燈,還有造型各異、憨態可掬的神話人物和歷史情境燈。在那樣的年代裏,融入了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元素,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有些瀋陽周邊郊縣的農民,還特地進城賞燈。每個造型燈前,都擠滿了圍觀的人群,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頭攢動”、“水泄不通”等詞語也難形容當時的熱鬧場景。 據説燈會的第二天,環衛工人撿到被踩掉的鞋子就有幾車子。 以後,那種熱鬧的燈會場面再也沒見過。雖然瀋陽有了其他的燈會場所,但是80年代燈會的那種感覺卻是一去不復返。【詳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