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與中醫藥領域産生深度融合,4月23-24日,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四屆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發布了一系列重磅舉措,包括首次發布中醫藥循證評價智能體(Aireview Agent)、《中醫藥臨床效療數據採集研究型藥店建設規範》團體標準以及“2025年國際中醫藥與傳統醫藥高影響力研究”等。
據悉,此次會議由現代中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天津中醫藥大學主辦,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國家現代中藥創新中心承辦。會議聚焦“中醫藥+人工智能”主題,重點圍繞 AI 在臨床診療、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産業發展等方面的應用需求展開深度研討,共商智能時代中醫藥發展策略和重點任務,為制訂相關政策規劃提供智力支持。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黃璐琦、陳香美、王琦、田金洲、朱立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副局長趙軍寧,中華中醫藥學會秘書長李宗友,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革生,以及近百餘名教育、醫療、科技、産業等領域的知名專家代表線上線下參會。黃璐琦院士、張伯禮院士、劉革生書記致開幕辭,朱立國院士和張俊華教授分別主持大會開幕式和發布儀式。
張伯禮院士致辭
《中醫藥+人工智能烏鎮共識》發布
科技改變世界,影響未來。基於對“技術-事業-産業”關係的深度思辨,就中醫藥領域如何發展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術,經跨領域專家研討,形成《中醫藥+人工智能烏鎮共識》並於會上正式發布。《共識》提出:
一、擁抱AI。充分認識AI技術的特點是合理利用的前提。AI技術處於不斷迭代發展的進程中,已經顯示出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強大力量。面向未來,AI也必將強力推動中醫藥學實現跨越式發展。這需要中醫藥界在思想認識、條件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強戰略謀劃。
二、發展AI。AI必須與中醫藥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才能産生新動能。通用大模型尚不能滿足中醫藥行業發展的需求,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強學科交叉創新研究,發掘中醫藥知識,注重數據質量和標準化建設,研製中醫藥行業模型和專業化智能體。
三、應用AI。加強中醫藥應用AI的場景研究,以應用促創新、促發展。中醫藥醫療、教育、科技、産業和管理等各個領域都有AI應用的廣闊場景,需要完善共建共享共贏機制,強化政策保障和項目牽引,推動“政産學研用”聯動,形成中醫藥+AI新業態。
《共識》呼籲中醫藥、人工智能、醫學工程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管理部門加強聯動,共同為智能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中醫藥+人工智能烏鎮共識》發布現場
首次發布中醫藥循證評價智能體(Aireview Agent)
會上還首次發布了中醫藥循證評價智能體(Aireview Agent)。依託證據智能生産和轉化國家中醫藥交叉學科創新團隊,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的專家提供技術支持,通過集成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循證醫學方法,基於通義千問、DeepSeek國産深度推理大模型對其進行微調,研發了“中醫藥循證評價智能體(Aireview Agent)”。該智能體體現了對證據轉化需求全流程、深度理解,並能進行檢索、提取、核對、評價、分析、個性化輸出,真正實現了個性化、智能化證據生産。
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張俊華&&,中醫藥證據生産轉化歷經三個階段:一是人工分散階段,研究者需從海量散在數據庫中人工檢索、提取、分析數據,存在耗時長、效率低、質量一致性差等問題;二是數據庫集中階段,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團隊採用“人海戰術”,歷時8年,建成“中醫藥證據庫系統(EVDS)”,實現了臨床證據源的集中,解決了資源庫建設問題,提高了應用效率,但證據轉化過程仍依賴人工,個性化數據調用程序複雜。“中醫藥循證評價智能體(Aireview Agent)”研製成功,標誌着中醫藥臨床證據轉化進入第三階段。
中醫藥循證評價智能體(Aireview Agent)發布現場
當日還發布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臨床效療數據採集研究型藥店建設規範》團體標準以及2025年國際中醫藥與傳統醫藥高影響力研究,此次入選的50項高影響力研究涉及了7個研究領域。
“2025年國際中醫藥與傳統醫藥高影響力研究”發布現場
大會期間還召開了3場專題研討會,與會專家代表聚焦AI對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質量發展、智能時代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機遇和挑戰,以及中藥産業挑戰與對策等方面交流研討,形成了多項共識,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性和戰略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