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盔甲”攜手“千里眼” 以科技創新為工程賦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18 15:21:59
來源:新華網

“銀盔甲”攜手“千里眼” 以科技創新為工程賦能

字體:

 ——聯投湖北工建新建商務、公園綠地項目施工紀實

  乾淨無渣土的地面、堆放整齊的施工材料、實時顯示工地數據的電子屏幕、井然有序的噴淋降塵系統、美觀大方的藍色外立面……走進熱火朝天的新建商務、公園綠地(聯投總部大廈)項目,人們會感嘆於項目施工現場的景象,工人在工地內往來穿梭,各種機械設備轟鳴聲此起彼伏,各類建材全部用鋼管扣件的新型腳手架進行圍擋,高空防護網也換成了藍色的鋼板網,入眼處儘是有條不紊的忙碌場景。

  齊心協力創優質工程

  由聯投湖北工建承建的新建商務、公園綠地項目,位於武漢市武昌區中北路與秦風路交匯處,包含一個3層整體地下室和一棟30層的辦公樓,總建築面積68878.32平方米,建築高度136.55米。

  為更好塑造集團良好品牌形象,打造精品工程,實現對業主“質量第一、客戶至上”的承諾,該項目甫一動工,就以魯班獎工程的質量要求為基礎、以過程精品為重點、以組織和技術為保障,盡一切努力打造優質工程。

  按照過程精品的相關要求,加強工程項目施工過程的質量監督與控制,完善項目的質量管理體系勢在必行。按照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和集團相關規定,該項目建立了以項目經理為首的項目質量管理體系,對工程施工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管理,同時成立QC小組,積極開展創優活動,確保項目高質量、高效率完工。

  據悉,該項目建設過程中面臨多處難點,工程位於武漢市武昌區徐東核心區,岳家嘴中心位置,地處繁華,車水馬龍,地鐵4號線穿地而過,施工現場狹小,地下障礙多,施工場地狹窄,單層施工面積大,工程土方量大,地下室外墻與支護樁之間凈間距不足0.2米,地下外墻採用結構自防水施工,外墻模板採用單邊支模。

  基於工程高起點、高定位,施工中採用了多種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充分考慮了綠色節能環保的要求,並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全面應用住建部十項新技術中的25小項,組織技術攻關和創新工藝8項,同時細化項目全過程安全文明管控標準,深度推進現場安全標準化、制度化、精細化、常態化。

 千縷匠心織“銀色盔甲”

  走進施工現場,從外部望去,項目外墻仿佛穿上了一層“銀色盔甲”,這是新型的承插型盤扣式腳手架與鋼板網,鱗次櫛比而渾然一體,在陽光下顯得威風凜凜。

  對於30層的高層建築施工而言,傳統的腳手架使用的是“鋼管扣件+密幕式安全網”的搭配,工人施工難度更大,安全風險不可忽視。

  如何讓高層建築的建造過程更加安全穩當?根據集團公司項目管理中心的建議,項目部推廣使用“新型的承插型盤扣式腳手架+鋼板網”的全新配置。這種圓盤式連接的腳手架在歐美國家廣泛使用,主要能通過合理的節點設計,使各桿件傳力均通過節點中心,從而達到更好的承載力效果和安全性能。

  該做法使用的腳手架,其主要材料採用低合金結構鋼( 國標Q345B),強度高出傳統腳手架的普碳鋼管(國標Q235)1.5到2倍,單支立桿的承載力則是傳統産品的2到3倍。這種材料和工藝,以前大多應用於對承載力要求更高的橋梁建造。

  與如此堅固的腳手架“搭檔”的,是更密更牢的鋼板網。外架鋼板網具有更強的承重能力,其網片極為堅固耐用,能夠抵禦惡劣天氣,在高層建築施工中,是有效防止物體及施工人員墜落的“安全網”。此外,鋼板網的防塵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能夠滿足環保施工的要求。

  “這麼堅固的腳手架,重量卻輕了一半。現在我只需要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搭架子上,大大提高了建設效率。”項目施工員丁汝輝説起新型腳手架滿是歡喜。

  為了保證精度和質量,盤扣式腳手架的加工要經過20道工序,均由專業機器進行,其中橫桿、立桿則通過自主開發的全自動焊接專機完成。在如此的精湛工藝下,新型腳手架具有用量少、重量輕的特點,在相同支撐體積下的用量會比傳統産品減少1/2,重量會減少1/2-1/3,因而更有利於現場組裝,同時在運輸、倉儲、裝卸及人工方面降本增效效果顯著,已在各省市推廣運用。在腳手架和鋼絲網的”守護“下,項目部保持了開工以來高處作業“事故發生率為零”的安全生産紀錄。

  科技創新造“智慧工地”

  與此同時,項目開工初期,項目部就組織觀看、學習其他優秀項目BIM應用,總結優秀經驗,並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制定項目應用點策劃,確定了項目BIM技術應用實施流程。

  由於場地狹小,工程專業多,分工細,各工序之間包括立體交叉施工、水平交叉施工及專業交叉施工多,如何組織好各專業之間的協調配合、處理好各專業交叉施工和移交,考驗着施工管理人員的智慧。

  以電梯為例,由於工程建築高度達135.8米,施工電梯需求量大、單次往返時間長,垂直運輸量空前嚴峻,需要合理佈置電梯資源、兼顧應用效率及安全。因此項目部決定採用BIM技術對砌體進行三維排磚,從而最大程度保證施工效率,同時實現了節約成本、減少浪費的效果。另外,還通過BIM技術改善高層混凝土泵送施工,有力解決了“送高度高、混凝土塌落度大、泵送困難”的問題,為保障施工安全增添了科技支撐。

  此外,項目部將“智慧工地”系統投入項目,該系統融合了傳感器、嵌入式、數據採集、無線傳感網絡與遠程數據通信等技術,幫助項目從人臉識別考勤、人員定位、AI識別、環境監測、自動噴淋聯動系統、視頻監控、特種設備監控、安全監控等多方面進行智慧化管理。六萬多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來自多方的施工人員,正是通過進場之初就搭建的“智慧工地”&&,精準掌握工人的考勤、安全教育落實等情況,為項目建設的有序推進保駕護航。

  “‘智慧工地’系統上線之後,我們項目就像多了一位指揮調度的大管家,更高效也更智慧了!”項目經理李維全介紹道。對於項目部的施工人員而言,“智慧工地”系統給他們最深的感受,就是使日常的隱患排查效率和質量大大提高,深度賦能項目全周期管理。對於項目管理人員來説,早中晚都可通過“智慧工地”進行施工現場安全巡查,通過現場視頻監控及吊鉤可視化,發現問題後第一時間發至群裏要求整改,班組整改完成後還可及時復查整改情況,提升了一線工程建設人員工作效率和質量,切實為一線工程建設人員減負,讓安全生産更加“智能”。

  傳統施工領域的排頭兵加現代信息科技應用,“智慧工地”+“BIM”為施工工藝創新賦能,實現了項目的快速推進、成本管控、標準化文明施工和安全質量管理水平持續提升。

  一直以來,湖北工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外塑形象、內強品質,將“創造綠色生活,讓建築成為經典”的企業使命貫徹到施工全過程,推動安全文明施工標準化建設落地見實效,奮力開創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湖北工建將繼續深耕智能建造新賽道,將工業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充分融合,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為促進湖北省建築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文/向延昆、孫萌)

【糾錯】 【責任編輯:高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