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對住有所居、住有優居的需求一直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之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應人民群眾高品質居住需要,完善標準規範,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當前,“好房子”建設已納入國家議程。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要從好的標準、好的設計、好的材料、好的建造和好的運維等相關方面推動“好房子”建設。“五好”進一步明確了“好房子”的內涵,也為我們更好滿足群眾幸福優居的需求提供了實踐指導。
統計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國累計銷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積約50億平方米;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黨和政府加快“好房子”供給,既是對民生訴求的深切回應,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新動能。“好房子”的內涵,不僅體現在提高房屋質量方面,更應該與“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緊密相連,共建有機統一體,共同體現“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轉變。
好的標準,是建成“好房子”的起點。今年實施的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範》,對層高、電梯配置、隔聲性能、適老化建設等方面作出新的要求。這些強制標準的設置,從居民居住的實際需求出發,是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務實用心之舉。讓好標準成為剛性尺度,方能在築牢房屋安全底線的基礎上,為宜居設計、科技賦能等方面留下充裕的發揮空間。
好的設計,是好標準的具體化。要實現好設計,就要活化標準,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兼顧功能性、經濟性、藝術性與可持續性。今年9月,上海市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本市住宅品質提升的規劃資源若干意見》,明確鼓勵設計創新,強化工匠精神,避免簡單重復,並倡導在建築細部上“增加多樣性、有質感的細節設計”,明確要求“住宅區內同類同式樣的高層建築重復不宜超過三次”。做好設計,需要在尊重剛性標準的基礎上,讓建築美學與生活美學有機融合,實現居所、公共空間與住區環境設計的一體化,爭取讓每一平方米都獲得充分利用。
好的材料,能夠承載好的設計,是決定房屋安全性、節能性、環保性、健康性、智能性和易維護性的關鍵基礎。據相關研究,我國建材産生的碳排放佔建築業一半以上,佔全國碳排放近四分之一。綠色健康高品質材料的推廣應用,利國利企業利居民。加快為房屋材料選用立規矩,修訂建築規範,樹立材質在防火防水、環保節能等方面的強制標準,與推進綠色建築、健康建築認證結合,完善房子材料的認證與數字化標識制度,並在項目招標、材料採購和房子驗收中嚴格應用。建立透明公開的建材數據庫和信息&&,方便企業比選,也應接受居民查詢驗證和評價。
好的建造,是把美好藍圖和優質材料轉化為實體建築的過程。這不僅需要現代化的建造工藝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還需要高效精準的建造質量把控體系。當前,我國自主可控的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正在城鄉建設中加快推廣應用,為“好房子”建造提供充足的技術保障,引導建築行業從傳統建造向數智驅動加速轉型。做好房子建造,既要修訂並嚴格執行施工標準以“抬高底線”,又要樹立權威工程質量認證體系以“拉高上限”,增強標杆示範引領作用。可給予綠色製造、智能製造項目相應的稅收、金融信貸與市場准入支持,同時將創新能力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建造人才培養體系。
設計再好、建得再好的房子,如果用不好、養不好,都會影響居住效果。由此看,好的運維,賦予“好房子”持久生命力。不過,好的運維不能等到房子建成交付才開始考慮,要在標準中預留要求,在設計、選材和建造中提前準備。當前,一些體現“高性能+好體驗”的居住方案得到青睞,將綠色、低碳、智能等最新技術有機融合,體現出全鏈條品質提升的産品新思維。“好房子”的運維,不僅需要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還與營造“好小區”“好社區”有着密切關係。可探索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作的新模式,推動城市管理進社區、物業服務進家庭,加快建設智慧社區和數字物業。
“好房子”應人人可及、人人可負擔。打造“好房子”,不僅需要好標準、好設計、好材料、好建造和好運維,還離不開對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充分盤活與利用。人人住有宜居、住有優居,是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共同富裕之根基。讓千家萬戶住上“好房子”,讓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正是新時代社會進步的最生動寫照。
(作者:陳傑,繫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長聘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