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22日電(記者侯文坤)輕輕捏住桃子一旋,果蒂便脆生生斷開,果農麻利地將桃子放進筐內……湖北省棗陽市新市鎮錢崗二村的桃園裏,成片桃樹迎來採摘季,32歲的苗國存正和果農們一道將剛摘下來的黃桃打包裝箱。
“早上5點就開始摘果了,那頭摘完,這邊就趕緊打包送去我們在鎮上的物流點發貨。”苗國存是湖北三棵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這是他回到家鄉種桃的第十個年頭。

六月的棗陽,桃香正濃。這裡桃樹種植歷史悠久,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當地便開始規劃發展鮮桃種植。到如今,全市桃樹種植面積達35萬畝,涵蓋油桃、黃桃等40多個品種,桃産業綜合年産值達83.27億元。苗國存和他的“三棵苗”便是這條産業鏈上的一員。
“‘三棵苗’代表着爺爺、父親和我們這輩人。”苗國存説,從20世紀60年代爺爺栽種生産隊裏分的十幾棵桃樹算起,到父親把桃樹種植規模擴大到了幾十畝,再到自己,已是“桃三代”了。
苗國存是從“桃園”走出的,又重回“桃園”。2015年,從華中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畢業的他,放棄城裏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種桃。彼時,棗陽的桃産業雖有基礎,但面臨品种老化、技術落後、銷售渠道單一等困境。“當時賣的大部分是‘大路貨’,少有精品品種。果子也沒精細分級,好的差的混着賣。”苗國存説,父輩們在桃樹下辛苦了一輩子,每天守着桃林勞作,可收益並不理想。

苗國存説,十年前,當地不少果農對現代農業沒有概念,缺少更新品種的動力,新技術新知識貧乏。這是他學農的初衷,也是他回來的動力。他帶着10萬元啟動資金,聯合43戶農戶成立合作社,開啟創業之路。
結合大學裏所學,苗國存仔細分析棗陽的種植條件,帶着問題跑去山東、河南等地的果樹科研機構學習種桃新技術,又到廣東、上海等地考察銷售市場,找經銷商了解銷售環節中的問題。
外出“取經”,向內“挖潛”,苗國存還對接了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等科研院所,探索“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從科研機構引進多個新品種,對當地的老品種進行改良,還培育出鮮食與加工兩用的黃桃,既可鮮食又能加工成罐頭、果脯,大大提高了産品的銷售周期和附加值。

在當地政府鼓勵和政策引導下,苗國存領着果農們逐步丟掉“大路貨”,拾起“小精品”:以前種黃桃沒有套袋子,他就把套袋技術引回來;以前桃子包裝只有草箱子,他就重新設計包裝,還註冊了商標;以前桃子不分大小一起賣,他就把桃子分級銷售,實現優質優價……
十年來,苗國存公司的優質桃園基地發展到2000畝,輻射面積4萬畝。“我們每年還在不斷引來新品種、新技術,進行品種選育,去年又改良優質品種1萬餘畝,幫助果農每戶增收3000余元,公司銷售額達到4000萬元左右。”苗國存説。

走進“三棵苗”的種植基地,智慧農業元素隨處可見。種植基地架設了小型氣象站和物聯網監測設備,打造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預警系統,農戶用手機就能掌握桃園溫濕度、病蟲害情況。“每個桃子都有‘身份證’,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種植環境、農事操作、質檢報告等信息,實現全程可追溯。”
一片片桃園豐收的背後,棗陽正以標準化桃園建設築牢品質根基,以智能化加工體系延伸産業鏈條,以龍頭企業培育強化産業引領,推動種植、加工、文旅、電商等多業態深度融合,促進産業規模與效益雙躍升。
看著果園裏忙碌的鄉親們,苗國存臉上也洋溢着笑容。“希望故鄉的桃林深深扎根,越長越壯。”苗國存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