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啟動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多維記錄各地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的火熱景象,立體呈現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社會風尚向上向善的生動局面,集中反映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即日起,中國精神文明網聯合“文明+”傳播矩陣,推出“文明中國”主題採訪系列報道。
7月9日,“文明中國·看青海”典型案例發布會舉行。鐘奕 攝
7月9日,青海湖畔微風輕拂,“文明中國·看青海”典型案例發布會在青海省“兩彈一星”幹部學院舉行。發布會圍繞“山宗水源 青風新韻”主題,系統展現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青海實踐成果。從教育傳承到生態守護,從紅色基因到民族團結,青海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詮釋了“大美青海,美在文明”的深刻內涵。
文明的高度:守護與傳承
國網青海電力玉樹供電公司職工昂公,講述破解鳥線矛盾這一世界性難題,成為可持續發展生動案例的故事。鐘奕 攝
青海的文明,首先體現在對自然的敬畏與守護。發布會上,“生命鳥巢”的故事令人動容——國網青海電力玉樹供電公司用13年時間,將電網從“驅鳥”變為“引鳥”,為三江源的鳥類築起雲端家園。主講人昂公説:“當雄鷹在鐵塔上自由飛翔時,我們找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答案。”這一創新實踐,不僅破解了世界性難題,更成為青海生態文明的生動注腳。
胡·澤仁旺姆講述自己立志為高原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的故事。鐘奕 攝
剛剛填報完高考志願的胡·澤仁旺姆,分享了她選擇生物專業的初心——源於父親講述的老牧人用皮袍救湟魚的感人故事。這個在布哈河邊聽到的故事,讓她立志投身生態保護,成為新時代的“江源守護者”。
在瓦裏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科研人員以“瓦裏關曲線”撐起全球生態治理的責任;在果洛藏貢麻村,村民們把生態保護寫進村規民約,實現了從傳統牧業到多元産業的華麗轉身。這些故事共同詮釋着青海守護生態、傳承文明的堅定信念。
青海原子城紀念館規劃保護部主任王秀娟深情講述“兩彈一星”精神孕育地的光榮歷程。鐘奕 攝
同樣令人震撼的,還有西海鎮的紅色記憶。作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這裡承載着“兩彈一星”精神的厚重歷史。在典型案例發布現場,青海原子城紀念館規劃保護部主任王秀娟的聲音有些哽咽:“那些斑駁的廠房裏,藏着科研人員用算盤打出的強國夢。”如今,這片土地通過紅色研學、文化活化,讓“隱姓埋名”的奉獻精神,轉化為新時代的文明力量。
文明的溫度:團結與奮進
全國道德模範完德尖措講述自己以唐卡藝術促進民族團結、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故事。鐘奕 攝
青海的文明,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聯結。教師楊毛吉被學生稱為“楊媽媽”,29年來她用母愛澆灌民族團結之花;全國道德模範、唐卡非遺傳承人完德尖措免費培養760多名學員,帶動各族群眾共走致富路。他説:“中華民族一家親,大家過好了,我心裏才踏實。”這些故事,讓現場觀眾看到了青海民族團結的深厚根基。
青海日報社記者王煜鵬講述教師楊毛吉、“中國好人”李延紅、瓦裏關全球大氣本底站職工的感人故事。鐘奕 攝
“中國好人”李延紅在5100米唐古拉山口勇救昏迷司機的事跡、“網上蒲公英”志願者谷路路記錄傳播青海故事的堅守,讓大家看到了青海人民最質樸的善良與擔當。這些故事,正是青海民族團結進步、文明互鑒共榮的最好見證。
文明的氣度:熱愛與赤誠
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讓講述自己從放牧娃到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的成長之路。鐘奕 攝
牧民作家索南才讓和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師生們,與新時代社會文明共同成長。從放牧到寫作,索南才讓用《荒原上》等作品為游牧文明立傳,成為首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85後”作家。在“行走的思政課”中,果洛西寧民族中學的學生們用畫筆描繪家鄉巨變,將家國情懷深植心靈。
文明青海,不在山海之巔,而在人心刻度。青海的文明,既是對自然的守護、對歷史的傳承,也是對未來的擔當。發布會從《在那遙遠的地方》的歌聲中開啟,青海,正以它的高度、溫度與氣度,書寫着新時代的文明篇章。
在這裡,大美的、文明的青海故事弦歌不輟;在這裡,2025年“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啟動。隨着採訪組奔赴各地,更多城鄉文明融合發展的鮮活圖景將持續呈現,文明中國的故事也將從青海湖畔傳揚到廣袤的神州大地。(採訪報道組:劉娜 王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