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真相|關於知識産權,這些坑別再踩啦!-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4/24 14:14:52
來源:新華網

第一真相|關於知識産權,這些坑別再踩啦!

字體:

  在生活中,人們對“知識産權”並不陌生,但卻對其缺乏正確認知。有人覺得“免費下載軟體”沒什麼,有人認為“借鑒設計”不算侵權……,殊不知這些錯誤行為,不僅讓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失,更折射出公眾在知識産權認知上的誤區。

(此圖片由AI生成)

誤區1:知識産權和普通人沒關係。

  真相:有人認為知識産權和普通人關係不大,其實它和我們息息相關。

  例如,翻閱一本書籍、打開一瓶飲料、試穿一件衣服、下載一款軟體……,這些行為都涉及對知識産權的利用和保護。此外,我們隨手拍攝的短視頻和設計的Logo,或者發布在朋友圈的九宮格圖文,只要具備獨創性,著作權就會“自動到賬”。有媒體曾報道,一位烘焙愛好者因原創蛋糕造型被商家抄襲,通過著作權登記成功維權,獲賠5000元(人民幣)。這些身邊的事例説明,知識産權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誤區2:使用相同商標名稱就是侵權。

  真相:商標侵權不是簡單定義,需滿足“混淆可能性”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規定,只有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標,且易導致消費者誤認,才構成侵權。例如,某新聞網站註冊“杭小布”商標後,街邊油條店使用相同名稱,就不構成侵權。因為一個是網站,一個是油條店,兩者屬於不同商品類別。不過,像“可口可樂”這種著名商標,就不能隨便使用了,會涉及“跨類別保護”。

  誤區3:下載盜版軟體不會有事。

 真相:未經授權的下載行為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2021年,上海警方破獲一起特大侵犯著作權案,抓獲下載盜版游戲超10萬次的個人用戶李某。最終李某因“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法院指出,傳播盜版即侵權,而且不以盈利為要件。比如,把正版軟體共享給他人使用,即使免費,也可能構成未經許可的傳播行為,侵犯軟體著作權人的發行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

  誤區4“抄襲”局部設計沒關係。

  真相:外觀設計是産品的關鍵要素,因此保護外觀設計很重要。目前,産品局部設計也成為我國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客體。

  2023年,華為發布新款耳機後,模仿者故意在細節上規避,抄襲這款耳機的局部外觀設計。不過由於華為申請了局部外觀設計專利,最終模仿品被判構成侵權,侵權方立刻停售。這也是我國首例局部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

  區5:維權成本高只能放棄。

  真相:其實,我國已構建了知識産權多元維權體系。

  在行政投訴方面,市場監管部門能夠迅速響應並查處侵權行為。在司法途徑中,小額訴訟程序可實現“一次開庭、當庭宣判”,縮短了審理周期。此外,國家還設立了知識産權維權援助中心,為權利人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和維權指導服務。因此,當知識産權受到侵害時,我們應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切勿以為維權成本高而放棄維權。

  破除知識産權認知誤區,既是對創新的尊重,也是對自身權益的守護。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營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讓知識産權真正成為創新發展的“護航者”!

 

  統籌:荊克 屈紹輝

  撰寫、設計:芮靜  

  新華網數字政務中心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