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綿陽11月25日電 追逐十一月的和風,沐浴初冬的暖陽。行走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文明的細節無處不在:
青片鄉上五村西窩羌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人們時常見到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向身邊人宣傳文明知識,為身邊群眾提供志願服務,積極傳播文明新風,做文明人、創文明城成為共識。
石椅村,依託特色水果、自然生態和羌族文化,從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村,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文明村、鄉村旅游模範村。如今,村裏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備,鄉村旅游發展也越來越好。
一路春色滿目新,滿城處處文明景。近年來,北川着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文明之花在這裡競相開放。
強陣地,文明之花在這裡生根
在北川羌族自治縣青片鄉上五村,幹部群眾圍坐在一起,舉行了一場熱鬧的火塘會。
火塘會上,幹部面對面向群眾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鄉村振興、産業發展、糧食安全等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歡聲笑語中,理論知識在拉家常式的鄉音中變得更接地氣、更有溫度,進一步堅定了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村民應育炳笑着説:“這種形式不像開會,倒像是我們在聊家常,幹部用通俗易懂的話把新政策宣講出來,我們立馬就記住了。”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首要任務之一。為此,北川結合民族山區人居分散的縣情,在全覆蓋建成北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的基礎上,將文明實踐陣地延伸到居民小區、農家院壩、公共文化設施、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打造255個文明實踐大講堂,築牢理論宣講基層基礎。
延伸的不只是陣地,還有服務的觸角。北川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全覆蓋建+機制化管+模式化用+多渠道養的方式,打造文明實踐矩陣,推動文明實踐在羌山大地點面開花。
走進位於巴拿恰街區青片路的北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如同一個“文明大超市”,內設文明實踐大講堂、志願服務促進中心、志願者之家、未成年人活動中心、兒童活動走廊、圖書閱覽室、文化活動室、大禹智匯講堂、愛心公益超市等陣地,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一站式”服務。
北川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資料圖)。新華網發(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文明實踐“搭&”,志願服務“唱戲”。北川統籌各方力量,建立“1個志願服務總隊+60個大隊+200個中隊+4個(黨員、老年、青年、巾幗)常態化隊伍、8(理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助學支教、醫療健身、科學普及、法律服務、衞生環保、扶貧幫困)+N(應急救援、心理疏導等)個專業化支隊的專兼職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網絡。
“我們已經形成了以‘銀齡計劃’‘心沐計劃’形成關注‘一老一小’的北川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品牌體系,有力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北川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萬書明&&,“該項目將通過‘老幫老’‘青幫老’‘技術助老’‘文化助老’等形式,實施‘銀齡互助’‘指尖服務’‘救在身邊’‘銀秀芳華’4個子項目,積極營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生活幸福的良好氛圍。”
樹新風,文明之花在這裡發芽
聚精神力量,樹文明新風。“全國文明村”石椅村是觀察北川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窗口。
午飯後,年過八旬的石椅村村民母廣元如往常一樣,來到了村裏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的皂角樹下,等待着一場名為“皂福議事·阿澤吉(羌語:面對面)”的壩壩會。
“我偶爾看到村委會沒人在,請問怎麼落實好村幹部坐班制度?”“建議加強手工茶技藝培訓。”在“皂福議事”現場,村民們滿懷共建文明石椅、小康羌寨的熱情,圍繞人居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振興、村民紅白喜事等事項,紛紛踴躍提問、建言獻策。
對於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和問題,村幹部們認真聽取、記錄後,現場一一回復。在每季度末,還將由20余名村民代表組成的測評團,對相關事項答覆及問題解決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並公示。
北川縣曲山鎮石椅村在皂角樹下開展“講好石椅故事 涵養新時代文明新風”協商議事活動(資料圖)。新華網發(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皂福議事”既議民生、察民情,更傳新風、揚正氣。石椅村利用“皂福議事”壩壩會,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余項,舉辦文明實踐“龍門陣”、家風故事分享會、文明交通知識宣講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000余場次,持續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全村積極營造起良好的社風民風。
擇善而從,新風漸起。石椅村持續深化鄉風文明建設,實現從“外在美”向“內涵美”轉變,從而激發全村幹部群眾事創業的熱情,增強發展活力。
在家門口開起民宿的陳艷就是其中之一。“最開始,農家樂住宿條件很普通,沒有特色,難以留住游客。”陳艷介紹,為了提升住宿條件,給游客更好的旅游體驗,她專門到浙江等地去學習經驗。
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陳艷投資約300萬元對農家樂進行改造升級,建成集休閒、娛樂、住宿於一體的鄉村民宿,不僅如此,還開設了果園,游客可以採摘時令水果。
陳艷生意的變化也見證了如今石椅村的變遷。石椅村以黨建為引領,以精神文明建設為重要抓手,在特色農産品和鄉村旅游上持續發力,創辦北川石椅好樣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探索“循環投資+全民共享”模式,擴大集體經濟收益,實現共享發展。
一個個日新月異的變化可看、可感、可觸,這些都展示着全國文明村的溫度。石椅村開發羌民俗體驗、水果採摘、茶文化研學等7類旅游項目,實現收入2000余萬元,蹚出了一條文旅興村之路。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5月,石椅村旅游人次達15.9萬,同比增加21.2%;旅游綜合收入達3203.4萬元,同比增長23.8%。
促發展,文明之花在這裡綻放
10月23日,2024年第三季度“四川好人榜”名單揭曉,北川羌族自治縣禹羌傳承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北川羌族草編非遺傳承人黃強獲評“四川好人”。而榜單之外,黃強依託非遺,讓更多人殘疾人“編出”幸福生活。
走進位於北川巴拿恰的羌族草編研學體驗中心,一件件草編龍作品正在殘疾人的指尖上翻飛中逐漸成型。為何殘疾人會聚集於此?這裡是“北川羌族自治縣殘疾人培訓基地”。
黃強教授殘疾人草編(資料圖)。新華網發(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解決殘疾人就業難題是重拾生活希望的解藥。黃強會給喜歡草編的人免費提供培訓,帶動他們的就業,特別是殘疾人。手藝過關的殘疾人,可以選擇居家就業,他們編好産品後,會有人上門收貨。
“目前五個生産基地已經有上百個殘疾人參與生産,讓他們就業增收。”黃強説,“對非遺技藝進行傳承、研究,就是為了讓它們重新進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從文明賦能鄉村振興到非遺探索助殘增收,在北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如同一個“能量場”,向社會發出正能量。北川通過“文明實踐+”創新模式,將文明實踐活動與黨建引領、文旅融合、鄉村自治緊密結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不斷為群眾的幸福生活添磚加瓦。
走進桃龍藏族鄉,隨處可見“形成好風氣、養成好習慣,過上好日子、 住上好房子”等標識標語。乾淨整潔的街道,村民房前屋後都種着各式各樣的花草,熱情好客的村民們正坐在路邊閒聊。
環境越來越好的背後,是桃龍藏族鄉以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為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促進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為着力點,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多措並舉推進文明創建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北川縣桃龍藏族鄉村民忙産業發展(資料圖)。新華網發(北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村莊治理有效,産業興旺發達。看著家鄉“蝶變”,原本從事運輸行業的五龍村村民苗禾兵,了解到村上中藥産業發展前景廣闊,便返鄉開始他的中藥材事業。
“大家加把勁,咱今天就把剩下的幾畝黃連種下去。”現在的苗禾兵已經是擁有600多畝黃連地的“大戶”了,帶動了五龍村經濟發展和村民就業。他的黃連地為五龍村提供了20多個固定崗位、40多個臨時崗位,2023年的務工報酬達40余萬元。
文明碩果賦“新”能,北川找準着力點,多維發力促發展。北川立足石椅、帶動全縣、服務綿陽,將曲山鎮及其周邊的通泉鎮、永安鎮、擂鼓鎮、陳家壩鎮、桂溪鎮、都貫鄉共7個鄉鎮納入先行區範圍,組建先行區指揮部和先行區黨委,加快推進示範建設,把當地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培育發展了各具特色的農業主導産業和優勢産業,加速形成“多點開花”的特色産業格局,積極延伸、拓展産業鏈,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文明實踐春風化雨,時代新風沁潤人心。一顆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在北川生根發芽,煥發勃勃生機,一幅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綿陽市新聞傳媒中心 尹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