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5日電(肖寒)我國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202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數據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1.2%,加上龐大且隱蔽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的防控壓力巨大,如何預防、控制糖尿病及其併發癥,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日,新華網《健康科普進行時》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教授做客新華會客廳,與網友分享糖尿病預防與治療。
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教授(左)做客新華網
樹立健康生活方式 遠離“甜蜜的負擔”
新華網: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此次直播的主題為“糖尿病防控,共同行動”,請您介紹一下主題背後的意義和目的?
母義明:首先是防控。對於糖尿病等慢性病而言,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預防和治療。如果預防方式得當,完全可以實現糖尿病前期的緩解和逆轉,甚至不會到達糖尿病,所以對於糖尿病而言,防控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是共同行動。由於糖尿病以一種慢病,會牽涉到全身各個臟器功能,患有糖尿病以後,會伴有很多併發癥,這些併發癥對全身各個臟器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在這種情況下,糖尿病的綜合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家庭、患者、醫生等,多方共同努力,控制好血糖問題,同時解決好包括心臟、大腦、腎臟等一系列併發癥問題,才能夠做好糖尿病的全程管理工作。
新華網:一般人如何篩查糖尿病,健康人群如何進行生活管理遠離糖尿病?
母義明:吃甜食本身和罹患糖尿病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在糖尿病前期的情況下,如果不控制飲食,又經常吃過甜的食物,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就可能會進展為糖尿病。對於健康的人群來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鍛煉、調理飲食結構、沒有熬夜、久坐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即使吃甜食也不會對血糖産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甜食本身不是直接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旦得了糖尿病,此時患者已經沒有能力把自身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就需要其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入,避免疾病進一步進展。
新華網:很多糖友在初期都會盡量進行生活干預。那麼哪個階段的糖友們可以在初期進行生活干預,哪個階段的糖友需要進行藥物干預,同時哪些降糖藥有保護心臟和腎臟功能?
母義明:對於糖尿病的干預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生活干預,如飲食、運動、作息等;其次是藥物干預,對於糖尿病而言,越早進行藥物干預效果越好,對於一些輕度指標異常的患者,經過藥物干預血糖回歸正常後,兩到三年內幾乎不用吃藥也能穩定在正常範圍,但對於已經發展為心臟病等併發癥的患者而言,其干預措施要更加積極,且干預的時間也要更長。早發現、早干預,對糖尿病的控制可以起到非常大的幫助。
至於哪些降糖藥有保護心臟和腎臟功能,過去沒有任何降糖藥能夠直接保護心臟、腎臟或者大腦的功能。隨着近年來醫療科技水平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新藥上市,這一領域正在被填補空白。同時隨着循證證據的不斷累積,糖尿病治療理念也隨之更新,糖尿病治療理念已從單純降糖為中心轉向以改善心腎結局為中心,有一類叫SGLT2i的新型降糖藥物就具有獨立於降糖之外的心腎保護作用,在推動糖尿病治療理念轉變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包括另外一款藥物叫做GLP-1受體激動劑,它能夠在調控胰島功能的同時保持血糖平衡,同時起到降低血壓、血脂的作用。
此外,還有一類口服藥叫做SGLT-2抑製劑,它能夠抑制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大部分的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入體,隨尿液被排出體外,所以間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科學治療 合理用藥是關鍵
新華網:據了解,糖尿病的治療需根據疾病類型而選擇不同療法,而近90-95%左右的病人是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針對這部分患者,口服降糖藥有哪幾類?其對應的機理和特點是什麼?
母義明: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我國的糖尿病發病率約為11.2%,糖尿病患者中約有90%~95%為2型糖尿病。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絕大部分病人並不需要注射胰島素,口服藥就能得到很好地控制。
除了胰島素,根據降糖機理不同,目前降糖藥物主要分雙胍類、SGLT-2抑製劑、DPP-4抑製劑、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胰島素促泌劑、GLP-1受體激動劑、胰島素增敏劑7大種類。SGLT-2抑製劑藥品進入市場時間較短,其中包括恩格列凈、卡格列凈、恒格列凈、達格列凈等,該系列藥品通過增加尿糖排泄達到降糖作用的新型降糖藥物,對腎臟和心臟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隨着循證臨床醫學數據的不斷更迭,這類藥品在降糖方面的作用被業界逐漸承認,作為糖尿病的首選推薦藥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癥,且出現多臟器損傷,此時醫生在選藥時就需要因人而異,結合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一種藥品或者多種藥品進行聯合治療。
新華網:胰島素有哪幾類?一般建議什麼階段的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這群糖友們又該如何確認用量?
母義明:胰島素的種類一般有速效胰島素、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等。速速效胰島素更符合胰島素的生理分泌模式,餐前注射吸收迅速,達峰時間短,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後血糖;短效胰島素皮下注射後起效比較慢,與人的生理分泌模式有一定的差異,進餐時間提前易導致血糖控制不佳,若延後則易發生低血糖;中長效胰島素皮下注射後緩慢平穩釋放,致低血糖的風險較短效胰島素小,一般與短效製劑配合使用,提供胰島素的日基礎用量。
胰島素在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地位無需多言,但較高的注射頻率增加了患者用藥負擔,很大程度上影響着用藥依從性,隨着科技的進步,胰島素粥製劑讓“一週一次”注射成為可能,但醫生在選擇胰島素的時候,還是要根據患者自己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胰島素進行注射。
新華網:糖尿病糖友需要進行體重管理,病友的體重管理何時需要通過藥物干預,同時該如何選擇藥物?
母義明:對於糖尿病患者,體重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糖尿病在發病的後天因素中,第一大因素就是肥胖,肥胖易導致胰島素抵抗,進而造成胰島功能下降,出現血糖升高。至於糖尿病患者標準的體重範圍,目前在國內,主要是以體重指數衡量胖瘦標準。但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人群,對於消瘦、營養不良的糖尿病患者,這種情況應該積極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
加速創新降糖藥可及 提升糖尿病就診率和達標率
新華網:目前中國糖尿病的患病人群接近1.4億,而就診率和達標率比較低,近幾年國內民族企業也在積極推進自主研發的降糖産品,您對於中國降糖藥物的自主研發和發展有什麼期許和建議?
母義明:近年來,國內研發降糖藥物的企業進步非常快,且降糖藥市場廣闊,藥企也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我希望我們國內的藥企能夠迅速成長起來,為百姓研發用得起、用得好的創新藥,提升降糖藥的可及性,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
一款創新藥從確定靶點到最後審批上市的整個研發周期通常需要十數年,投入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巨大。希望未來我們國內的民族制藥企業能夠通過創新研發不斷加速糖尿病産品和新成果落地,助力糖尿病治療實現全程管理。
新華網:在規範治療的基礎上,糖尿病患者在日常中要注意自我管理。患者自我管理的要點有哪些?
母義明:要想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首先要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得糖尿病。肥胖、久坐、熬夜、遺傳等都有可能誘發糖尿病。了解清楚誘發原因,患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相應的生活方式的改善或治療。
飲食方面,要注意控制飲食的總量,飲食既要多樣化也要有所選擇,要選擇一些升糖指數比較低的食物吃,另外要注意飲食的時間,例如有一些水果,我們可以在兩餐的中間吃,另外晚餐不要吃得過晚。另外是怎麼吃,就是要注意烹飪方法,要盡量少油少鹽。
運動方面,要注意運動類型和強度,老年人建議以散步和太極拳這樣比較緩和的運動為主,中青年鼓勵做一些中等強度的一些運動,但是運動要循序漸進。另外運動量過大的時候要注意低血糖的情況發生。
另外,關於糖尿病併發癥的一些指標,也要定期檢測,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癥可能出現的情況,我們就可以早期干預,治療效果也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