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山西|“舊空間”長出“新風景”,劉家堡村的破繭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09 14:34:40
來源:新華網

文明中國·山西|“舊空間”長出“新風景”,劉家堡村的破繭之路

字體:

劉家堡村乾淨整潔的街巷。新華網 王夢佳攝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王夢佳)秋日陽光灑滿三晉大地,山楂紅了枝頭。漫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劉家堡村,街巷乾淨整潔,古院落各具特色,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氣息撲面而來。

劉家堡村歷史悠久、淵源深厚,史載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築堡屯兵之地,故名劉家堡,是明代大學士王琼的故里。據當地村民介紹,劉家堡村因基礎設施差,環境臟亂,村民以種地為生,集體經濟薄弱,一度成為“空心村”,被戲稱為“爛塌堡”。

  

村內的老院子“變身”非遺小院。新華網 王夢佳攝

“劉家堡不乏老宅子,大多閒置,也不太為外人知曉,十分可惜”劉家堡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喬武平説為讓鄉村“活”起來,2020年至今,村黨委、村委會帶領居民盤活原有資源,精心雕琢村子的“顏值”與“氣質”,堅持“田園産業+非遺文化+鄉村旅游”的農業文旅整合發展之路,聚力打造“王琼故里·百院非遺”文化村形成了“一院一非遺、一院一文化”的格局。

“我剛來這裡時,周圍還是荒蕪一片,沒想到發展這麼快。”山西省太原市傳統漆器手工技藝非遺傳承人、梅藝漆坊工作室主理人郭喜梅的非遺小院是一座村子邊上的二層院子,栽種的漆樹還不及人高,散發出淡淡的香氣。走進工作室,桌子上擺放着漆藝茶&、茶杯,墻上挂滿漆畫,各種漆器作品琳瑯滿目、色彩艷麗。每逢節假日,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為此,郭喜梅專門在劉家堡村請了一名村民負責接待。

  

游客在梅藝漆坊工作室參觀。新華網 王夢佳攝

劉家堡村離太原市中心30多公里,為什麼要在這麼偏遠的地方開工作室?“這裡的環境和鄉村活態文化深深吸引了我。第一次來這裡參觀,正趕上村裏的市集,結束以後,地上很乾淨。夏天晚上,聽到水渠裏青蛙鳴叫,心一下就安靜下來,創作就需要這樣安靜的環境。”郭喜梅説,“更不要説它現在所吸引的人流量,為我們推廣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

伴隨着道路綠化、墻面亮化、水電管網升級等工程陸續完工,非遺一條街、美食一條街和古建一條街相繼建成,劉家堡村的打開方式已不止一面。如今,這裡聚集了太原剪紙、西華門舞獅、太原鑼鼓等100項非遺民俗展館及傳統手工作坊、特色餐飲店、傳統民宿等,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也在家門口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黑釉陶器製作技藝傳承人王志平的院子裏的擺件。這裡是游客喜愛的“網紅”打卡地之一。新華網 王夢佳攝

村莊的煥新,最終體現在人的精神面貌和鄉風民俗上。

“曾經的臟亂差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變越美的環境,我們住着也開心。”“如今大夥兒心氣順,矛盾少,都願意為村子發展出力。”有游客來也熱情招呼,大家的日子更有奔頭了。不少村民有感而發。

  

沿着劉家堡村的街道行走,一幅幅彩繪裝點着村民院外墻、沿路建築物、道路拐角處,原本斑駁的圍墻化身為“會説話”的文化墻,講述着村子的變化。新華網 王夢佳攝

“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非遺旅游村寨”“山西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從過去傳統農業村蛻變為現代農業和鄉村文旅多元發展的新農村,劉家堡村收穫的關注越來越多,改善民生、涵養文明的實踐也更精準、更有溫度。

近年來,劉家堡村連續舉辦“堡裏有年味”春節系列活動,並利用“五一”、國慶等節假日先後舉辦非遺文化節、青年格鬥賽、親子音樂節、垂釣比賽、農民豐收節等文化活動。圍繞“1+N”模式布局,劉家堡村改造升級文明實踐站,同步打造了圖書館、活動廣場、王琼故居、嘉年華基地等文化活動中心,設立服務大廳、志願者服務站,將非遺院落連片打造成兼具理論宣講、市民教育、文化活動、科普宣傳、健身活動的特色文明實踐點。此外,劉家堡村常態化組織星級文明戶評選,選樹文明新風典型人物;組織志願者進院入戶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傳播文明新風尚。

  

小店區圖書館劉家堡分館,這裡也是當地的青少年活動基地。新華網 王夢佳攝

劉家堡村的文明實踐僅是山西深化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從強化組織到發展産業,從改善環境到滋養鄉風……近年來,山西以鄉風文明建設為抓手,推動移風易俗、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越來越多的鄉村將文明鄉風融入肌理,煥發出新氣象,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糾錯】 【責任編輯: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