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屆全國營養科學大會上,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于康領銜的研究團隊,憑藉《肌少症與肌少性肥胖症發病機制研究及基於標準數據&&臨床診療模式的建立》系列成果,獲第九屆中國營養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團隊歷經十年推動我國肌少症領域研究與臨床轉化邁上新&階,為保障老年群體及慢性病患者肌肉健康帶來突破性解決方案。

構建“肌少症三級預防模式” 突破篩查瓶頸
肌少症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隱形健康殺手”,早期篩查難、診斷標準不統一始終是行業痛點。自2015年起,於康團隊率先牽頭創建“北京協和醫院多中心前瞻性肌少症研究隊列(PPLSS)”,打破單一中心、單一病種研究局限,構建覆蓋健康成人、孕婦、腫瘤、2型糖尿病、骨質疏鬆、炎症性腸病等多群體的肌少症數據庫。
基於不同診斷路徑、標準和海量人群數據,團隊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
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Cell Proliferation報道我國肌少症與肌少性肥胖症的真實患病率,並創新性提出適合中國老年人的人體測量指標切點值,更加貼合國人身體特徵。
團隊提出的適於中國居民的“肌少症篩查協和指數(PUMCHSindex)”、肌少症篩查SARC-F表的標準化中文版及改良版,使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養老院等基層機構擺脫了對專業肌肉質量檢測設備的依賴,為大規模開展肌少症高危人群篩查、建立肌少症三級預防模式奠定基礎,其預警篩查功能有望成為守護肌肉健康的“數字疫苗”。
首創“代謝老化循環”理論 解碼發病機制
“為什麼有些BMI正常的人也會出現肌肉衰減?”“肌少症和肥胖為何常常‘結伴而行’?”聚焦長期困擾學界的問題,於康團隊給出了答案。
團隊聚焦慢性炎症與肌少症的關聯,通過血清因子分析發現:促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類弱誘導細胞凋亡因子(TWEAK)、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升高會增加肌肉衰減風險,胰島素生長因子-1(IGF-1)、胰島素、脂聯素能有效保護肌肉。這一成果於2019年4月發表在國際肌少症領域頂刊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JCSM,IF=12.511),為後續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2022年,於康團隊率先提出關於脂肪異位分佈導致骨骼肌衰減的“代謝老化循環”理論,揭開了肌少症發病和進展的重要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再次發表於JCSM。
為進一步精準量化脂肪異位沉積的影響,團隊引入Slice-O-Matic人體成分分析軟體,精準測量肌脂肪變性對骨骼肌衰減的影響程度,實現人體成分評估從“整體”到“局部”的突破。
2021年,於康帶領團隊聯合國內多家三甲醫院將研究延伸至“肥胖相關腫瘤”領域,通過建立“PPLSS姊妹研究系列”證實:肌脂肪異位沉積與不同腫瘤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有相關性,為腫瘤患者的個體化干預提供了全新視角。
搭建數字化&& 構建標準化診療模式
十年來,於康團隊累計招募6000余例研究對象,搭建了國內標準化肌少症數字化&&。該&&不僅實現了肌少症相關數據的規範化管理,還基於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了臨床干預預測模型,為精準診療提供決策支持。
2024年9月,團隊編寫的《肌少症與肌少型肥胖症的標準化數據集》正式出版,並完成軟體著作權登記,成為我國肌少症領域標準化數據指南,為行業研究提供了統一的“數據語言”。
在此基礎上,團隊進一步構建並落地“篩查-預警-診斷-干預”全鏈條臨床診療路徑。針對肌少症老年患者,以“營養+運動”為基礎的強化生活方式干預,能顯著降低受試者體內炎症水平、促進胰島素等激素分泌,有效改善肌肉狀況。“乳清蛋白+抗阻運動”“乳清蛋白+維生素D+Omega-3”等精準干預方案,可有效減少肌肉組織的“負性調節因子”,增強“正性調節作用”,在降低炎症、改善體脂異常分佈的同時,顯著提升受試者肌肉質量與力量,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針對特殊人群,團隊基於“腦-腸-肌軸”靶向調控機制,首次建立炎症性腸病肌少症患者干預新靶點,證實了腸道菌群改變、膽汁酸代謝異常與腸易激綜合徵相關肌肉衰減的關聯,為這類難治性肌少症患者開闢了全新治療方向。

肌少症與肌少症性肥胖標準數據集
於康&&,隨着標準化數據採集推廣、數字化&&普及,團隊將繼續推動肌少症診療技術的規範化、普惠化,為守護我國居民肌肉健康、提升老年健康水平貢獻更多“協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