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禮金,讚聲一片-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1 08:56:21
來源:光明日報

不收禮金,讚聲一片

字體:

  近日,廣東順德一場婚禮火了。面對親友遞上的紅包,新娘笑語盈盈,輕輕在紅包上折個角便退回,隨後繼續接受其他賓客的祝福。據報道,這段視頻由新娘的朋友拍攝。當時她對這一婚俗頗感震驚,遂將視頻上傳網絡,迅速引發廣泛關注與熱議。

  一個看似尋常的婚禮細節,在當地人眼中習以為常,卻讓許多外地人倍感新奇。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地域婚俗的差異。正如新娘所説,佛山順德人辦喜事,大家一般都是不收紅包的,這已是當地人默認的風俗習慣,大家願意花時間過來參加宴席,已經表達了他們的心意。摸一下紅包,折個角再退還,表明新人接受了賓客的祝福。這種習俗在廣東多地普遍存在,被視作“講心不講金”的地域文化體現。

  然而,許多地方卻不是這樣的。婚喪嫁娶中的“份子錢”,常常變了味,成為一種不情不願卻又無可奈何的“人情債”。比如,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婚禮密集,不少人馬不停蹄地赴宴、隨禮。有網友感慨:一個假期參加了六七場婚禮,禮金送出數千元,相當於大半個月的工資,經濟負擔沉重。可如果不去,又怕被貼上“不懂事”“不近人情”的標籤。

  年輕人之所以對“份子錢”心生反感,並不是抗拒情感表達,而是抵觸借婚禮之名行斂財之實的風氣。在一些地方,的確存在這種陋習:婚宴廣發邀請,哪怕多年未&&的同學、朋友也在名單之列,近乎一種“道德綁架”。

  其實,婚禮隨份子這種習俗,是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産物,它是一種長期、穩定的人情往來和互惠互助。但隨着人口大規模流動,現代社會的社交結構已發生深刻變化。今天送出去的婚禮禮金,等自己結婚時,未必還能收得回來,這就使得人情往來逐漸轉變為一種“甜蜜的負擔”。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區的份子錢已被高度功利化——原本象徵祝福的情感表達,竟淪為衡量關係親疏的“情感度量衡”。禮金數額不斷攀高,形成攀比之風。尤其在一些相對封閉的農村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久而久之,“不去、不給、少給”都被視為失禮。為避免“吃虧”,人們又紛紛借各種名義辦酒席,試圖收回人情。如此循環,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助長了攀比心理,讓每個人都背上沉重的“人情債”,身心俱疲。

  正因如此,廣東順德這場“不收禮金”的婚禮,才顯得格外清新可貴。它讓人們看到婚禮的另一種可能:“摸一下,折個角,心意已收到,禮金且退回。”婚禮回歸情感本質,變得純粹而簡單。人們為之點讚,不僅是對一種地方風俗的認同,更是對一種更健康、更純粹的人際關係的嚮往,也是對傳統禮俗在現代社會中實現良性演進的肯定。當“人情”不再被金錢量化,當祝福擺脫物質綁架,婚禮才能真正成為愛與祝福的儀式。(作者:蕭鐘)

【糾錯】 【責任編輯:姜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