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進行時|警惕骨腫瘤“悄悄來襲” 多措並舉規範治療方式-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2/01 11:00:18
來源:新華網

健康科普進行時|警惕骨腫瘤“悄悄來襲” 多措並舉規範治療方式

字體:

新華網北京2月1日電(肖寒)骨腫瘤是一類嚴重影響健康的疾病,近年來在醫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類疾病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挑戰,也對其家庭和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近日,新華網《健康科普進行時》邀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主任湯小東教授做客演播間,就骨腫瘤的判別、治療與預防等話題與網友進行交流。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主任湯小東教授(左)做客演播間

骨腫瘤就是骨癌?專家提示出現這些症狀應警惕骨腫瘤

主持人:大家對骨科領域比較熟悉,但對骨腫瘤相對陌生。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骨腫瘤的主要方面?骨腫瘤和骨癌之間有何關係?

湯小東:人體的骨骼是一種器官,類似於肺、肝等器官。因此,骨骼也可能發生各種疾病,包括腫瘤。腫瘤是目前人類面臨的健康威脅之一,骨骼也會出現與腫瘤相關的疾病。骨腫瘤可大致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骨腫瘤即腫瘤發生在骨骼內,而繼發性骨腫瘤是指其他器官系統的腫瘤可能轉移到骨骼上,我們通常稱之為骨轉移瘤。其次,關於“骨癌”這個專業範疇內並不使用,骨癌通常指來源於腺體或器官組織的腫瘤,我們將其稱為癌症。骨腫瘤除了惡性腫瘤外,也包括良性腫瘤。如果是良性的骨腫瘤,一般不稱為骨癌。因此,“骨癌”可能專指惡性的骨腫瘤,這和骨腫瘤的涵蓋範圍有所不同。

主持人:骨腫瘤發生時有什麼信號?

湯小東:骨骼是硬質組織,因此最常見的症狀是出現腫塊。來源於骨的腫塊通常質地堅硬,可觸摸。最常見的部位是關節,如膝關節、肩關節,可能會有腫塊,有時病變出現在接近關節的部位,可能會影響關節活動,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或者出現疼痛等症狀。常見的症狀還有夜間疼痛,即在睡覺時出現的疼痛,可能提示骨骼病變。此外,例如脊柱等部位如果出現腫瘤,可能壓迫神經或脊髓,導致神經疼痛或運動感覺障礙。當然,一些良性腫瘤發展較慢,可能沒有明顯症狀,而在發現時腫瘤體積較大,這也是該疾病的特點。

主持人:很多人認為一旦發生骨轉移瘤,疾病就已進入晚期或惡性階段,這種觀念是否正確?

湯小東:這涉及骨轉移瘤的診斷和治療問題。通常情況下,原發的惡性腫瘤如出現骨轉移,意味着它已經發生全身擴散,相對於早期腫瘤而言,骨轉移瘤可能代表疾病的晚期階段,存在廣泛轉移。但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很多疾病的預後有了明顯改善。例如,在沒有明確靶向治療前,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為6-8個月,處於晚期狀態。但隨着基因突變位點的發現和新的靶向藥物出現,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提高,生存期延長。因此,現在認為骨轉移瘤是否意味着疾病晚期無可救藥的觀念已有所改變,即使出現骨轉移瘤,許多患者仍可以獲得較好的預後和生存期延長。

規範治療方式 提升骨健康綜合管理水平

主持人:對於腫瘤患者,如何早期預防特異性骨腫瘤,進行全面的骨健康管理?

湯小東:早診早治是關於骨轉移瘤的話題。控制惡性腫瘤進展有時難以掌控,但規範治療是必要的。早期治療能防止轉移,所以對於原發瘤的治療必須規範且及早。骨轉移瘤在早期難以察覺,因為骨頭早期病變往往沒有症狀。因此,我們必須對骨轉移瘤進行規範的定期檢查,尤其是在易發生骨轉移的惡性腫瘤如肺、乳腺、腎、甲狀腺等方面。這些檢查可能包括全身骨掃描或CT檢查,以便早期發現骨骼病變。一旦早發現,我們可以進行有效治療,並採取骨保護劑等綜合治療手段來控制病變的發展,預防骨骼併發癥的發生。

主持人:骨轉移瘤來源廣泛、多變且早期不易發現,這對治療而言可能相對困難。那麼對於骨轉移瘤患者,有哪些規範的治療方式可供選擇?

湯小東:首先,治療前需明確骨轉移瘤的治療目的。骨轉移瘤預示疾病已較晚期,出現廣泛轉移,使根治變得不那麼現實。對於原發瘤,可以採取根治性治療,但對已發生轉移的病變,往往無法實現痊癒。在這個階段,治療目的是延長患者生存期,並提高生存期內的生活質量。因此,治療是針對慢性病進行的。治療目的是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避免併發癥發生,提高生活質量。規範綜合的治療手段包括外科手術、內科藥物治療、放療、免疫治療、生物治療等,以期達到治療目的。這是骨轉移瘤規範治療的方式。

提升精準醫療可及性 專家解析骨腫瘤治療的機遇與挑戰

主持人:在原發性骨腫瘤的診療中,存在哪些難點和挑戰?

湯小東:原發骨腫瘤種類多,其中最關注的可能是惡性程度高、發病率較高的腫瘤,例如最常見的骨肉瘤。骨肉瘤惡性程度高、危害嚴重,主要發生在青少年,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一定影響。經過醫療進步,現在大部分患者能獲得長期生存,有些甚至能被治愈,包括藥物治療、手術切除和重建等措施,使大多數患者得到良好預後和功能恢復,能夠重新融入社會和生活。但仍有約1/3的患者無法被治愈,出現轉移等問題。如何控制和減少轉移、提高轉移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時間是近年來骨肉瘤面臨的熱點和難點,也是我們正在努力攻克的問題。

主持人:近年來,抗血管生成藥物在骨腫瘤新輔助治療研究上有什麼樣的突破?對於患者來説有怎樣的意義?

湯小東: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骨肉瘤上,因為其發病率最高,近年來進行了多項研究,包括基因、靶向治療等。但骨肉瘤是頑固的腫瘤,難以明確其基因突變的位置,治療方式仍處於探索階段。抗血管生成的藥物在骨肉瘤治療中取得一定成效,特別是在肺轉移患者方面,通過減少血供來“餓死”腫瘤,延長患者生存期,這是近年來的亮點。這些治療對於一些轉移性的病人而言非常廣泛應用,有臨床證據證明抗血管生成治療能顯著延長這些患者的生存期。

主持人:您認為,未來骨腫瘤臨床治療上會在哪些領域産生突破性進展?您對於該領域有哪些期待?

湯小東:醫學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需要用精準治療提高骨腫瘤患者的預後,使更多患者能夠得到治愈,並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功能。精準治療不僅局限於藥物層面,外科領域也需要精準治療,例如精準切除腫瘤或藥物控制腫瘤,識別腫瘤特殊位點或靶點等,是醫務工作者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糾錯】 【責任編輯: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