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國家衞生健康委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指導、新華網主辦、RDPAC協辦,中國社區衞生協會與北京朝陽醫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養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基層動員會(北京站)在北京召開。
會上,在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潘清蓉就內分泌代謝體重管理的最新進展與門診建設經驗進行了深入分享。
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潘清蓉
肥胖現狀嚴峻,體重管理刻不容緩
潘清蓉&&,我國成人超重和肥胖人數逐年增多,預計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不容樂觀。肥胖不僅影響個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與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以及骨關節炎等。
她進一步指出,肥胖已逐漸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系統的治療和管理。然而,傳統的單一學科診療模式已難以滿足肥胖患者的複雜需求,多學科協作成為必然趨勢。
“肥胖患者的問題往往涉及全身多個系統,需要內分泌科、婦産科、營養科、精神心理科、骨關節科以及康復醫學科等多個學科的共同參與。”潘清蓉解釋道,“比如,一個肥胖患者可能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焦慮症,這就需要內分泌科調整藥物,營養科制定飲食計劃,精神心理科進行心理疏導,多學科協作才能提供全方位的治療方案。”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的號召,於今年將肥胖門診升級為代謝內分泌體重管理門診,旨在通過多學科協作,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專業化的服務。
多學科協作構建體重管理門診標準化診療體系
潘清蓉詳細介紹了多學科協作的具體實施方式,在MDT模式下,內分泌科醫生負責整體評估和藥物治療方案的制定,營養科醫生提供個性化的飲食指導,精神心理科醫生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骨關節科和康復醫學科醫生則負責運動指導和康復訓練。此外,醫院還配備了先進的診療設備,如人體成分分析儀、肝臟彈性檢測儀等,以更精確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
除了多學科協作外,潘清蓉還強調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們要求護士在診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減肥宣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我們還採用了國際上廣泛認可的5A模型(詢問、評估、建議、同意、協助)來指導診療服務,確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個性化的治療建議。”潘清蓉説道。
“我們建議患者在家自備體脂儀,動態監測脂肪佔比,這對長期管理很關鍵。”潘清蓉説。
新型藥物創新引領體重管理治療新方向
談及治療手段的改變,潘清蓉特別提到GLP-1RA類新型減重藥物的突破。“過去我們只能靠飲食運動指導,藥物選擇非常有限,現在GLP-1RA類藥物可為減重治療提供選擇,適用於超重及重度肥胖患者,且能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心血管風險。
藥物並非萬能鑰匙,潘清蓉強調,減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綜合運用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和代謝手術等多種手段。“單純依賴藥物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我們經常告訴患者,藥物只是輔助手段,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生活方式改變。”她説。
在談到未來發展方向時,潘清蓉&&,隨着科技的進步和醫學研究的深入,肥胖症的精準治療將成為可能。我們正在探索基於患者基因型、表觀遺傳學以及代謝特徵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通過檢測患者的基因信息,可以更準確地判斷其肥胖類型和代謝特點,從而制定更加精準的治療計劃。此外,腸道菌群調整、生物鐘療法等新興療法也在研究之中,這些都將為肥胖症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白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