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安徽 | 記者手記:徽風皖韻裏的文明畫卷-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16 09:06:30
來源:新華網

文明中國·安徽 | 記者手記:徽風皖韻裏的文明畫卷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李雪芹 荊克)安徽的文化,藏在山水間;安徽的文明,浸在時光裏。從城鄉蝶變的實踐到時代新風的潤澤,從“古意”的厚重到“新韻”的鮮活,從持續升騰的煙火到美好家園的重塑,記者觸及和感受的,是徽風皖韻的濃墨重彩所繪就的幸福畫卷。

傳承與光大:古意勃發新韻

  2025年9月8日,桐城市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喬麗娟聊起工作談笑風生。(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白露剛過,安慶桐城六尺巷的暑氣尚未消散。這條寬僅六尺的巷道,因清代“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動人故事而被津津樂道。如今,當地提煉出“六尺巷工作法”,將古人的處世智慧巧妙運用於現代基層治理。與六尺巷相距不到兩百米的西苑社區裏,黨總支書記喬麗娟口齒伶俐,談及社區裏的大事小情總是熱情洋溢。他們將社區治理與民生服務擰成一股繩,樁樁件件都透着對居民的用心,也讓“群眾説事、多元解事”成為落在實處的溫暖。

  野寨中學博物館展示的烏以風生平介紹。(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車至潛山,雨幕為這段探尋之旅平添了幾分詩意。這裡是安徽簡稱“皖”的源頭,古皖國的風雅在此延續。皖山書院內,歲月靜好,復建的亭&樓閣間,依稀回蕩着王安石、程頤的誦讀聲,文峰塔影倒映雪湖,一泓碧水漾開層層漣漪。若説書院是潛山的“文心”,那麼野寨中學便是此地的“忠骨”——1943年,范苑聲先生為安葬淞滬會戰陣亡的985名將士建墓建校;北大才俊烏以風更是“棄官執教”,將個人情傷與家國痛史化作講壇上的諄諄教誨。

  堅守與突圍:文化催生價值

 

  2025年9月9日夜晚,一位讀者正在安慶前言後記書店勸業場店看書。(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汪飛龍 攝)

  穿過游人如織、流光溢彩的安慶市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我們走進了安慶前言後記書店勸業場店,該店的前身是1915年建成完工的安徽勸業場。在一個擁有110年歷史的古建裏開書店,既是對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也是對城市文脈的深情延續。據店長楊志宏介紹,從2017年開業以來,書店深度挖掘安慶本土文化,將歷史記憶、地域特色與閱讀空間有機融合,於2023年獲得“最美書店”稱號,成為安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新名片。

  懷寧牌樓鎮的千年古街上,戲曲盔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産雲秋老先生的工作室裏生機盎然。拄着拐杖的産老説起黃梅戲便滔滔不絕:“我們這行當是頭頂上的梨園,不懂戲的話就吃不了這碗飯,這飯也值錢着呢……”,年事已高的他希望多招些徒弟,進一步發揚非遺文化。

  2025年9月12日,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黨總支委員徐海瑞正在介紹村情村貌。(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倪博昊 攝)

  含山縣仙蹤鎮六衖村的轉變令人稱讚。這個昔日的窮山村,如今依託獨特的頁巖石片資源,將紅色文化、石頭特色與鄉村旅游自然融合,打造出“石頭部落”。村民用傳承千年的技藝壘墻建屋,不施水泥卻堅固無比。村裏修建的“天路”從山腳蜿蜒至山頂,成為騎行愛好者的樂園。站在山頂,連綿群山盡收眼底,仿佛能望見更遠的未來。

  2025年9月11日,愛好延時攝影的馬鞍山市居民周澤正在等待日落時分。(新華網記者李雪芹 攝)

  蛻變與再生:文明創造美好

  離馬鞍山採石磯景區不遠的薛家洼生態園內,江水共長天一色,濕地風景如詩如畫。誰能想到這裡曾是散亂污企業扎堆之地,從曾經的“臟亂差”到如今的“綠翡翠”,從“濱江不見江”到成為市民和游客的“城市生態客廳”,薛家洼的蛻變正是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在刻着“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巨石旁邊的沙灘上,延時攝影愛好者周澤熱情主動地為游客拍照,他告訴記者,“我退休後最享受的事就是到薛家洼拍攝,坐著免費公交車來回,享受的是無價的美景!”

  2025年9月12日夜晚,馬鞍山體育路夜市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孫道軍 攝)

  入夜的馬鞍山雨山湖公園,市民悠閒散步。這座被稱為“白菜心”的城市,與南京之間僅需17分鐘高鐵,貫通兩城的地鐵也將開通。“不少人在南京工作或生活”,這種跨城的便利和“通勤”選擇,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文明”打開方式。而原來“流動”的體育路夜市憑藉現代城市的治理理念獲得再生,通過更新改造和優化,已變身為遠近聞名的精品夜市。望著夜市裏摩肩接踵的人群與琳瑯滿目的美食,不禁讓人感慨:文明創建不是驅散煙火,而是讓煙火更顯秩序、更添溫度,其深層意義,正體現在這人間煙火的持續升騰與美好家園的不斷重塑之中。

  在回京的高鐵上,窗外掠過一片片豐收的田野,一排排飄蕩着炊煙的民居……徽風皖韻從來不是博物館裏的標本,而是奔涌不息的源頭活水,在古往今來的和鳴中,這裡既堅守了文化的根脈,也打開了發展的新局。

【糾錯】 【責任編輯:呂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