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傳統醫藥日】張俊華:臨床療效證據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22 08:40:42
來源:新華網

【世界傳統醫藥日】張俊華:臨床療效證據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石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22日電(劉映)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幾千年來不僅為中國也為全球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貢獻。中醫藥臨床療效如何評價,推動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會長、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醫藥循證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張俊華接受了新華網專訪,他表示,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根本是療效,幾千年的人用歷史,也是宏觀療效檢驗的過程。當前,中醫藥事業進入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而臨床療效證據是支撐中醫藥現代化、産業化、國際化發展的基石。因此,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臨床療效是根本,證據是基礎,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保障。推動建立並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和需求的臨床療效評價方法並應用實踐,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必修課”。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張俊華

評價産生證據,證據化解“偏見”

“中醫藥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但由于臨床療效證據不足,也導致出現了一些偏見:盲目誇大療效或是全盤否定、貶低。”張俊華説,中醫藥臨床評價研究的目標就是要證明臨床療效,特別是要明確臨床價值,通過科學研究數據揭示中醫藥作用規律和特點,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臨床需求。也就是説,中醫藥療效好,到底好在哪裏,需要科學研究數據來説話。這是一個循證實踐的過程,中醫藥實現高品質發展、走向世界,迫切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證據。簡單講就是,通過評價研究産生證據,用證據來化解“偏見”。

中醫藥有獨特的理論體係,也在實踐中形成了個體化療效評估和反饋機制,對數千年的臨床實踐起著指導作用。張俊華表示,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思想其實一千多年前就有。比如人參,有增強體力、抗疲勞等作用。如何辨別人參真假呢?在宋代《本草圖經》中有一驗證人參療效的試驗記載:“相傳欲試上黨人參者,當使二人同走,一與人參含之,一不與,度走三、五裏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者,其人參乃真也。”

“上述記載,雖寥寥數語,但已能體現古代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張俊華説,臨床療效評價非常復雜,影響因素很多,其最大難題是“公平比較”,需要設置合理的參照係。臨床研究需要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嚴重情況、個體差異等因素進行科學設計,以保證組間基線的相對平等。如評價兩個藥的效果,為實現公平比較,就需要保證吃不同藥的患者病情程度基本一致。國際上有運用廣泛且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鑒,如隨機、盲法、安慰劑等,目的是盡量控制影響公平比較的因素。

中醫藥認識疾病注重整體性,善于從宏觀層面把握疾病的變化,基于辨證論治的方式採用方劑進行幹預。而指導實踐的氣血理論、臟腑理論、藥性理論和方劑配伍理論等,均與現代西醫學不同,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與西醫學疾病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一對應的。

“還有個難題是價值的確定和測量。比如用某中藥的目的是什麼,是退燒,是減輕痛苦,還是治愈?目標不同,其測量指標也不同。”張俊華説,梳理中醫藥幹預不同病證的療效評價指標,構建體現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指標體係,是一項關鍵性的基本工程,也是中醫藥療效評價和證據轉化應用的關鍵問題。

要國際接軌,更要“自主創新”

循證醫學的發展,為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學借鑒。二十多年來,中醫藥臨床研究數量和品質不斷提升,一批高品質研究成果在國際高影響力期刊發表,産生了較高的學術影響。

近年來,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評價方法,也日益受到管理部門和學術界的重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構建中醫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注冊審評證據體係,採用中醫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證據相結合的證據體係,綜合評價中藥的臨床有效性、安全性。

“循證醫學在中醫藥領域應用這麼多年,其理念已深入人心,最大變化是我們從方法學學習借鑒走向自主創新,這是一個從理論指導實踐,又從實踐發展理論的過程,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張俊華説,中醫治病具有係統科學的思想,中醫藥復雜幹預産生的也是綜合效應,因此對中藥作用的評價也需要從不同的維度進行認識,既包括西醫學疾病的相關指標,又包括中醫認知體係的相關指標,還有生活品質等生命狀態相關指標。

為此,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高蕊教授與張俊華教授共同主編了專著《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循證醫學中心創建主任李幼平教授等專家的大力支援下,張俊華還發起並組織全國從事該研究領域的一線專家聯合編寫了專著《臨床評價核心指標集研究方法與實踐》。

張俊華表示,希望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同行專家深入思考,同時基于世界中聯的國際化平臺,吸引更多跨專業、跨領域的國內外人才加入,攜手並進,在“三結合”評價體係的框架下,創新評價技術和方法,支援高品質臨床研究的開展和證據轉化應用。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