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是怎樣平抑房價的呢?
  古代買房都是先“立契”,立契即如當今的買房合同,房契立好後,各有關部門要在上面蓋章,否則無效。
  在房契上蓋章前,還有一道手續叫“遍問親鄰”。宋太祖時期有明文規定:凡典賣、倚當物業,先問房親,房親不買,次問四鄰,四鄰不買,他人才可交易。
  可見,賣方在賣房之前,要得到族親和鄉鄰的首房價相關內容肯,這種首肯不是口頭的,正規的做法是“依賬取問”,具體的做法就是拿一個小本子“問賬”(元代叫“問貼”),把族親和四鄰的名字依次列在上面。
  同時,還要把打算出售房子的大小以及價格標上,然後按所列名單依次徵詢意見,被問的人(包括想買或不想買)都要蓋上章,這種“問賬”名單密密麻麻要寫好幾張。
  如果大家不蓋章,你就把房屋賣掉,那麼,族親和四鄰就可以向官府告你。
  古時候也有廉租房,但都是民間性質的,唐宋時期主要來源于寺觀,寺觀的土地是政府劃撥的,建房資金則由民間籌集,維修費可在香火錢裏衝銷。
  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進京趕考,前後兩個月就一直住在一個名叫華陽觀的道觀裏,因為那裏的房租低廉。宋朝的辛棄疾早年赴燕京應試時,為了省錢,就住在北京的憫忠寺。
  明清時又多了廉租房源,那就是會館,會館是異鄉人在客居地建置的聚會場所,主要用來接待來自家鄉的客人,但也對外,會館的收費相當便宜,一般人都有能力租住。
  後唐莊宗李存勖頒發過一道赦令:其空閒有主之地,必須在半年內建房,超過半年不建者,其他人有權使用。後唐明宗李嗣源也有類似規定,但把半年限期建房縮短為三個月。
  後唐通過對土地的控制來平衡供需,收到打壓房價的奇效。盛唐時期,有個馬周在長安購買房基一畝,花銅錢二百萬,而在後唐首都的 洛陽,連店地基每畝只七千元,房價大幅下跌。
  平抑房價的某些作法和古時候倒十分類似,但為什麼都收效不大,倒值得思考。
                                     (本部分來自搜狗百科)
 
     
    近十年,中國房價在調控中且行且漲,統計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今,全國房價平均漲幅超過150%。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十年房價平均漲幅更是超過了250%,北京上海為最。以上海黃浦市中心某知名樓盤為例,2003年單價僅1600元,而今二手房成交均價在40000元,漲幅不可謂不高。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 IF)教授汪滔在該院舉辦的金融M BA 2014年全國金融分享論壇上表示,這些年為什麼國內的房價猛漲,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流動性太多。
  汪滔表示,前些年,中國經濟增長強勁,人民幣幣值有上升的動力,但是人民幣升值又不利于出口,影響經濟增長。政府希望維持比較低的幣值,于是大量拋人民幣,購買美元。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家擁有四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原因。
  汪滔指出,一旦買了美元,同時就要在國內放出人民幣,造成流動性過剩。“這些年為什麼國內的房價猛漲,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流動性太多,而且可供投資的資産太少,造成房價猛漲。”
  汪滔解釋説,日本經濟騰飛的時候曾經面臨同樣的問題。日本政府讓日元升值,大量國際遊資涌入日本,造成國內流動性泛濫,資金紛紛進入房地産,最終房地産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出現了停滯。中國吸取了它的教訓,不想讓人民幣過快升值,但是很多問題還是一樣存在。一旦有太多的流動性,就會造成流動性大量涌入房地産行業,推高整個房地産價格;如果流動性收縮的話,房地産就會出現下跌甚至崩潰。“房地産是這樣的迴圈,房價越漲,就可以放出更多的貸款,推動房價再漲。反過來也是一個迴圈,如果房價一跌,抵押物又不值錢,能借的錢更少,反過來抵押物又不值錢。日本這麼多年一直沒有真正緩過勁來。”
 
 
0100300916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