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主席、中國醫學創新聯盟(CMIA)總發起人葛均波院士參加2022健康界雲峰會的直播欄目《紅觀·健談》,在與健康界創始人、總裁趙紅的對話中,他透露,由他領銜的中國醫院創新轉化“瑯琊榜”——《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即將發布。
行業首份中國醫院創新轉化“瑯琊榜”
《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由中國醫學創新聯盟(CMIA)主辦,旨在進一步了解醫院醫學科技成果現狀和轉化現狀,總結推廣醫院創新成果轉化先進經驗,為醫院創新發展提供支撐。
據悉,該榜單將根據指標體系,從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PCT申請量、專利轉化量六個維度,對全國1217家三甲醫院進行排名。
該榜單將包含一個綜合榜單,外加六個分榜單。
榜單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德爾菲法調研分析指標設置合理性、指標定義準確性等確定,並採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最終根據評價指標的類型,採用極值標準化法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將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與相應指標權重系數的乘積相加,以百分制形式計算每家醫院的創新量值。
榜單將於7月“2022健康界雲峰會”期間由葛均波院士領銜,聯合多家重點醫院共同發布。
青島大學醫療集團總院長董蒨作為神秘嘉賓出席本次訪談。他&&,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在9年前跨入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全國百強,並在由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青島大學醫療集團總院長董蒨作為神秘嘉賓出席本次訪談。他&&,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在9年前跨入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全國百強,並在由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推出的《2020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綜合)》中位列第53位;與此同時,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位列該排行榜進步最快的醫院榜單,7年躍升了35位;在2019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以第20名獲得“A+”的考評等級;在2020年度中國醫學院校、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榜中,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綜合排名較2019年度提升22名,位列全國第35位。
董蒨院長深知排行榜的作用,作為一個中國醫生和醫院管理者,非常期待葛院士領銜的《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的發布。
深耕40年,用創新點亮醫生生涯
葛均波院士駐紮臨床一線40年,一直在致力於推動我國重大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的革新和成果轉化。可以説,他不僅是一名知名醫生,一名醫學科學家,更是中國醫學創新,甚至是世界醫學創新的引領者。
“我是一個臨床大夫,只不過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一些問題並試圖解決。可能就是在臨床實踐中多了一個心眼,不滿足於目前的治療手段,或者是好奇心驅使做了一些改進。”在訪談中,提及讓他開始注重臨床醫學創新並一直堅持到現在的契機,他謙遜地説道。
除了個人創新實踐,葛均波院士一直在不同方面呼籲推動國內醫學創新成果轉化,直面國內醫學創新的痛點,尋找國內醫學創新成果轉化路徑和模式。
“這些年我們培養了一批人,這批人成為創新種子,在他們自己的醫院、科室,帶動學科創新。”葛均波院士説。“創新成果轉化不能只保護心臟。”繼成立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在心血管領域摸索出一條相對成熟的創新轉化道路後,為更加整體推動中國醫學創新事業發展,搭建醫學創新成果轉化&&,2017年12月23日,葛院士又聯合全國16位院士在北京成立中國醫學創新聯盟(CMIA)。
自成立以來,中國醫學創新聯盟(CMIA)堅持從臨床出發,關注來自醫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圍繞國家醫學創新戰略落地、醫療機構成果轉化和醫學專科創新等方面開展創新轉化服務。
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連續舉辦多屆國家級醫學科技創新大賽;
在服務醫療機構成果轉化方面,協助十余家三甲醫院建立院內成果轉化管理體系,系統服務了一大批京內外醫療機構,促進一系列優質醫學創新項目成功轉化;
在服務學科創新方面,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創新學院已經成為心血管領域學科創新的靚麗名片,孵化出一大批心血管領域創新人才和項目;同時,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模式已在其他領域複製,為醫學專科領域的垂直創新提供了可參考的標杆。
2022年3月,在國家衞生健康委醫藥衞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下,中國醫學創新聯盟(CMIA)聯合健康界、北京康衛醫創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啟動“醫療機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賦能計劃”項目,並正式開啟國內首份具有行業指導意義的醫學創新轉化指引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