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劉軍)9月下旬的廈門,海風拂面。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三所)一間燈光幽藍的實驗室裏,記者看到了一排排特製的水族箱。箱體內,形態各異的珊瑚在人工營造的海流中輕輕搖曳,蟲黃藻共生使得它們呈現出淡淡的褐色、綠色或紫色。科研人員王啟芳博士正手持儀器,仔細測量着每一株珊瑚的光合作用數據。
東山海域恢復的霜鹿角珊瑚。海洋三所供圖
“這裡是我們珊瑚生態修復的‘種子庫’和‘育苗中心’。”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的鄭新慶研究員向記者介紹説:“這是霜鹿角珊瑚,曾在福建東山海域消失多年。通過我們的人工繁育技術,它現在不僅在這裡安了家,更有希望重新回歸大海。”
這間珊瑚保育館,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陸基珊瑚活體保藏庫之一,培育着上百種造礁珊瑚。館內配備了各種環境模擬系統,可以精準控制水溫、光照、酸鹼度乃至營養鹽濃度,為珊瑚生長和科學研究提供了理想條件。正是從這裡開始,一場關於珊瑚礁生態修復的接力賽,逐步延伸至我國漫長的海岸線。
福建東山-古雷海域,是我國目前已知的造礁珊瑚群落自然分佈的最北緣。這裡的環境對珊瑚而言堪稱“嚴酷”,冬季海水溫度可低至12.6攝氏度。也正因如此,這裡的珊瑚群落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
“最近一次調查中,我們有了驚喜發現。”研究團隊成員王建佳副研究員向記者展示着水下拍攝的照片,“你看這種珊瑚,群體呈扁平叢狀,基部分枝寬而扭曲。通過形態和分子鑒定,我們確認它是‘毗鄰沙珊瑚’,這在福建海域是首次記錄。”此前,該物種主要分佈在海南、三沙等熱帶海域。這一發現,為研究珊瑚的環境適應機制提供了新樣本。
福建海域發現的毗鄰沙珊瑚。海洋三所供圖
然而,喜悅之中也夾雜着緊迫感。歷史資料顯示,東山的造礁珊瑚物種多樣性已顯著降低,從歷史上記錄的10種減少至目前的6種,一些美麗的種類如分枝狀霜鹿角珊瑚、澄黃濱珊瑚已在當地海域消失。
面對挑戰,修復行動刻不容緩。團隊利用珊瑚無性繁育技術,在東山海域首次開展了珊瑚群落的人工修復。“我們將我所古雷基地培育的各種珊瑚斷枝,移植到海區的特定苗圃中。”鄭新慶向記者解釋:“這些霜鹿角珊瑚採集自深圳海域,因此對它們最大的考驗是冬季的低溫。令人欣慰的是,這批‘珊瑚寶寶’成功挺過了近四十年最嚴重的寒潮,目前長勢良好,初步驗證了我們跨區域珊瑚移植技術在相對高緯度海域的可行性,為恢復東山珊瑚物種多樣性以及擴大修復範圍積累了寶貴經驗。”
古雷基地培育的標準盤星珊瑚種苗。海洋三所供圖
修復不僅限於珊瑚本身,更關乎整個生態系統。今年5月,團隊的另一項突破引起了關注——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了海水神仙魚(胄刺尻魚)的人工繁殖。
“海水神仙魚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關鍵指示物種,但人工繁殖難度極高。”負責該項目的李琰博士向記者解釋道,“難點在於仔魚的開口餌料和對其生長環境的精確控制。”團隊通過篩選和馴化,建立了穩定的哲水蚤餌料種群,並摸清了仔魚生存所需的關鍵水質參數,最終讓仔稚魚成功度過了兩個多月的浮游期。這項技術突破,為未來通過增殖放流功能性魚類,實現珊瑚礁生態系統多營養層次的協同修復打開了大門。
成功度過開口期的的胄刺尻魚。海洋三所供圖
珊瑚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實驗室走向大海,更需要從科研團隊走向社會公眾。
在海洋三所,記者看到了一個名為“雲上珊瑚園”的在線&&。大屏幕上實時傳輸着珊瑚保育館和水下修復區的直播畫面。“我們希望打破時空限制,讓公眾隨時隨地都能‘走進’珊瑚世界。”項目負責人黃丁勇副研究員介紹,“通過展示珊瑚的美麗與脆弱,並結合法律知識普及,喚醒更多人的保護意識。”這座“雲端橋梁”自上線以來,已成為連接科學與公眾、傳播海洋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
科研支撐是有效保護的前提。團隊近年來圍繞珊瑚韌性提升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解析了珊瑚環境適應的微生物調控機制,證實共生蟲黃藻是驅動細菌群落動態的關鍵樞紐,為構建環境抗逆性“超級珊瑚”等新一代珊瑚礁修復技術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團隊還綜合利用脆弱性評價模型、物種分佈模型和空間分析技術,繪製了“華南沿岸造礁珊瑚潛在適生區一張圖”和“東山造礁珊瑚群落預警監測一張圖”。“我們的研究發現,營養鹽是影響華南沿岸造礁珊瑚分佈的關鍵限制因子。”研究人員周曦傑博士指着電腦上的數據分析道,“這些成果已納入國家相關技術指南,為珊瑚礁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人員在開展珊瑚調查。海洋三所供圖
&&建設是持續創新的保障。經過多年努力,團隊構建了以廈門珊瑚保育館為核心,漳州古雷中尺度礁岩模擬生態系統、福建東山和廣西北海潿洲島修復試驗場為支撐的“三位一體”科研&&網絡。“這個網絡實現了從室內模擬到野外驗證的多尺度聯動,為我們開展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應用的全程創新提供了強大支撐。”鄭新慶總結道。
記者離開海洋三所時,夕陽的余暉灑在海面上。實驗室裏,珊瑚在靜謐生長;屏幕上,“雲上珊瑚園”的直播仍在繼續;遠方的海域,修復的珊瑚苗正迎接新的潮汐。
從顯微鏡下的蟲黃藻,到廣闊海洋中的礁盤,從科研人員的潛心鑽研,到社會公眾的線上關注,一張守護海底“熱帶雨林”的網絡正在不斷織就。這群健康的守護人,正用智慧和汗水,默默耕耘,為了那片深藍中的生機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