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 荊克)“新風起時舊俗消,大地煥顏展新貌。”近日,記者隨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在湖南常德、益陽、長沙採訪,親身感受一場關乎心靈與風俗的變革落地生根,感受質樸鄉風、文明新風的清爽撲面而來,感受每個人蓬勃、活躍的熱情涌動不息……

9月27日,常德市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楊坪片第三季度家庭文明檔案評議會現場。(新華網記者荊克 攝)
“以前送禮窮,現在幫工親,這才是真人情”
“常德”之德,德厚流光:一言一行顯真章
“以前送禮窮,現在幫工親,這才是真人情。”常德市石門縣夾山鎮71歲脫貧戶汪新蓮修房時,屋場28戶村民自發幫工,道出了鄉風之變。夾山鎮曾是皂市水庫移民重鎮,移民遷入初期違規賑酒、鄰里糾紛頻發,年均民事糾紛達360起。為化解矛盾,鎮黨委深挖本土“格言治家”傳統,收集1.3萬條民間諺語,融合紅色家風與農耕文化,形成880字《夾山治家格言》,並創新“家庭文明檔案”制度,將格言要求具象化為“紅、黃、黑”三榜,實行“報、記、評、督、用”五步工作法。移風易俗並非“砍斷人情”,而是回歸人情本真。全國文明家庭楊群康連續14年為孤寡老人送年貨,帶動社區成立13支“格言志願服務隊”;72歲的陶金生騰出自家房子開辦免費宜老自助屋;黨員陶文平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年人均增收8000元;目前全鎮81%家庭(10899戶)獲評文明家庭。
澧縣作為湖南省唯一的“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通過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構建婚戀指導、婚前教育、親子教育、家庭輔導、家庭調解的全周期服務機制,同時聘請德高望重的黨員和鄉賢擔任理事會成員,重點監督婚喪喜慶事宜的辦理。創新集體頒證、集體婚禮等形式,特邀金婚老人、道德模範等幸福家庭代表作為頒證員、證婚人,講授家庭故事,傳遞家庭責任,倡導文明簡約婚俗。2024年舉辦集體聯誼活動4次、集體頒證12次,累計300余對新人參與,少隨禮、不攀禮蔚然成風。

益陽市大通湖管理區千山紅鎮大西湖村舉辦移風易俗工作屋場會。(益陽市文明辦供圖)
“辦酒的賬算不得,只有虧的、冇得賺的”
“益陽”之益,相得益彰:一點一滴見真章
“辦酒的賬算不得,只有虧的、冇得賺的。”益陽市大通湖區北洲子鎮北勝村紅白事主持人徐聖濱坦言,“表面收禮金,遲早要還;成本卻需自家承擔。”大通湖區作為農墾改制區,推行“雙證雙講雙控雙評”閉環工作法,選聘161名“尚禮管家”勸止非必要酒席。2024年成功勸止380余起,單村白事開支場均下降5萬元,戶均人情支出年均減少1.5萬元,村集體年減負超過300萬元。
南縣推廣“三量”措施(去存量、防變量、增熱量),推行散墳整治“三能三變”(墳山變青山、墓地變耕地、陵園變花園)和喪事簡辦“二三四”標準(酒席≤20桌、治喪≤3天、標準≤400元/桌)。倡導易降解材料深埋骨灰安葬,以樹代碑、以樁代碑,防止新增墳頭佔用耕地。創新“身後一件事”集成改革,將42項政務事項壓縮至“一窗辦理”,申報材料減90%,辦結時限從60天壓至8天,火化率達100%。

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耕讀文化館外景。(瀏陽市文明辦供圖)
“一群人的善念和創舉匯聚成文明風尚”
“長沙”之長,山高水長:一步一趨有真章
長沙縣江背鎮五福村村民唐家明為兒子舉辦的婚禮僅花費6萬元,較傳統方式節省近10萬元,既體現了人情味,又不負人情債。當地農村彩禮從12萬-18萬元降至6萬元以內,且多以創業資金形式返還新人。今年已出現6起“零彩禮”婚嫁,黃豆、芝麻、麻辣魚等土特産成為回禮新時尚。
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被譽為“湖湘家風第一村”,因為康熙年間羅卓倫“囊螢作燭”的求學故事,以及乾隆年間太學生羅杖棭“以文化人”的持續努力,“晴時耕種,雨時誦讀”“稻田作詞,書生譜曲”的文明之風漸次興起,改革開放以來已走出31名博士、176名碩士。近年來,村集體打造“博士村”研學基地,融合農耕體驗與民俗文化,年接待游客超8萬人,創收近700萬元。可以説,“一群人的善念創舉匯聚成文明風尚”,有正氣、無陋習、有幸福、無憂慮正是秧田村人的美麗寫照,而且一步一趨在踐行“自強不息,造福子孫”的家訓鄉風。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三地採訪的點位是有限的,記者解閱的層面是多元的。在清溪,品味的不僅僅是馥鬱的書香,還有“簽名橫則學海無涯豎則頂天立地”的不二豪爽;在桃江,體驗的不僅僅是英雄的成長,還有“眼前一亮唸唸不忘熱辣滾燙天天向上”的不絕迴響;在安化,看到的不僅僅是黑茶的盛裝,還有“梅山文化深厚悠遠獨具民俗特色”的不斷流淌。文脈積,文明續,新風起,激蕩一層層漣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