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爛梗“侵”校園,如何管?-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1/05 09:06:08
來源:新華網

新華視點丨爛梗“侵”校園,如何管?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爛梗“侵”校園,如何管?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姜辰蓉、張京品、鄭明鴻

  “你好唐人”“你個雙肩包”“yyds”……“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生交流中習慣使用網梗;然而,一些爛梗含有低俗、歧視和暴力等內容,如“唐人”意指“他人有唐氏綜合徵”,“你個雙肩包”諧音是“你個神經病”。

  使用什麼樣的語言,反映了人的精神氣質。爛梗的病毒式傳播,極易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不良影響。互聯網時代,如何豐富語言表達,讓孩子們好好説話?

  開口段子、閉口爛梗並非個例

  前不久,重慶一名初中老師在社交&&上發布抵制網絡爛梗進校園的視頻,引發廣泛關注。這位教師在視頻中稱,班上有學生用“唐人”“你好唐人”等網絡爛梗嘲笑同學,這種行為實在不妥,很不尊重人,希望班上同學不要再出現類似行為。

  這並非個例。多名受訪教師反映,不少中小學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網絡爛梗,有的在寫作文時也會不經意間使用。“大約5%的學生會在作文裏使用網絡爛梗,日常交流時用得更多。”西部某中學語文教師左荻説。

  濫用網絡爛梗會妨礙中小學生規範使用語言,導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降。

  西安市某小學語文教師薛晨説,孩子們想表達讚美就説“絕絕子”,想描述糟糕就説“芭比Q了”,想表達嘲諷就説“謝特”;長此以往,孩子們會不會喪失對優美語言的理解能力,乃至患上“文化失語症”?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層出不窮的網絡爛梗造成公眾對信息的理解障礙。“越來越聽不懂孩子説話了,生怕孩子被帶歪了。”北京一位家長説,經常為孩子説一些無厘頭的網絡爛梗感到苦惱。

  有的網梗,用一串字母來表達意思,讓人摸不着頭腦,如“yyds”(“永遠的神”)“awsl”(“啊我死了”)“xswl”(“笑死我了”)等等。

  有的網梗胡亂演繹,如“人之初,性本善,不寫作業是好漢”“老師來了怎麼辦,拿起菜刀跟他幹”等,潛藏不良誘導,可能會對未成年人的三觀、審美趣味帶來不良影響。“有一次剛上一年級的孩子説,‘唧唧復唧唧,木蘭買手機’,能不能給我買個手機,讓人哭笑不得。”河南學生家長張女士説。

  有的網絡爛梗,如“唐人”“傘兵”之類,帶有人身攻擊的意味;一些學生用這類爛梗對同學實施語言霸凌,容易引發衝突。“孩子內心其實都很敏感,聽到嘲諷自己的爛梗往往會有情緒。”西部一所小學校長説。    

  爛梗“風靡”的背後

  受訪教師和專家認為,網絡爛梗風靡校園的背後存在多重因素。

  ——一些人熱衷於“造梗”,各種網梗層出不窮。

  記者調查發現,手機正成為大多數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少網絡直播、游戲&&、解説視頻和插播廣告中,夾雜大量網絡爛梗。這些爛梗隱蔽性強,悄然滲透進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錚説,網民人數持續增長,使網絡空間空前活躍,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各種網絡流行語和熱梗成為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人熱衷於編造發明各種梗賺取流量,“造梗”從一種隨機的幽默藝術,演變為一種系統性的“文化生産”,其中混雜了許多貶低他人、不良導向的爛梗。

  ——爛梗借助網絡快速傳播。

  一些爛梗原本來自畸形的“飯圈”文化,圈內人用爛梗作為暗語,但很快擴散到圈外,引發模仿和二次創作,並在網上快速傳播。

  “傳的人多了,也就有了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許穎認為,當前一些短視頻&&、社交&&的算法推薦機制偏愛高互動、易傳播、有衝擊力的內容,一個簡單、戲謔、帶有情緒的爛梗,能最快地抓住受眾眼球;如果受眾喜歡爛梗,&&還會反復推送類似內容。

  ——特定段子梗成社交“必需品”。

  一些中小學生反映,網絡爛梗是他們社交時的“必需品”。“如果聽不懂同學們説話,會被同學嘲笑説,‘你連這個都不懂啊’!”河南一名初三年級學生王嘯説,使用特定的段子梗,被認為是一種潮流和社交資本,可以避免在交流中被邊緣化。

  “我們會無意間聽到學生説一些網絡爛梗,比如‘你個老六’等。”貴州一所小學校長説,有的學生是覺得新鮮、好玩,錯誤地認為説網梗是有個性的表現;有的學生是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好奇、模仿,擔心不説可能會被同學認為“落伍”。

  豐富語言表達,讓孩子們好好説話  

  西安市長安南路小學校長劉光濤等受訪人士認為,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梗,對網絡流行語不必一概否定;一些網絡流行語和熱梗,如“city不city”,不僅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某種程度上也豐富了語言表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受訪專家認為,中文是世界上最優美博大、兼具詩意與深度的語言之一。從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乃至現當代文學,歷代先賢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厚重的語言文化遺産。語言規範關乎文化傳承,要警惕充斥低級趣味的爛梗衝擊漢語語言的規範性和莊重性。  

  2024年10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規範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重點整治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等突出問題。2024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的通知,引導師生在正式寫作和公共場合中避免不當使用“諧音字”。今年6月,抖音發布關於治理網絡“黑話爛梗”的公告。

  陜西省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張海明説,要根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社會公序良俗等標準,確定需要整治的網絡爛梗,實現精準發力。相關部門和網絡&&等主體要優化算法機制,減少爛梗的傳播空間,打造健康規範的網絡環境。還要嚴肅查處利用網絡爛梗煽動對立情緒、失范行為。

  受訪教育工作者建議,要盡量在線上、線下為孩子們創造規範、優美的語言環境。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經典書籍。要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創新形式,鼓勵學生參與有趣味的語言文字游戲,加強青少年語言素養培養,更好保護和傳承中文美學。

  “堵不如疏。現在學生接觸的網絡文化非常多,我們無法讓學生與網絡隔離,只能盡可能貼近他們的世界,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學會辨別,逐漸提高自身審美品位,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貴州某小學校長説。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