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滄州9月11日電 滄州,素有“武術之鄉”美譽,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境,千百年來滋養着沿岸人民。
初秋的滄州大地,一幅以“文明”為底色繪就的幸福畫卷徐徐展開:文明實踐陣地活躍、志願服務微光成炬、文明新風吹拂鄉土、文化根脈薪火相傳……多彩文明實踐活動如春風化雨,在“獅城”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新氣象。
近年來,滄州市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守正創新、提檔升級,遍佈全市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傳播黨的方針政策,浸潤着一城新風,溫暖着千家萬戶。
陣地建設“活”起來 文明實踐“動”起來
和着“鄉音”帶着“趣味”的理論宣講,拾金不昧彰顯美德的凡人善舉……群眾在哪,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在滄州,一個個烙着紅色印記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成為城鄉新地標,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文明實踐中來。
8月28日,88歲紅色宣講員、“中國好人”武春章正在滄州市運河區公園街道麗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小舞&上向社區居民宣講黨的最新理論。 新華網 呂翔 攝
“一條運河千里長,運河兩岸是故鄉。垂楊柳依清風樓,鎮海吼迎四季煌……”在滄州市運河區公園街道麗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小舞&上,創作了千余首童謠的88歲紅色宣講員、“中國好人”武春章,用童謠、詩歌、快板、順口溜等形式向社區居民宣講黨的最新理論。
武春章從教半生,當了42年的教師。退休後,他為自己定下“三件大事”——寫作、辦講座、辦展館,件件都與傳播黨的聲音、講好黨的故事相關。特別是在辦講座上,他尤為上心。他走到哪講到哪,無論是農村、社區、學校、機關、企業,還是公園、廣場,甚至是公交車上,都有他宣講的身影。
近年來,麗景社區以文明養成為工作載體,讓文明實踐在社區“活”起來、“動”起來。這也是滄州市凝聚、傳遞正能量,持續推進文明實踐活動的工作縮影。滄州市委高度重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先後&&《滄州市全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措施》《滄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標準(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場地資源豐富、作用發揮到位、活動開展經常、特色活動鮮明”的標準,進一步加大試點建設力度,培育示範所37個,示範站56個,示範帶動周邊所站建設。
文明意識潛移默化,文明行為蔚然成風!
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個人高尚品質和崇高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拾金不昧行為,已在滄州市實驗小學蔚然成風,成為“獅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學校的石芷秋同學和奶奶在小區裏散步時,撿到了一個錢包,裏面有4000元現金、2000多元購物卡,還有很多重要證件,當時她就趕緊回家找媽媽報了警。”“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走進滄州市實驗小學後,學校負責同志就為我們介紹了一名拾金不昧好少年的故事。
今日拾金不昧有德少年,明日積水成淵國之棟樑!俯身拾起的是美德,昂首送還的是真心。小小少年的凡人善舉,不但源自個人覺悟,更是學校經年累月美德教育的結果。
為讓同學們學好人、做好人,打小養成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好品質。從 2012年3月起,滄州市實驗小學就陸續邀請“閒不住”的蔣淑華、“愛民片警”武劍、“熱心公益”的白曦英、“警察”媽媽王紅心等“滄州好人”走進校園,與同學們面對面,講述他們多年來熱心公益事業、無私助人的先進事跡。2016年,在此基礎上,學校又開展了“尋找榜樣足跡、講述榜樣故事、學習榜樣精神、人人爭當榜樣”等系列主題活動。在好人精神的引領下,同學們還成立了紅領巾志願者服務隊,跟着好人做好事。
……
截至目前,滄州市共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6個、所200個、站5983個,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基地為載體,大力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在滄州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
志願活動“火”起來 真情服務“暖”起來
8月28日,環衛工人們正在志願滄州愛心服務站吃愛心早餐。 新華網 呂翔 攝
熬粥、切菜、拌菜、蒸雞蛋、熱饅頭……早上6點,在很多人還沉浸在夢鄉中時,志願者們已經在志願滄州愛心服務站裏忙活開了,紅色的“馬甲”穿在身上,不斷在粥屋穿梭,熱氣騰騰中一股暖流在室內流淌。而志願者們這番忙碌全是為了另外一群人。他們最早迎接黎明,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雪雨,都會堅守工作崗位,清潔道路,掃除垃圾,為市民營造出乾淨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就是“城市美容師”——令人尊敬的環衛工人。
作為“城市的美容師”,環衛工人用辛勤和汗水為城市“梳粧”,而“上班早、吃飯難” 卻是長期困擾他們的一大難題。為了讓環衛工人們能吃上熱乎乎的早餐,滄州市文明辦、滄州市誌願服務聯合會主持建設了滄州愛心服務站,為市區環衛工人和困難殘障群體免費供應愛心早餐。自2021年開始運營以來,約有9000餘人次志願者參加服務,也聚集了多方社會愛心力量,成為涌動着溫情的一張“滄州名片”。
微光成矩,向光前行。志願滄州愛心服務站的“愛心粥屋”只是滄州市誌願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滄州發生。廣大志願者用微小力量詮釋着不凡“大愛”,以點滴善舉傳遞着城市溫情。
社區鄉村雖小,卻連着千家萬戶。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與千家萬戶的生活息息相關。“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來到滄州市青縣劉缺屯村的“孝老食堂”,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忙活村裏老人們的午餐,洗菜、備料、蒸饅頭,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今天午餐是紅燒魚、蒜苔木須、餅子和花卷,天天不重樣。每月還會改善一頓,吃餃子。”劉缺屯村黨支部負責人介紹,劉缺屯全村3085人,70歲以上的老人69人,獨居老人吃飯成了一大難題。2021年6月,村裏設立“孝老食堂”。村民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村集體免費供糧,志願者們輪班做飯。
“光靠村民捐款不是長久之計,壯大集體經濟才是關鍵。”劉缺屯村黨支部負責人介紹,為了給“孝老食堂”持續“輸血”,村“兩委”決定,依託村集體土地,補齊“孝老食堂”的運營差額。村裏7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殘障人士每天只需要花5塊錢,就能在食堂就餐。三餐不限量,葷素搭配,低鹽、輕油、易消化,基本滿足老人們的就餐需求。
劉缺屯村的實踐在青縣並非個例。青縣總人口42萬,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8.7萬,佔比達20.65%。針對農村困難老年人、獨居留守老年人生活質量不高的現狀,青縣堅持“黨建引領、村辦民助、自願參與、因村制宜”建設原則,着力建設村裏辦得起、村民用得上、服務可持續的農村“孝老食堂”,並根據老人的年齡、經濟情況、家庭狀況等因素確定梯度收費標準。當地以縣財政資金獎補為引領、村集體經濟為保障、社會愛心捐助為補充,建立“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集體添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
目前,青縣已投入運行“孝老食堂”180家,覆蓋全縣近半數的行政村,長期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2018人,同時依託“孝老食堂”為其他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醫、助浴、助娛和精神慰藉等服務,惠及超萬名老年人。
……
文明霞光映滿天,最美一抹志願紅。志願者們來自於群眾,服務於群眾,散發出的文明之光,把滄州照耀得更加明亮、更有溫度。
移風易俗“動”起來 文明新風“樹”起來
“咱愛兒女不嬌慣,勤儉持家村民讚。紅白喜喪莫大辦,花銷容易掙錢難。”一走進大莊村,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就被黨群服務中心外張貼的《大莊村村規民約七十二句歌》吸引。婚禮,原本蘊含着人們對未來婚姻生活的美好希冀。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存在的高額彩禮、低俗婚鬧、鋪張浪費等現象,讓傳遞幸福的婚禮“變了味”。人情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婚俗現象,不但污染了社會風氣,還引發因婚致貧、家庭矛盾加劇等諸多問題。
如何讓婚姻始於“愛”,讓彩禮歸於“禮”?“我們從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念普及入手,以低彩禮婚禮為抓手,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的鄉風民風。”大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石炳啟説。為了制止人情攀比、大操大辦等不良婚俗,石炳啟推動村裏制定了《大莊村紅白理事改革制度》《大莊村村規民約七十二句歌》等,紅白喜事都要按規矩來辦。5年來,該村結婚的18對新人中,有10對選擇低價彩禮,8對實現零彩禮。
8月28日,大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石炳啟正在向“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展示“紅色禮堂”。該禮堂是在大莊村村委會舊址上改造,向大莊村及周邊村莊的新人開放。 新華網 呂翔 攝
為了讓村民們都能辦上“不比彩禮比幸福”的婚禮,石炳啟將大莊村村委會舊址改造成“紅色禮堂”,於2023年5月正式啟用。“紅色禮堂”面積約為400平方米,包含了婚禮廳、主賓室、化粧室、廚房、儲藏室、衞生間等。村民可在“紅色禮堂”操辦婚事,所有事務由村紅白理事會按照村規民約要求統一安排,村民只需購買婚禮喜宴食材,村裏志願者義務幫助準備喜宴,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義務司儀,村內鑼鼓隊、秧歌隊義務助演。“紅色禮堂”不僅對本村村民開放,周邊村莊的新人有需要的,也可以前來,平均每場婚事能節省2萬-3萬元。
不僅是大莊村,零彩禮、低彩禮的婚俗新風、文明新風,在滄州大地廣泛培育。近年來,河間市委、市政府持續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把遏制高額彩禮作為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全市639個村全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負責制定本村婚喪嫁娶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自覺執行,改掉陳規陋習。通過搭建&&、培育隊伍、創新模式、完善制度、規範禮儀等措施,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低俗婚鬧等不良風氣被有效遏制,健康文明、簡約適度的新婚俗蔚然成風。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多措並舉讓群眾參與進來,讓文明新風在群眾心中“樹”起來!
“戶主劉國健,結婚執行《紅白理事會》章程不大操大辦,舉辦‘零彩禮’婚禮,一次性獎勵20分;戶主劉國哲,被評為‘十星級文明戶’,年獎勵20分……”打開鹽山縣聖佛鎮西聖佛村的文明實踐積分記錄,積分理由、積分情況等清晰明了。
“西聖佛村從2022年就開始探索推行積分制管理,制定了7大類40余條積分細則。”聖佛鎮宣傳委員、西聖佛村包村幹部董艷玲介紹,為提升村民在移風易俗、人居環境整治、志願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參與率,西聖佛村將群眾參與文明實踐行為轉化為相應分值,並記入線上積分程序和線下積分存摺,形成了“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積分制獎勵激勵機制。
“參與村民以戶為單位,每戶設立一個賬戶積分。為了擴大積分制的影響力,西聖佛村還將青少年也納入到獎勵激勵中,一年級至高中學生依據獎狀、考試成績及參加文明實踐活動等進行積分。”董艷玲説,現在,西聖佛村的積分制參與率已達到100%。讓積分制真正發揮實效,西聖佛村還建起了愛心超市。愛心超市如普通超市一般,擺放着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但有所不同的是,商品下方標注的不是人民幣售價,而是“10分”“20分”“50分”等分值。憑藉文明實踐積分,西聖佛村的村民可到愛心超市兌換等價值物品。
……
文明新風,移風易俗是關鍵。近年來,滄州市切實掌握基層鄉風民風變化情況,深入推進村規民約制修訂,重點細化約束性規範和倡導性標準,發揮紅白理事會等群眾性組織作用,以解決群眾“煩心事”為切入口,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非遺傳承“活”起來 文化使命“擔”起來
千年運河水,碧波映蒼翠。滄州,這座因海而得名的城市,也因大運河的流經而興盛。在滄州市大運河畔,一座結構對稱、恢宏典雅的隋唐風格的建築臨河而立,這就是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也是中國大運河沿線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集中展示地。
8月27日,小朋友正在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內體驗非遺剪紙。 新華網 呂翔 攝
製作國醫香囊、體驗非遺剪紙、欣賞傳統曲藝……市民和游客可以在展館內體驗來自大運河沿線8省(市)1000余項非遺項目,千姿百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為市民和游客了解和體驗運河沿線的非遺打開一扇“全景式”窗口。
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哪,文明實踐之花就開在哪。近年來,滄州市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價值,全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顯“獅城”魅力的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持續擦亮千年運河城市名片,為文明城市創建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非遺的魅力源於其悠久歷史,非遺的生命力則在於傳承創新。
踢腿、彈腿、打拳、抓空……在滄州運河區麗景社區大院內,幾十名身着練功服的孩子練得熱火朝天。75歲的郭雪迎穿行其間,不時停下腳步,耐心指點。
郭雪迎是麗景社區的一名老黨員,也是社區孩子們喜歡的郭爺爺。自1996年開始,郭雪迎28年來免費教授社區的孩子們習武強身,深受孩子們和家長的喜歡。
“滄州是武術之鄉,我作為武術傳承人,有責任將所學的武術傳承給後人。”郭雪迎説,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就會一直教下去,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從小感受武術魅力,與武結緣,把這項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
近年來,滄州市深挖特色文化資源,積極引導非遺大師、非遺傳承人參與公共文化配送,推動非遺進學校、進社區,將優質文化服務延伸到居民家門口。多措並舉,厚積薄發,滄州非遺文化正展現時代光彩,滋養文明之風。
文明實踐逐浪高,時代新風潤心田。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深入推進,讓文明融入廣大群眾的精神血脈,繪就了新時代滄州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壯麗畫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滄州市推動以文明素養提升城市品質,以實踐之力奏響文明強音,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組 新華網 呂翔 河北文明網 安娜娟 滄州日報 郭震 於海濤 通訊員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