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15 15:11:20
來源:新華網

走進醫聖之鄉南陽 傳承弘揚仲景文化

字體:

新華網南陽7月15日電(孫慧)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發展離不開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近年來,中醫藥工作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列政策密集&&。7月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印發了《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等四方面重點任務,讓中醫藥進一步融入大眾生活。

為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新華網於近日組織中醫藥文化媒體調研活動,走進醫聖張仲景故里南陽,探尋以張仲景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魅力。

傳播、揚名、濟世、救人 在醫聖祠感受中醫文化自信

南陽是醫聖張仲景故里、中醫祖庭醫聖祠所在地、中醫藥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仲景文化是南陽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醫藥文化。為了實施中醫藥強市戰略,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質量發展,南陽市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大力弘揚仲景文化。

推開醫聖祠大門,這裡古碑列道,殿閣儼然,蔥蔥鬱鬱間,透露出歷史的古樸凝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南陽人。他在繼承前人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勇於實踐,潛心於中醫藥的研究,編寫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1800餘年的歷史,在醫聖祠宣教部主任寇乃月的介紹下徐徐拉開。

據介紹,幾個世紀以來,醫聖張仲景憑藉一部《傷寒雜病論》穿透歷史隧道,傳播、揚名、濟世、救人。他開辨證率治之先河,以其理論精闢、辨證規範、治法森嚴、組方嚴謹、處治靈活的學術特色飲譽古今,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並在傳播中形成特有的文化現象。

山門上的“醫聖祠”是由我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舒同所題寫

進入醫聖祠門庭內,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照壁,照壁正面雕刻的是已故中醫學家黃竹齋先生撰寫的《醫聖張仲景傳》,生動描繪了張仲景輝煌的一生,以及他對中醫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照壁背面雕刻的是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序。《傷寒雜病論》一向為歷代醫家奉為圭臬,成為後世臨證醫學之基石。

醫聖張仲景塑像

在醫聖祠院內坐落的醫聖張仲景塑像兩側,是十位歷代名醫塑像,由漢白玉雕成。分別是歧伯、扁鵲、醫和、華佗、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孫思邈、成無己、李時珍。他們在中醫藥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長廊內,刻有《張仲景組畫》,用橫底淺浮雕倣漢畫的藝術形式,再現了張仲景生平事跡。

步入醫聖祠大殿內,手捧書卷、威嚴肅穆的是醫聖張仲景塑像。大殿兩面墻上刻着張仲景《傷寒論》裏的113首經方,《傷寒論》不僅演繹辨證論治法則,還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113首經方成為中醫的基本方。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源自中國古典醫籍的“三藥三方”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三藥三方”的代表之一清肺排毒湯,就是由《傷寒雜病論》中的經典方劑融合而來。

醫聖祠以其豐厚的醫學文化內涵,向大家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炎黃子孫的勤勞智慧。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着人類與自然疾病作鬥爭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朽篇章。

據了解,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審核確定了6家單位為第一批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單位,醫聖祠位列其中。寇乃月&&,結合張仲景自身的中醫文化,包括官德文化、醫德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供中小學生、各機關單位人員學習,前來醫聖祠學習、旅行的人絡繹不絕。此外,醫聖祠還是中國南陽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和醫聖仲景國際論壇主體活動場所,是南陽著名的歷史人文景觀、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秉承仲景的仁德醫術 提升醫院硬實力

中醫藥不僅植根於5000多年中國傳統文化,更承載着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職責。離開醫聖祠,媒體團一行來至張仲景醫院,醫院內把脈問診於大堂之上的張仲景雕像目光慈祥、神態肅然、心繫蒼生……查體檢驗,確立療養方向;望聞問切,對症施治下藥;楹聯昭示仁心醫德;匾額銘記聖殿經方。置身南陽仲景醫院,到處都能感受到現代醫療與傳統醫藥交融煥發出的力量。

據介紹,張仲景醫院始建於1947年,至今已有74年的發展史,於2015年11月10日正式遷於此處,由仲景宛西制藥,致力打造“健康南陽”百年工程,按照三級甲等中醫院的標準建設,於6月11日順利通過三級甲等中醫院評審。

“上工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四氣調神大論》篇,是一句中醫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而今,隨着“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深入推進,治未病理念已經從書本上走進百姓心中,成為國人的養生理念。

國醫館副主任邢玉良為患者把脈

進入南陽張仲景醫院“治未病中心”,國醫館副主任邢玉良正在仔細為患者把脈問診。邢玉良畢業後帶着對仲景文化的敬仰,隻身來到南陽張仲景醫院工作。邢玉良&&,中醫藥文化自信的關鍵需要理論自信、療效自信。中醫藥發展需要堅持做好傳承與創新工作。

南陽張仲景醫院副院長王曉輝介紹,醫院的治未病中心叫做仲景養生坊,是由體檢科、國醫館、針灸門診組成,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為理念,實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復發”的健康目標。“不斷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傳承仲景經方,弘揚仲景文化精神,讓百姓就醫有很好的獲得感,是醫院弘揚仲景文化的重點內容。”她説。

醫聖張仲景“坐堂行醫”的雕像

醫院大廳擺放着醫聖張仲景“坐堂行醫”的雕像。關於“坐堂行醫”的由來,據介紹,漢靈帝時,張仲景被推舉為南陽郡孝廉,之後出任長沙太守。在做太守期間,疫病流行,老百姓死傷無數,張仲景為救助百姓,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打開衙門,為當地百姓把脈診病施藥,留下了坐堂行醫的千古佳話。為了紀念張仲景坐堂行醫診病的美德,醫院每逢初一、十五在此祭拜仲景,秉承仲景的仁德醫術。

此外,據介紹,南陽張仲景醫院還是科普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進學校實踐單位。對此,醫院設立了仲景文化展館。據介紹,仲景文化展館常年對外開放,讓中醫藥文化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普及中醫藥知識,宣傳中醫藥文化。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