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炫居 - 新華好聲音 - 新華有約 - 熱點專題 - 新華壹周匯 - 獨家報道 - 曝光臺 - 滾動新聞 - 房産首頁

 

作為連續兩年突破千億大關的房地産開發民營企業,碧桂園的閃光點不僅僅體現在公司業績上,近些年大力投入公益、慈善、教育和扶貧方面,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碧桂園一直以來倡導“關注教育、重視人才”的理念,從早期“仲明助學金”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到創辦純慈善、全免費的國華紀念中學,提供免費教育;再到參與國務院扶貧辦的“雨露計劃”,建立國良職業培訓學校,為退伍軍人提供一個培養就業能力的平臺。

千億房企碧桂園的中國夢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這一時代解讀,既飽含著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宏偉願景,為黨帶領人民開創未來指明瞭前進方向。 “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作為時代中堅力量的企業家群體,尤其是老一輩的企業家,他們大多已是“烈士暮年”,卻仍“壯心不已”,他們雖不是國家領導人卻也在思考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心繫天下蒼生福祉,他們竭盡所能地在人生落幕前踐行他們心中的“中國夢”,寄希望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一撇為後人敬仰的高度。【詳細】
楊國強,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創始人。“我讀中學時因家貧沒有錢交學費,是國家免學費並發了二元助學金,我才上完學。我深知有困難時別人的幫助如雪中送炭。我也非常感謝黨和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事業。我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國家,也希望企業做得更好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楊國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桂園連續兩年全年銷售業績突破千億,成為樓市中的一匹黑馬。而在這輝煌的背後,是碧桂園一如既往對于社會的回報。有人説,碧桂園不僅有好房子,更有扶貧濟困的友善之心。用身體力行來形容碧桂園的社會責任感再恰當不過。在碧桂園,從集團主席到普通員工,都把做義工當作一種榮耀,在他們看來,慈善事業遠非只是捐款那麼簡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未來所有年輕人都接受良好的職業教育或大學教育後再出來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我們的國民素質,我們的生産力,必能達到超級強國的水準,也定是世界第一的強國。”楊國強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連續兩年,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都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關于加強職業教育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提案》,並引起了重視。2014年年中,國家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進行了一係列重大部署,這讓楊國強對繼續推動職業教育充滿信心。 【詳細】
    1997年4月21日,碧桂園楊國強先生來到羊城晚報社,提出每年捐資100萬元創立仲明大學生助學金,這筆助學金將資助廣州地區和廣東省內山區高校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並于2006年起每年增至200萬元。“仲明”是楊國強先生母親的名字,他以此來紀念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同時也是為了保密起見。【詳細】
    國華紀念中學創辦于2002年9月,是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先生捐資依法興辦的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級中學,面向全國招收家庭生活貧困、學習成績優異、素質超群的初中畢業生。學生從考入國華紀念中學開始,直至大學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其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詳細】
    這是一所為貧困家庭刻苦耐勞的退役士兵設立的全免費學校。以“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為目標,秉承回報社會、服務人民的理念,楊國強先生個人出資7000多萬元興建了國良職業培訓學校。2006年12月2日,國務院“雨露計劃”示范基地暨全軍退役士兵職業培訓和就業示范基地奠基。【詳細】
    楊國強先生、楊惠妍女士有感于貧困學生無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有感于中國的高職教育得不到社會的應有認可,有感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匱乏,萌發了創辦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意向。該學校于2013年10月30日開工,2014年8月竣工驗收,2014年9月1日正式開學。二期工程擬計劃在2015年8月全部竣工。【詳細】
"以善喚善"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積極參與公益活動 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楊國強一個人的善正在喚起更多人的善,越來越多的人更積極投身公益慈善。碧桂園積極參與公益活動20余載,在房地産行業吸引了眾多追隨者。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在房地産行業變得越來越普遍。于2011年11月成立的碧桂園志願者協會,成立之初,竟有500多人報名參加。這個主要由集團員工、員工家屬、全國業主、碧桂園學校師生、仲明助學金受助學生、國華紀念中學師生等組成的協會,近一年來已經在廣東、瀋陽、安徽、南京、湖南等地已舉辦近百次志願服務活動。【詳細】
    夢想的力量,長大後當志願者
     碧桂園志願者團隊負責人欣慰地説:“‘善二代’志願者告訴我,她問一個小朋友‘你有什麼夢想’時,小朋友説‘我的夢想就是長大以後做像你們一樣的志願者,幫助更多的人’。那一刻,我和我的團隊覺得我們做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這樣的活動,碧桂園員工每年就自發組織了150多場。在志願者年度總結《夢想的力量》中,有這麼一段話:“這些年,志願者留下了一串串幸福的足跡。但最美的風景,總在未曾到過的地方,所以我們永遠在路上……。
       樸素感恩,20年公益之路

      對于散盡千金、用下半生努力建立起綿延幾十年、不斷幫助社會和他人的基金會,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這樣形容的:我只是把錢返還給社會。繼承了石油大王公益慈善視野的戴維·洛克菲勒,同樣繼承了家族的理念,“有錢人應該對社會負有一種責任感,做些對別人有益的事情。”

 

      對于長期以來的公益慈善之路,楊國強只是很“樸素”地認為:受過幫助的人,就應當懂得感恩,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幫助更多的人。

 
       潤物無聲,潛心培育善二代

    子女的參與,是碧桂園公益慈善活動的亮點,也是特色。“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高管、員工、業主子女從小感受這種大愛氛圍,通過這種無聲的滋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善的種子,他們長大後必將碧桂園的公益慈善,碧桂園對社會的關愛薪火相傳,有助他們成長為受社會稱頌的‘善二代’。

 

    社會上往往把富人的子女稱為“富二代”,但從碧桂園活動中他看到,培養“善二代”其實大有可為。

碧桂園可持續扶貧濟困新篇章
 碧桂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扶貧濟困理念也落實到各項扶貧濟困工程當中。多年以來,在碧桂園扶貧濟困辦公室與當地政府的具體工作下,碧桂園的扶貧濟困事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有力促進了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碧桂園在清遠市英德樹山村整村改造和綠色産業扶貧項目,已經成為新時期扶貧工作的新樣板。例如,花都梯面鎮特色小鎮的改造、肇慶下帥鄉的移民改造工程、佛岡水頭鎮全民技能提升項目和生水塘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一改以往貧窮落後的面貌。
【詳細】
      綠色産業扶貧項目
     碧桂園公司制定樹山村綠色産業扶貧項目三年規劃。規劃緊緊圍繞"一村一策", 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實施整村推進。以發展綠色産業為核心,通過實施道路改造、住房改造、飲水工程、通水通電及通訊五大工程,改善當地生活條件。 【詳細】
量身訂制脫貧工程
碧桂園及楊國強、楊惠妍捐款2億元,大力支援廣東扶貧濟困事業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園創始人希望每年能親力親為對口幫扶一個貧困村,通過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及可實行性計劃,通過政府、企業及貧困群眾的共同努力,實現整村脫貧致富。經國務院批準,從今年開始,廣東省委、省政府將每年6月30日設為“廣東扶貧濟困日”,大力開展扶貧濟困事業。 【詳細】
       建設新農村示范點
     目前,綠色扶貧、房屋改造、道路硬底化、電網改造、飲水工程和醫療保險六大工程碧桂園均派出骨幹力量全程跟蹤落實各項目,2012年下帥民族鄉貧困人口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2500元以上,5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實現整鄉脫貧目標。【詳細】
企業發展責任:二次創業
 
通過“二次創業”,碧桂園産品的品質有了極大改善,改變碧桂園過去給人的新農村印象,有種“革自己命”的意味。莫斌總裁帶來的一連串流程改造也順利扎根。正是這些難能可貴的信任與自我洗脫傳統企業氣息的勇氣,讓碧桂園在上市7年時間裏建立起成熟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 從拿地到最後的銷售,碧桂園已經積累了適合自己的方法,並用高效的執行去落實。
【詳細】
  • 參與城鎮化 建設好房子

     

    碧桂園除了為所在城市提供高品質的居住生活外,更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積極貢獻稅收、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截止2014年底,碧桂園擁有超7.5萬名員工,間接為建築、建材等房地産相關産業提供就業崗位超30萬個,2014年碧桂園全年納稅約120億元。【詳細】
  • 創新扶貧方式回饋社會

     

    碧桂園人還探索出針對貧困地區的“送技能下鄉”及“綠色産業扶貧”等多種創新方式。碧桂園人一直在傳遞“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價值觀,也努力讓更多人明白“既受助于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至今累計參與社會公益捐款已超19億元。【詳細】
  • 授之以漁知識改變命運

     

    碧桂園人呼吁全社會重視職業教育,“如果未來所有年輕人都20歲以後才出來工作,都能接受良好的職業教育或大學教育,20年後我們的國民素質,我們的生産力,一定能達到世界第一的水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我們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詳細】
Copyright © 2000 - 2013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廣州站   版權所有:新華網
01003009155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