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活得久,一定會碰上前列腺問題。”這是男性朋友圈裏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生活中,大多數人對前列腺問題抱着無所謂的態度。
“前列腺是‘生命腺’,它也會癌變,發病率在我省男性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居第五。”去年,省腫瘤醫院寧波院區執行院長、泌尿外科專家李方印曾帶領專家團在寧波義診,為當地110例前列腺癌指標異常的患者進行病理穿刺,最終確診45例前列腺癌患者,陽性率41%。
前列腺癌發病隨年齡而增長,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發病人數正逐年上升,雖説早期治愈率能達到95%以上,但早期發現率卻不足30%,約70%的前列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為什麼這種發病率與治愈率“雙高”的“退休癌”難以早發現?相比傳統手術,患者選擇機器人手術更有利嗎?
李方印:浙江省腫瘤醫院寧波院區執行院長、泌尿外科專家
年齡位居發病原因第一
前列腺炎演變為前列腺癌的幾率極低
前列腺癌、膀胱癌、腎癌屬於泌尿系統常見的三大腫瘤,但最近幾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大幅上升。4月14日,第29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浙江省啟動儀式上發布的《2022年浙江省腫瘤登記年報》顯示,過去8年間前列腺癌發病率由14.93/10萬增至18.25/10萬,增長了111.06%;死亡率由5.32/10萬增至8.45/10萬,增長了58.83%。
“前列腺癌的發病原因不少,但排在第一位的是年齡,根據我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收集全國72個登記處的最新數據顯示:年齡小於44歲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僅為0.01%,45-59歲年齡段增至0.34%,60-74歲年齡段增至2.42%,大於75歲年齡段高達3.24%,所以我們有時也叫它‘退休癌’。”李方印説,男性在50歲以後,前列腺會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上身體免疫功能降低,及飲食高蛋白、高脂肪及激素分泌規律改變等,導致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增加。
門診中,來看病的父子倆並不少見。“我們發現,前列腺癌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研究證實,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與親屬的數量和親密程度有關,如果一位男性的兄弟或父親患有前列腺癌,那麼他患有前列腺癌的風險較正常人至少高出2倍,如果其一級親屬確診年齡在55歲前,他的患病風險會增加3-5倍。”一位42歲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讓李方印印象深刻。這名男子在爸爸和哥哥確診前列腺癌後尤其注意,每隔3個月就主動入院進行篩查,發現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數值異常,穿刺確診患上前列腺癌後做了手術,目前康復得不錯。
門診中,常有恐癌患者諮詢李方印:慢性前列腺炎會不會癌變?“其實,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發病機理也不同。前列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多見於中老年人,早期症狀不明顯,隨着腫瘤增長,腫塊會逐漸壓迫膀胱,引起排尿困難等相關症狀,晚期還會發生骨轉移,甚至截癱。”李方印説,研究表明,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産生的反復炎症刺激,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發病誘因之一,但幾率很低,大部分人患病是受年齡、飲食、遺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手術量較十年前猛增19倍
機器人手術與傳統手術遠期效果相同
前列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隨着病情發展,患者會因為腫瘤壓迫,出現排尿費力、尿線細、尿流緩慢、排尿不盡等症狀,甚至引起排便困難、腸梗阻、會陰部放射性疼痛等。
“一旦癌細胞轉移侵犯淋巴、膀胱、骨骼、血管神經束等,可引起血尿、雙下肢水腫、骨折、貧血等。”李方印説。
在省腫瘤醫院泌尿外科,10年前,醫院一年進行的前列腺癌手術還不到10例,如今一年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就已超過500例,其中手術患者就有近200例。但不少人聽説需要手術、放療,一開始會打退堂鼓。
“有人誤以為治療前列腺癌會影響尿控、夫妻生活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其實對於早期患者,目前通過根治性手術、放療等,幾乎都可以被治愈,導致尿失禁等後遺症的幾率極低。”李方印説,他曾為一名30多歲的前列腺癌患者做了手術,術後隨訪十幾年,患者情況一直不錯,尿控等功能也沒有受到影響,“可見越是早發現、早治療,效果越好。”
近年來,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理念深入人心,在省腫瘤醫院的前列腺癌手術量中佔比已接近50%。
“前列腺位置深,達芬奇機器人的‘手臂’又細又長,可以伸入盆腔深處操作,並將視野放大10倍以上,就像看3D電影一樣清晰。醫生操作機器人的手臂進行手術時,可以盡量避開神經,減少損傷。”李方印説。
那麼,患者選擇機器人手術,真的比普通腹腔鏡手術更好嗎?
李方印科普,根據目前的統計數據表明,機器人手術、傳統開放式手術、普通腹腔鏡手術,三者對於腫瘤控制的遠期效果是一樣的。“換句話説,只要找到有經驗的醫生,不論採用哪一種手術方式,都能夠獲得最佳效果,但首診治療很關鍵。”
對於腫瘤本身增長比較緩慢,部分低危高齡的患者,可以根據情況選擇定期監測,待病情進展再作進一步治療。對於晚期無法手術的前列腺癌患者,可以選擇內分泌治療,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110名PSA指標異常者中45人確診患癌
高危人群前列腺癌篩查應提前至45歲
很多專家認為,對於早期症狀關注不足,區域診療水平參差不齊,是導致我國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較低的重要原因。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均壽命更長,前列腺癌發病率更高,精準篩查更有必要,省內嘉興市、麗水市和紹興市等已探索開展人群前列腺癌篩查工作。
自2020年起,省腫瘤醫院寧波院區泌尿外科就啟動了“關愛男性健康,前列腺腫瘤早篩公益活動社區行”等系列活動,至今已舉行30多場。
“這幾年,我們為奉化區的中老年高危人群提供免費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篩查,覆蓋多個街道、村鎮。”李方印説, 以2022年為例,專家團在義診期間對110名PSA異常患者進行前列腺穿刺活檢,確診前列腺癌45人,佔比41%,最終31人在寧波院區進行了手術,提高了縣域治療率。
醫生們發現,前列腺癌患者常走入兩個極端:一種是盲目悲觀型,認為得了癌症就沒有生存機會,乾脆放棄治療;另一種是盲目樂觀型,覺得前列腺癌發展比較慢,查出來也不需要治療。“實際對於有條件的患者應該積極干預,對於PSA數值較低的患者可以選擇觀察等待。”
前列腺癌如何做到早發現?李方印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做1次PSA篩查,如果家族中有親屬患過前列腺癌,那麼這項檢查要提前至45歲開始。體檢中常見的肛門指檢項目,也可以幫助發現相對晚期、前列腺有明顯結節和質地變硬的患者。“我們常以PSA數值0—4納克/毫升為標準來篩選前列腺癌。PSA大於10納克/毫升則提示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較大,建議進行穿刺確診。如果PSA在4—10納克/毫升之間,前列腺超聲、CT、磁共振提示有結節的患者,建議做個病理穿刺,明確診斷。”
大咖辟謠
謠言1:前列腺炎久治不愈會變成前列腺癌。
李方印:前列腺炎與前列腺癌沒有必然&&,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研究表明,長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發病誘因之一,但幾率較低。如果患者原本就有多年的前列腺慢性疾病史,如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等,未來可能會出現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這是一種癌前病變,後期發展為前列腺癌的幾率則相對較大。
謠言2:前列腺癌一發現就是晚期,沒辦法提前預防。
李方印:生活中可以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進行預防,如重視定期體檢;戒煙戒酒,減少高脂肪、辛辣等食物攝入,多吃蔬菜水果;日常生活中多飲水,避免憋尿;避免久坐,適當進行游泳、爬山等體育運動。
謠言3:早期檢查發現前列腺癌,沒有明顯症狀就不需要治療。
李方印:前列腺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出現症狀往往提示腫瘤已開始轉移擴散,因此必須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治療方案要結合患者的PSA水平、穿刺及局部的腫瘤情況來綜合分析。
謠言4:常吃番茄可以預防前列腺癌。
李方印: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番茄含有番茄紅素,對前列腺具有保護作用,隨着番茄紅素攝入量的增加,前列腺癌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由於人體對番茄紅素的利用率低,食用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除了西紅柿,西瓜也含有番茄紅素,但預防疾病不能絕對肯定某一種食物的作用,還與整體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有關,比如戒煙戒酒,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吃煎炸食品及動物內臟等。
謠言5:PSA指標升高就是患上了前列腺癌。
李方印:PSA即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健康男性的血液中含量很少,一旦患上前列腺癌,PSA數值會大幅上升。但並非PSA升高就是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前列腺炎性病變、前列腺按摩等也會促使其輕微升高。我們常以PSA數值0~4納克/毫升為標準來篩選前列腺癌,PSA水平>10納克/毫升提示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較大,建議做個病理穿刺進行排查,明確診斷。(記者 柴悅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