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新風”|梧桐村裏三米巷 “讓”出文明風景線-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28 14:01:43
來源:人民網

杜集“新風”|梧桐村裏三米巷 “讓”出文明風景線

字體:

  夏日的淮北市杜集區梧桐村,蟬聲起伏。沿着村道前行,綠蔭掩映中,一條窄窄的小巷不經意間闖入視線——青磚鋪地,兩側院墻素凈。

  墻上,沒有花哨的彩繪,只有一行行樸拙卻醒目的字:“鄰里間,讓三米”“禮讓一寸,得禮一尺”“互幫互助,和諧共享”。這條不起眼的巷子,在梧桐村卻有個響噹噹的名字:“三米巷”。  

  巷子深處,幾位村民自帶小板凳,搖着蒲扇聚在一起。話題不是閒話家常,而是誰家能評上“好媳婦”“好婆婆”。這條看似尋常的巷子,凝結着杜集區石&鎮梧桐村推進鄉風文明的智慧,也是杜集區深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管用育融”的生動注腳。

  這條巷子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關於“讓”的故事。過去,這裡道路逼仄,村民出行不便,車輛交匯更是難題。看著鄰里間門前那點有限的宅基地,幾戶相鄰的村民心裏想的不是寸土必爭,而是大家共同的方便。

  在鄉賢武學軍帶動下,鄰里間心照不宣地退讓了幾十厘米甚至一米。積“讓”成多,一條寬約三米、原本“無中生有”的公共通道,便在鄰里相讓中誕生了。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讓出實實在在的宅基地,這份心意,讓“三米巷”從誕生之初就浸透着濃濃的人情味與樸素的公心。

  梧桐村敏銳地捕捉到這“讓”字背後的精神價值,提煉出“黨建引領、和諧禮讓、共建共享”的“三米巷工作法”:巷墻成了傳播文明的無聲課堂;巷內的小板凳議事會,成了村民參與治理、評議道德的&&。

  鄰里間因瑣事生隙的少了,守望相助、共商共建的氛圍濃了。小糾紛常在這巷子裏,在鄉鄰你一言我一語的評議中化解於無形。

  在杜集區,文明的種子不僅在三米巷生根,更借助一種巧妙的機制,開枝散葉,融入日常。各村的“鄉風文明兌換處”,貨架上擺着油鹽醬醋、毛巾肥皂、小家電。這些物品,需要特殊的“貨幣”——文明積分來兌換。

  積分從何而來?當地村民老李掰着手指頭算:“主動打掃房前屋後,加分;孝敬老人鄰里誇,加分;紅白事簡辦不鋪張,加分;參加志願活動,加分;要是評上‘好媳婦’‘好婆婆’或者‘最美庭院’,積分更多!”  

  這看似簡單的積分,背後是杜集區自2018年起精心設計的文明培育路徑。它將孝老愛親、移風易俗、文明實踐、家風家訓等抽象要求,轉化為具體可感、可積累、可兌現的“分值”。

  評上“好媳婦”的李嬸,拿着積分券換了一瓶新醬油,臉上笑開了花,那枚象徵榮譽的小小紅袖章別在臂上,格外醒目。“做好事、守規矩,村裏看得見,大家認賬,還能換點實在東西,心裏舒坦!”她的笑容是積分制效果最直接的説明。

  目前,全區42個村全部推廣積分兌換制度,累計發放積分券30萬分。2025年上半年,更拓展設置4個鄉風文明兌換處,將鄉風文明8項重點領域進一步細化為積分指標,讓“小積分”在移風易俗、精神文明建設中持續釋放“大能量”。

【糾錯】 【責任編輯:李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