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工作,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檢驗治理能力的“試金石”。在《信訪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三周年、《浙江省信訪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實施一周年之際,浙江以“1311”體系為框架,打造全流程法治化鏈條,推進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推動信訪工作法治化,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築牢和諧之基。
法治,是信訪工作鮮明的底色。浙江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思維,堅持守正創新,構建起信訪工作責任、源頭治理、質效評查、民呼我為、幹部隊伍“五大體系”,深化開展領域類信訪突出問題治理、重復信訪問題治理、辦理質效提升“三大攻堅行動”,深入推進《條例》《辦法》的全面貫徹落實,確保全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數據顯示,全省信訪總量、重復信訪量實現“雙下降”,群眾滿意率持續攀升。
在“楓橋經驗”發源地紹興,將省級部署與地方特色有機結合,法治信訪煥發新活力。全市堅持依法及時就地化解信訪矛盾,全面推行訴訪分離、依法分類處理、網上信訪等改革創新措施,構建預防、受理、辦理、監督追責、維護秩序的完整閉環機制,規範公權力運行,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努力探索浙江信訪工作法治化在基層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發展,推動信訪形勢持續平穩向好。
規範受理:守好法治化運行“第一道門”
信訪工作的起點在於受理環節,在於實現“分類精準、權責明晰”。紹興市在信訪工作法治化進程中,創新構建了“訪訴分離+合法性審查”雙軌機制,通過智能化手段和專業力量介入,確保群眾訴求“進對門、找對人”,從源頭上提升信訪工作質效。
走進諸暨市社會治理中心指揮大廳,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上,“諸暨市信訪工作法治化數智應用”顯示着類案治理進展。這個依託“民呼我為”&&打造的智慧系統,已歸集該市10萬餘條信訪信息。當信訪事項進入系統後,經過大數據分析“智能篩檢”處理,精準識別出高頻信訪問題,對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強化風險防範、 前移調處關口。
“有些群眾因為不熟悉法律程序,誤走了信訪渠道,導致錯過了最佳維權時機,給自己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諸暨市信訪局相關負責人説。而該系統對於確屬信訪範疇的事項,會立即啟動審查機制,對信訪主體資格、訴求內容進行合法性預審。審查內容包括信訪人是否具有主體資格、訴求事項是否屬於信訪受理範圍、材料是否完整規範等。這道“法治過濾網”,確保群眾合理訴求得到及時受理,讓每一件信訪事項都能依法依規、精準高效地得到處理,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在新昌縣儒岙鎮社會治理中心,每週二、周四都能看到“法治審查團”成員忙碌的身影。這支由駐村律師等組成的專業隊伍,會對近期受理的信訪事項進行“法治體檢”。“很多基層矛盾看似是信訪問題,實則涉及法律關係。如果沒有專業判斷,很容易走彎路。”新昌縣信訪局相關負責人説。該縣創新推行“法治審查員”制度,要求審查員及時參與信訪事項的前置審查,並負責指導村級調解組織依法化解矛盾糾紛。
為確保信訪受理法治化落到實處,紹興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劃定信訪與其他法定途徑的邊界線;要求人民調解組織參與信訪事項調解規定、行政復議與信訪協調銜接機制落實,着力構建分工明確、上下貫通的工作格局;創新開展訪源治理工作,參與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構建政策決策原因引發信訪問題的防線;落實訪訴分離要求,減少錯誤進入信訪渠道數量。同時,建立《紹興市幹部與信訪人見面制度》,通過重點約訪和“進村入戶”下訪,推動各級幹部主動上門,把信訪工作做到基層。
“法治化受理是通過專業法律指引,幫助群眾精準選擇最優維權途徑。”紹興市信訪局相關負責人&&。如今,隨着受理環節法治化程度不斷提升,紹興構建起權責明晰、規範高效、有機銜接的信訪工作新格局,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更豐富的法治內涵。
閉環管理:打造全流程“法治責任鏈”
辦理環節的法治化,是信訪工作的“中軸”。紹興市以法治化建設為主線,通過構建“三查雙核一閉環”、“2211”責任清單化流程、標準化閉環處置和專業化的信訪鐵軍建設,推動信訪工作從經驗型向法治型轉變,實現辦理過程全透明、責任主體全明確、辦理結果全可溯,讓每一件信訪事項都經得起法律和群眾的檢驗,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過去處理信訪事項,更多依靠經驗判斷,現在每個環節都有明確標準和規範。”紹興市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創新構建的“三查雙核一閉環”工作機制,以程序規範、責任清晰、結果可溯為目標,推動信訪工作系統性變革。
據悉,該機制以“三查”為基礎:通過形式審查確保程序合規,實質審查把關處理得當,效果審查驗證問題真解決;同步實施“雙核”制度,由承辦單位自查核驗與上級部門覆核監督雙重把關,確保辦理質量。通過系統性流程再造、責任鏈條壓實、辦理質效評估,推動信訪工作標準作業過程更透明、責任更清晰。
“2211”工作機制是紹興壓實信訪工作責任的關鍵舉措。所謂“2211”,即主要負責人“兩簽”(交辦簽、辦結簽)、事項辦理“兩辦”(代辦員代辦、分管領導督辦)、基層單位每週會商、每件回訪。“市縣級部門和鄉鎮(街道)收到上級信訪件,主要領導必須簽字交辦和辦結。”紹興市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代辦員全程跟蹤辦理過程,對不滿意的信訪事項,由有權處理機關重新交辦,分管負責人督辦並報主要負責人,形成問題解決閉環,有效提升了信訪事項化解效率,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在越城區,通過構建“訴求收集—分類轉辦—限時反饋—跟蹤問效”全鏈條閉環機制,將線上民意轉化為線下實效。該區開發的智慧化&&對人民網留言實行智能分揀、自動預警,通過“二次交辦”“專題督辦”“多級研判”三重保障,確保每條留言依法依規辦理。去年,越城區一小區改造中,網友的一條留言觸發“治理共同體”機制,越城執法、住建、街道等相關部門多次會商,推動方案三易其稿,最終問題圓滿解決。“留言管用、求有果”成為越城群眾的真切感受。
“信訪崗位是錘煉黨性的‘熔爐’、增長才幹的‘練兵場’。”柯橋區信訪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省委組織部與省信訪局“雙提升雙推動”工程,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體系,選派年輕幹部下沉信訪一線。學法律的年輕幹部小滕,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有效解決群眾訴求;小張運用漢語言文學專長,將政策法規條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小王和小楊深耕政務熱線,通過社情民意專報,為民生難題提供解決方案……2023年以來,柯橋區已有10余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幹部在信訪崗位快速成長。
“辦理法治化的本質,就是要讓每一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每一個決定都有法可依、每一個結果都經得起檢驗。這要求信訪幹部必須懂法、程序必須依法、最終要讓群眾滿意,這才是信訪鐵軍應有的樣子。只有法治與民心同頻共振,才能讓‘信訪’二字回歸‘信任與訪問’的本義。”紹興市信訪局相關負責人説。
全力護航:築牢基層和諧穩定基石
在紹興市信訪局法治審核辦公室裏,一名資深律師在仔細審查一起徵地補償信訪積案。“這個案件的關鍵是要厘清補償標準適用的時間節點問題。”該名律師指着案卷中的關鍵材料説。經過專業研判,最終提出了法律適用建議,推動這起積案得到依法妥善解決。
這是紹興市創新構建“復查覆核+問責溯源+雙向規範”立體化監督體系的一個縮影。法治化的生命力在於監督環節的有效實施。紹興市通過強化內部監督,建立分級復查覆核機制,確保公權力規範運行;通過雙向規範機制,約束行政行為,引導群眾依法維權;通過完善問責溯源制度,實現問題倒查和責任追究,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生態。
專業力量是監督體系的重要支撐。紹興市信訪局設立的法治審核辦公室由資深法官、檢察官、律師組成,專門對疑難複雜信訪案件開展“二次體檢”。“我們不是簡單地‘翻燒餅’,而是要對法律適用進行再校準,確保每一個處理決定都經得起法律檢驗,有效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辦公室成員説。
在強化專業監督的同時,上虞區創新推行“四個態度”工作機製成效顯著。該機制以鮮明的履職導向規範工作標準:堅持“程序規範態度”,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確保每個環節依法依規;秉持“質量把關態度”,通過專業覆核審查,保障工作精準合規;強化“責任落實態度”,建立效能評估體系,推動服務質量持續提升;堅守“依法治理態度”,規範信訪工作秩序,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讓群眾在每一個信訪事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數字化賦能讓監督更精準。紹興建立“一圖一指數”信息&&,實現市縣鄉信訪事項辦理全程留痕、實時監督;在村社一級設立“信訪工作觀察員”,收集群眾對信訪工作的意見建議,確保了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也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而雙向規範機制讓監督有溫度。紹興創新建立信訪工作雙向責任體系,明確公職人員的履職要求,規範信訪人的行為邊界。同時,通過“培訓指導+工作交流”雙向學習機制,提升幹部法治素養,吸收群眾合理建議。
“監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紹興市信訪局相關負責人説,“通過建立健全預防、受理、辦理、監督、維序的全鏈條法治體系,形成了‘幹部依法辦事、群眾依法維權’,真正讓法治成為信訪工作的最大公約數,為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提供鮮活樣本。”
來源:《浙江日報》2025年6月30日第19版“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