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元路的側招十分亮眼。 黃星榕 攝

執法人員在攤規點巡邏。 (資料圖片)
曾經,部分廣告牌的審批需要提前申報,合規落地需要時間;現在,公交候車亭設置戶外廣告可以免於辦理許可和備案,店舖的側招、特色店招設置更加多元亮眼,消費者在品嘗美食之餘,紛紛打卡拍照……
2025年6月1日,福建省廈門市執法局&&的《城市綜合管理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正式實施,分為戶外廣告設施設置“五豁免”和優化營商環境“十允許”兩部分,涵蓋戶外廣告、海報張貼、外擺經營等方面,以放寬限制、優化服務,釋放市場活力。
“好像回到記憶中的老廈門了,既有城市高顏值,更有人間煙火氣。給溫情管理、柔性執法點讚!”不少網友在社交&&留言。新規實施月余,不僅簡化了審批流程,更具特色的店招、更富煙火氣的外擺,也讓市民游客直觀感受到城市管理從“管得住”向“管得好”的智慧轉變。
近年來,為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涵養城市“文明味”,廈門市執法局下足功夫,探索出一條剛柔並濟的治理新路。
“五豁免”
老街巷煥發新活力
剛剛結束的國慶中秋假期,在廈門市思明區大元路的芋包王店門口,碩大的暖水瓶造型、擺在店門前的各色閩南特色小零食,吸引不少游客駐足。
2024年,廈門市城管部門將多個背街小巷作為臨街店面“個性化店招”試點區域,大元路名列其中。在這條百餘米長的老街上,有賴厝埕扁食、阿傑五香、阿吉仔等眾多老字號美食,一眼望去,一排排側招亮眼又特色十足,成為不少市民游客心中“老廈門煙火氣”的代表地之一。
“今年上半年,看到城管挨家挨戶給臨街店舖做宣傳工作,幫助更換招牌。店招設置更自由了。”芋包王店主吳盛威指着新換的側招牌説道。如今,他的店門口節假日可擺放零食貨架。街道還允許部分商戶率先打造地標性景觀,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有不少市民游客駐足打卡。
這樣的變化,正是來自戶外廣告設施設置“五豁免”有關規定。“五豁免”中提到,符合利用公交候車亭、自行車棚等市政公共設施設計預留的廣告位設置戶外廣告設施的;臨街底層及有獨立&&口的二層(含)以上店面在自有用地紅線範圍內和允許跨店經營的區域內,設置用於自身商品宣傳或經營活動的非電子顯示類小型戶外廣告設施的(每個店面設置不超過2塊),免於辦理許可和備案,採取事後監管等方式實施管理。
此外,商業建築、商務辦公建築、文化建築、綜合建築在自有用地紅線範圍內設置其他臨時小型戶外廣告設施的,免於辦理許可和備案。商戶只需符合安全規範即可“輕裝上陣”。該標準化管理方案實現了從“個案處理”向“類案治理”的轉變,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思明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鷺江中隊市容組組長呂華樵&&:“轄區內有不少老街,一些老店有超百年的經營歷史,我們協助老店更換特色店招,讓百年老街既保留煙火氣,更添了幾分時尚感。”
“十允許”
從“打遊擊”變成合規經營
傍晚6點半,華燈隨晚霞漸次點亮。廈門鎮海路地鐵口附近,數十輛餐飲車一字排開,滿是熙攘熱鬧煙火氣。市民游客來來往往,不少人在攤點前駐足、消費。一條規規整整的黃色行道線,劃出了兩個世界:線內,煙火氣升騰集聚;線外,趕路的人行色匆匆。
售賣粥和麵條的攤主楊惠玲已經擺攤八九年了。在她的攤位前,菜單明碼標價,清湯麵、酸辣粉、沙茶面的價格每份10元,清晨售賣的粥類産品,價格2至7元不等,經濟實惠,購買者眾多。
“原來我們擺攤像‘打遊擊’一樣。現在有統一攤點,可以讓我們安安心心經營。規範管理之下,顧客也吃得安心。”楊惠玲一邊整理廚具一邊説。
優化營商環境“十允許”提到:允許鎮(街)利用空閒區域改造、零散地域規整等形成的空間,按照《廈門市“攤規點”設置與管理工作指南(試行)》要求,規範設置攤規點,並與附近商圈、市場等生活配套設施形成互補。
攤規點起始位置設有清晰的臨時攤規點告示牌:經營區域要求在畫線區域內,經營時間從上午6:30到晚上8:30,經審核登記的品類才可經營,要求遵守“門前三包”相關規定,做好攤位垃圾分類及保持周邊的衞生和秩序。
楊惠玲展示着手機裏的群消息説:“如果‘門前三包’沒做好,第一次違規警告,第二次罰款50元。難得有這麼好的&&給我們做生意,大家都很自覺遵守規則,也想著為保潔人員減輕一些負擔。”
建立攤規點配套治理機制,街道在商戶微信群實時通知檢查事項,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定期抽查食材安全,城管執法部門則負責日常監督。
這種“劃底線、給空間”的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暴管理,又通過清晰的規則形成相互監督的共治生態。廈門市執法局廣告設置管理處處長陳道明坦言:“現在商戶從‘打遊擊’變為‘共建者’,發生糾紛的次數少了,我們的工作重心從執法轉向服務,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置攤規點133處,約6000個攤位,提供近7000個就業崗位;設置150余個公益攤位,優先保障殘障、低保等特殊群體;規劃適當跨店經營規範路段410條,惠及2萬餘家店面。
破難題
從“管得住”到“管得好”
10月,廈門暑氣未散。正值中午用餐時間,在同安區,新能安、海辰儲能等重點企業及周邊工地的工人結束勞動,三三兩兩朝門口的臨時用餐點走去。用餐點乾淨有序,不僅使用統一規範的移動帳篷,攤販們也在劃定的區域內規範經營,污水收集桶、垃圾分類箱整齊擺放。
這片區域有工人8000余名。以前,用餐點的流動攤位雖然方便了工人就餐,卻佔用道路影響通行;嚴格管控的話,又會造成工人用餐不便。同安區城管執法局在不影響交通的非機動車道閒置區域精心選址,設立3處工地用餐點和攤規點,通過疏堵結合方式,解決工人吃飯難題。
從這個變化不難看出,近年來,廈門為呵護城市煙火氣下足功夫。早在2019年,廈門就推出攤規點相關舉措,將流動攤販納入“定時定點”統一管理,讓流動攤販在文明經營的前提下,大大方方地“出攤”;2022年,廈門面向沿街經營店舖推出“適當跨店經營”措施,允許符合條件的沿街店舖在指定時間、指定區域內“外擺經營”。
這些措施&&的背後,離不開廈門市執法局深入的考察調研,也離不開對“市容秩序”與“民生需求”的審慎權衡。
“從母親開店到我接手,一直沒有移過店址。”賴厝埕扁食店經營者黃國寶説,“這麼多年來,可以感受到城市的治理越來越規範,也越來越有人情味。”
廈門商家心理獲得感的變化,也是廈門城市治理理念轉型的縮影。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從剛性執法向溫情服務過渡,這種轉變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廈門市執法局城管協調處處長徐文德説:“&&‘五豁免’‘十允許’不是放任,而是為管理松綁,用更科學的方式拿捏執法尺度,實現規範與活力的統一。”
既要市容“面子”,也要民生“裏子”。從個性店招點亮老街,到攤規點溫暖早起趕路人,廈門的治理變革始終在“市容秩序”與“民生需求”間尋找最優解。當柔性執法取代剛性約束,當商戶從“避管”轉為“共治”,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正升騰為高質量發展的堅韌力量。(福建省委文明辦 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