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診斷到精準治療,AI不僅為醫護提供了輔助支持,也在改善着患者的就醫體驗。然而,挑戰也隨之而來。比如,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就是擺在醫療機構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溫暖是AI無法給予的。”醫院黨支部書記徐筱林説。上海藍生萬眾醫院作為上海市文明單位、首批老年友善醫療機構,探索形成了集病房內科、中醫科、康復科醫生及康復技師、護士於一體的醫療團隊,通過醫護聯動、醫家聯守、醫患聯情,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適老醫療+全面康復+整體護理”服務模式。“五位一體”助推康復“三聯驅動”服務模式,榮獲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服務創新項目標杆獎。
身體康復:讓長壽生活更有質量
醫院順應老齡化社會醫療需求,科學調整學科建設重點,緊盯“盡量多的功能恢復、盡量高的生存質量、盡量好的體面離去”三個目標,增加老年病、腦卒中康復、心肺康復、重症康復等服務供給和服務能力。2018年以來,累計服務老年住院患者近萬人次。
朱爺爺年逾九旬,罹患糖尿病和腦梗。入院時,朱爺爺四肢癱瘓、不能動彈,手腳浮腫,身體有褥瘡。第二天,醫院“五位一體”醫療團隊便按照“一人一病案,一病一治療;診療有專人,康復有團隊”的指導方針,為朱爺爺進行了會診評估,制定了個性化的中西康復治療方案。
“我是一名內科醫生,在‘五位’當中的職責是監測老人病情變化,做好慢性病病情控制。”病區主任陳弘群介紹道。中醫科主任江建國負責運用中醫藥治療,降低西藥用量和不良反應。由於朱爺爺不能下床,康復技師王忠祥每天都會準時來到病房,幫助恢復運動能力。期間,醫護會跟朱爺爺有一些語言、眼神、肢體上的交流,幫助老人緩解內心壓力。
內科控病情、中醫調平衡、康復做評估、康復促功能、護士重照護的“五位一體”模式,不僅具有西醫的治療效果,更兼傳統中醫“簡便驗廉”特色,既減少了用藥量,還提高了免疫力。“有你們在,我就有了希望。”朱爺爺説道,“我現在已經可以坐起來了,下一個目標是能夠站起來以及走回家。”朱爺爺的老伴時常“抱怨”:“你們把他寵壞了,現在都不想家了。”
精神撫慰:讓醫患真情在床旁流淌
身心雙重療愈始終是醫療服務應有的使命。“老年患者像孩子一樣,有着強烈的情感需求,渴望得到關懷和陪伴。”醫院院長韓建新介紹,老年患者承受着病痛折磨和心理恐懼雙重壓力,心理照護與康復治療相輔相成、同等重要。
95歲的陳阿姨常年臥床,腿部喪失行走功能。經過中醫醫師、康復技師協同開展床邊康復,老人僵硬的關節終於不再是繃緊的“弓弦”。但五病區的醫護也注意到,陳阿姨常常自我揶揄:“活到70歲就夠了,現在都90多了。”言語間充滿了些許悲觀,也不怎麼愛吃飯。醫護們每天都會來到床邊跟老人聊天,一天下來,有7—8次的床旁交流。
AI時代:人文關懷無可替代
健康的獲得與實現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老年人尤其渴望獲得公平地對待。醫院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習慣和實際困難,根據上海市建設老年友善醫療機構的有關要求,聚焦老年友善文化、管理、服務、環境,優化老年人就醫流程,提高適老化服務能力,成為上海市首批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醫療的本質是救死扶傷,核心是高度關注患者的身心感受。“AI是醫護能力的延伸,但醫護的專業素養、同理心和人文關懷是AI無法替代的。”韓建新院長説,醫院積極探索智慧醫院建設,引進了很多智慧化醫療設備,用於臨床診治和康復護理。同時,醫院也從未停止對人文醫療服務模式的探索創新,讓醫療服務更有溫度、彰顯人文,用溫情詮釋醫學對生命的態度。
醫院先後推出“一看二掃三聽四問五電話”健康宣教及出轉院一站式陪同服務,開展寫春聯、包餃子、做手工等個性化康復項目;醫護們手工繪製喝水、吃飯、翻身等卡通圖片和便於交流的“失語扇”,在給患者帶來歡樂的同時,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讓他們感受到了關愛。在康復患者出院的前一天,康復技師都會為他們準備自製的“畢業證書”。患者帶着醫務人員的鼓勵與認同,慶祝自己病情穩定、康復出院。
醫學是冰冷器械下的溫熱關懷,更是病痛折磨時的溫柔慰藉。藍生腦科將始終堅持“滿意是基礎,感動是目標”的服務理念,本着關懷患者、尊重患者的態度,提升醫療服務技能,加強醫學人文關懷,增進醫患交流互信,努力在重視患者身體康復的同時給予更多的心理慰藉,提升患者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