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傳承 創新 開放 融合”為主題的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在河北石家莊召開。本屆大會旨在搭建絡病理論指導基礎與臨床研究國際學術交流的&&,推動絡病學科向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大會期間,中國中藥協會心血管臨床研究會主任委員安冬青接受新華網採訪時&&,對於微血管病變的患者,通絡的藥物能夠打通脈絡,有很好的臨床效果。
新華網: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您對於運用絡病理論治療心血管疾病有哪些體會?
安冬青:絡病理論來源於《黃帝內經》,發展於葉天士,到吳以嶺院士,將其提升為系統完整的理論。在多年的臨床基礎上,運用絡病理論,我們從心血管的大血管到微血管的認識有了明顯提高,經常使用絡病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比如,活血化瘀是指推動血液流動,應用絡病理論後,我們會對血管內皮以及微血管進行再通。對於冠心病、胸痹的患者,我們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選用一些藤類、蟲類通絡等藥物。對於微血管病變的患者,目前西藥並沒有太多有效治療手段,通絡的藥物能夠打通脈絡,有很好的臨床效果。
新華網:如何評價絡病創新轉化的系列成果?絡病理論及其創新轉化有哪些現實意義?
安冬青:在心血管、腦血管以及糖尿病、腫瘤、呼吸系統,從“久病入絡”到“新病入絡”,這些理論都值得我們認真去貫徹落實。實際上,我最近對抗衰老研究特別感興趣,從整體的衰老、組織的衰老、器官的衰老以及到分子水平的衰老,一系列研究可以幫助人的機體、臟器和功能得到改善,為今後中醫藥(抗衰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新華網:您對於絡病學在高校的教育工作有哪些經驗值得分享?對於絡病學科發展有哪些建議和希望?
安冬青:絡病學説的建立和發展,不僅要關注科研和臨床,更應該讓社會認可。醫學生要知曉當下的中醫藥理論和成果,本科階段是學習理論、了解思路,研究生階段應該系統掌握科研方法。
在院校教育中,除了要學習“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知識之外,還應該能夠從絡病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這樣可以讓思維更寬,讓醫學生們的眼界更廣。同時,讓社會大眾也知道,絡病理論可以應用到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