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界、問問題、出成果——工匠上清華 學得怎樣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01 09:22:25
來源:北京晚報

開眼界、問問題、出成果——工匠上清華 學得怎樣了?

字體:

  聆聽“人民工匠”許振超現場授課後,一本本筆記遞到他的面前“求籤名”,課堂秒變“追星”現場;進入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各類模具、車床、機器人,令産業工人們連連驚呼,“太熟悉了,太親切了……”

  在這個秋天,2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産業工人,拿着通知書陸續走進清華大學,參加由全國總工會舉辦的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與清華教授、院士等專家學者面對面。滿滿“工業風”的課堂,成了清華園的別樣風景,更釋放出我國為産業人才搭建成長階梯,成批次、成體系、成規模培養大國工匠的鮮明信號。

  通知入學▶▶▶

  技術人才進清華 選班上課靈活

  49歲的北安時代創新設備安裝工程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陶建偉,在北京生活工作至今,卻從來沒有“打卡”過清華大學。用他的話來説,自己當年是從技工學校畢業的,“作為一名技校畢業生,我覺得清華好像跟我沒什麼關係。”

  工作20餘年,陶建偉致力於電梯安裝維修和新技術應用與研發,從一名技術工人成長為行業比武“狀元”。但是收到“上清華”參加培訓營通知的那一刻,這位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科技帶頭人,還是有些忐忑。“到時候清華老師講些啥,能不能聽得懂啊?”

  “95後”姑娘郭東妮,剛剛度過自己的29歲生日。已經是中南智能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裝備事業部副總工程師,獲評長沙市勞動模範、2024年“湖湘工匠”等稱號。被通知入選培訓營,郭東妮十分驚喜。她告訴記者,自己十多年前來北京旅游,曾參觀過清華大學。“沒想到參加工作了還有機會來清華學習。可能是我所處的人工智能行業比較新興,幫助我獲得這樣寶貴的機會,一定要好好珍惜。”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布。其主要目標指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為實現這一目標,全國總工會正實施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9月9日,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開班,22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産業工人走進清華大學。在參觀校園、校史館等場所後,即正式開始培訓營的學習。

  記者了解到,培訓營在時間設置上十分靈活。220人分為四個班,每班各制定三個階段的學習,每階段為期一週,大家可根據工作安排選擇合適的班次。例如,郭東妮選擇的是二班,於9月23日至27日進行第一階段培訓。她第二階段的培訓安排在11月中旬,第三階段則在明年3月份。陶建偉加入的是三班,10月18日剛完成第一階段培訓。他的第二階段培訓在12月初,第三階段則在明年4月份。

  重回課堂▶▶▶

  騎車夜訪實驗室 感知學者風骨

  培訓期間,學員們入住校園內的高訪公寓,每人還發放一張校園卡,可在各處食堂用餐。這樣的設置,讓學員們擁有“沉浸式”的校園體驗,不過對美食美景,大家卻只能匆匆一瞥。“太忙了!來之前以為以感受氛圍為主。結果每天從早到晚都在上課,晚上9點多才能回去。”

  學些什麼?郭東妮回憶,課程大致分為兩類。其一偏專業,比如機械課程,前沿科技等。“我們雖然來自不同行業,大多數都還屬於製造業,基礎理論是相通的。”另一類則圍繞國家政策解析、工匠精神培育等思想理論方面展開。

  最讓小郭受到觸動的是,近距離接觸清華大學老師、院士等專家學者,所感知到精神風骨。“有位老師介紹了團隊科研成果後,回顧是怎麼一步步達到國際領先地位的。説前半程是依賴別人,現在這條路行不通了,別人沒有研究出來的,我們要去創造!那種不信邪的執念、咬緊牙關的堅持,讓我們聽得熱血沸騰。”

  一位院士分享科研成果後,話鋒一轉,展示了在攝影、作詩方面的成就體會,小郭直呼“反差”好大!“印象中的院士都是兢兢業業,全心撲在科研上。其實院士也有自己的生活樂趣,這種學術風采之外的人格魅力,讓大國工匠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了。”

  “供應鏈安全,是實現製造強國戰略的重要根基……”在《製造業發展態勢與數智化轉型》課堂上,主講教師、工信部原副部長楊學山侃侃而談。“大國重器”的數據圖片、“卡脖子”技術列舉,滿滿的信息量令人目不暇接。陶建偉奮筆疾書,筆芯墨水都用下去了一大截。“老師真的充滿熱情,用我們能聽懂的語言來授課。”

  在聽完劉辛軍老師《機器人和製造裝備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課程後,陶建偉和十幾位同學相約,晚上去參觀劉老師的實驗室。清華校園很大,學員們騎着車,晚風從臉龐拂過,喚起久違的單純探究樂趣。“這樣的體驗太有意思了!”在他看來,學員從事的行業五花八門,培訓營不是教給大家某項具體的技術,而是開闊視野、傳遞創新理念。這也是“大國工匠”應該具備的素質。

  創新攻關▶▶▶

  “上天入地”開腦洞 課題碰撞靈感

  除了授課、講座、參觀這些 “統一行動”,學員們還需完成培訓營佈置的其他任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即創新課題攻關。

  郭東妮解釋,開營前,每個人都被要求帶着實際工作中的一個課題前來。可以是要達到的目標,或待解決的問題。班裏50多人,按大致領域分為七八個“攻關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討論課題,並請清華的老師來評審、提意見。

  郭東妮帶來的是紡織領域的“智能驗布系統”課題,這與她的日常工作緊密相關。以往在紡織行業,需要大量工人逐一檢查生産布匹有無破洞、翻網等瑕疵,耗時耗力,準確度也低。小郭及其團隊探索將工業相機架在布匹生産線上,實時採集圖像傳輸到計算機,識別檢測布匹瑕疵,用人工智能來“解放”工人的雙眼。

  在小郭的理解中,創新力是工匠“五力”(引領力、成就力、創新力、專注力和傳承力)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課題攻關的設置,正是為了激發各領域一線産業工人的創新能力。待11月中旬的第二階段培訓,課題就要做中期匯報了,她正抓緊時間,圍繞課題將想法舉措進行梳理。

  陶建偉帶來的課題是,“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施工技術和電梯運維智慧化應用研究”。介紹自己課題,並聆聽其他學員的課題時,他不斷有“腦洞大開”的感受。“班裏同學研究的東西有‘上天’的有‘入地’的,我們會互相介紹,為什麼研究這個項目,採用什麼方法……可能我的題目裏有一些內容,能用到你的研究,這就是一種學習。”

  培訓期間,一位老師的話語給陶建偉留下深刻印象,“不是清華很厲害,不是清華的老師很厲害,而是來清華上學的人很厲害。”他認為,全國總工會將各行各業已有一定積澱的産業工人層層遴選出來,也是希望培育對象能夠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清華聲音▶▶▶

  與工匠交流為“聯合攻關”帶來可能

  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政府和企業人才學習中心主任、大國工匠培育工程項目負責人張忠義介紹,此次參營的220名學員,基本是來自區域或行業重點企業中的技術技能人才骨幹和企業科技攻關帶頭人。60%以上擁有副高以上職稱,80%以上承擔着省部級以上科研攻關課題,數位經全總提名而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國家級獎項。

  由於學員課題側重於工程和科技實踐,部分課題特別是幾個製造“大國重器”重點企業學員的課題,本身就是當前清華相關院係的重點科研領域。因此,“清華相關院係的教授對學員課題內容並不陌生,相互間的交流也給産學研合作在重大課題上聯合攻關帶來了可能。”

  張忠義介紹,培訓營期望達成的目標是完善工匠學員個人的“五力”短板,同時通過導師輔導、小組交流和返崗研學等活動,對個人的攻關課題取得階段性成果在結題匯報時展現,並在明年的“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活動”上集中展示。記者 魏婧

【糾錯】 【責任編輯:高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