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寧7月11日電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陰田鄉大溝腦村,是浩門河北岸深山山溝裏最盡頭的村落,深山在當地口語裏被稱為“腦山”,大溝腦村因此而得名。這裡既有老一輩們俯身耕耘、移風易俗的堅實足跡,也有新一代青年仰望星空、反哺鄉土的深沉思考。文明鄉村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的華麗轉身,而是父輩奠基、青年接力的代代傳承。
深扎的根脈——父輩的耕耘與村莊的蛻變
走進大溝腦村,村口的“海北最美鄉村”標識牌格外醒目。大溝腦村黨支部書記朱發山的女兒朱廣梅,給我們講述了她父親帶領全村建設文明村的四個動人故事。
爸爸是個“化緣書記”。2022年6月,朱發山提出建設村史館時,村“兩委”面臨資金短缺、展品匱乏的困境。“我爸爸帶頭捐出家藏老物件,發動黨員群眾尋找建材,甚至開着拖拉機到縣城拆遷現場收集磚瓦。”在書記的帶動下,村民自發組織挖掘整理村史,將老人記憶中的紅色故事和剿匪傳奇,一點一滴記錄下來。最終,大溝腦村建成了佔地150平方米的村史館,這也是一座見證振興路、以紅色教育為依託、留住鄉愁、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村史館。
大溝腦村村史館。新華網 劉娜 攝
爸爸是個“實幹書記”。村裏經濟不行,鄉村振興就沒辦法談。為此,大溝腦村投資建設村集體經濟民宿。朱廣梅介紹説,民宿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成為村民在家門口增收的“金鑰匙”。村民可以來民宿就業,還可以將自己家的雞蛋、自産的牛羊肉、野生菌菇等土特産直接供應給民宿廚房。“留守村民就業解決了,腰包也鼓了,更增強了發展的自信”。
大溝腦村民宿,將於7月底完工。新華網 劉娜 攝
爸爸是個“貼心書記”。大溝腦村創新推行“莊員説事”機制,將村民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擺上桌面,大家暢所欲言,村幹部現場回應,集思廣益尋求解決方案。“這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更是培育村民公共精神、提升自治能力的課堂”,在一旁的村民邊應元補充説。
爸爸是個“文藝書記”。村裏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振興、産業發展的同時,還組建民間傳統藝術表演隊,通過傳統樂器、秧歌表演等挖掘和傳承民間傳統藝術,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並成功入選2024年全國冬季“村晚”示範展示點。
無論是記錄歷史、發展産業還是參與治理,村民從“要我幹”轉向“我要幹”,這是文明建設最持久、最深沉的內生動力。
萌發的新芽——女兒的講&選擇與文明接力
文明的傳承,不僅需要守護,更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與思考。在與朱廣梅同行的路上,我們不僅聽她講述父親的故事,更感受到這位年輕人對家鄉發展的清醒觀察和沉甸甸的責任感。
大溝腦村黨支部書記朱發山(圖左)和他的女兒朱廣梅。大溝腦村黨支部供圖
朱廣梅,一位即將從遼寧某師範大學畢業的姑娘,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奔赴都市追尋更廣闊的舞&,還是扎根鄉土守護那片熟悉的講&?她坦言有過猶豫,但心中的天平正傾向後者。
她心繫鄉土教育。朱廣梅敏銳地看到家鄉教育的短板:孩子們普通話的普及程度仍需提升,科學、音樂、美術、體育等素質教育師資嚴重匱乏,課程單一,教學設施設備相對落後。這些短板制約着孩子們全面發展的可能,也影響着他們未來走出大山、擁抱更廣闊世界的能力。
她渴望在將來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比如,我們這裡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民族文化、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都是最好的鄉土教材。我想讓孩子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深刻了解並熱愛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建立文化自信。”説到這個教育願景時,朱廣梅的眼神格外明亮。
在普遍追求“離鄉發展”的現代,朱廣梅看到了另一種價值:扎根鄉土、服務鄉土同樣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舞&。這不僅是個人職業的選擇,更是新一代對鄉村文明建設路徑的思考——鄉村的振興,尤其是文明的賡續,離不開教育這個根本。她所構想的特色教育,正是連接傳統與現代、鄉土與世界的紐帶,是培養未來鄉村建設者和文明傳承者的關鍵。
父親那一代,夯實了村莊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治理框架,守護了文化根脈;女兒這一代,則着眼於“人”的培養和“文化”的活化創新。大溝腦村的可貴之處,在於始終有人在思考村莊的未來,並以實際行動去探索、去建設。當朱廣梅最終走上家鄉的講&,她不僅是在教授課程,更是在續寫父輩的夢想,點燃下一代心中的文明之火。(圖文:新華網劉娜 鐘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