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團隊為超4000名老人拍照。今年的預約場次也高達170多場。12年來,參與這項志願服務的志願者超4000人次,累計為老人拍照超2萬人次,打印照片2.3萬餘張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黃安琪 蘭天鳴
陽光透過老舊的窗欞,斑駁地落在老人佈滿皺紋的臉上,她跼踀地整理着衣角,又悄悄抹了抹鬢角的白髮,對着鏡頭露出一個羞澀而莊重的微笑——這是她人生中第一張像樣的生活照,也可能是最後一張。
在上海繁華的霓虹燈外,類似的瞬間被退役軍人鄭瑜和他的團隊定格了2萬多次。在智能手機普及、人人隨手拍照的時代,仍有部分老人從未擁有一張像樣的生活照或與伴侶的合照。
從被質疑是“騙子”到成為老人們翹首以盼的“小弟弟”,從單打獨鬥到匯聚4000人次參與的志願者團隊,鄭瑜的鏡頭定格了笑容,也定格了老年人群對記憶的深層渴望。
被當作“騙子”的攝影師
“你是拍錄像還是拍照?我想拍個照片留給子孫後代。”2013年初,一次走訪困難群眾的活動中,在居委會工作的鄭瑜正拿着攝像機拍攝,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突然問他。鄭瑜愣住了,他如實回答自己在拍視頻,老人的話卻讓他意識到,或許即使在上海,仍有許多老人從未擁有一張像樣的生活照。
帶着這個想法,他第一次走進上海市奉賢區金海社區齊賢村老年過渡房,提出免費為老人拍照。迎接他的卻是懷疑,“老人們擔心照片送過來時會收費,當天只有七八位老人願意嘗試。”鄭瑜回憶説。
幾天后,鄭瑜把沖洗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中,他們的笑容讓他深受觸動。“他們真的很開心!笑得像花兒一樣。”他清楚地記得,一位最初拒絕他的老人不好意思地説:“那天不巧,我去走親戚了,錯過了拍照這樣的好事!”鄭瑜當即承諾下次再來,並約定了時間。
到了約定當天,鄭瑜忙到上午近十一點,他有些猶豫:“也許老人只隨口一説,沒記在心上。”轉念一想,“萬一他們在等呢?”他顧不上吃午飯,匆匆趕去。
眼前的場景讓他瞬間紅了眼眶。“大門口長凳子、小凳子排得很齊,還有幾位老人等在那裏。車子一開過去,他們就圍上來。其中一個説‘我説的吧,小弟弟説來就一定會來。’”原來老人們一大早就等在門口,直到十點多有的老人們先回去做飯。“不要緊,我們兵分幾路把他們叫回來!”
那天,鄭瑜拍了40多位老人的照片。照片中,許多人笨拙地比着“耶”,有的手已經伸不直,卻笑得格外燦爛。
“原來有那麼多老人喜歡拍照。”這次經歷讓鄭瑜堅定地繼續拍下去。
鄭瑜上門為抗美援朝老兵拍照(2023 年 7 月攝) 受訪者供圖
一張照片的分量
拍攝過程中,鄭瑜逐漸發現,一張照片對許多老人的意義遠超想象。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結婚證上沒照片,甚至從未與伴侶拍過合影。當他提出為老夫妻拍照時,不少老奶奶害羞地牽起老伴的手,臉也瞬間紅了起來。
他也遇到過令他心酸的請求。一次拍攝中,一位老奶奶悄悄把他拉到一邊,説想拍一張背景乾淨的照片。鄭瑜起初建議在小區花園裏取景,老人堅持要白背景:“我想拍張遺照。”
也有一些遺憾讓鄭瑜刻骨銘心。2016年12月,在莊行鎮北鄔橋敬老院,一位穿着嶄新紅色大衣的老奶奶是當天最後一位拍攝者。她説:“我一直想拍個照片,留給我的子子孫孫,能看到我這個老祖宗的樣子。”大約一個月後,鄭瑜把照片送到敬老院,得知老人已經離世。
“當天從敬老院出來後,我找了一個空地,停下車,嚎啕大哭!”鄭瑜説,他決定改用相片現場打印機,自費1萬多元購置了兩台。儘管笨重且易損,但他堅持:“我們還年輕,老人等不及。當場出片,給老人們的情緒價值更高。”
2017年,他回訪奉賢區金輝鎮明星村時,發現老人們將兩年前的照片視若珍寶:有的藏在層層包裹的塑料袋裏,有的壓在餐桌玻璃板下,一位老人把照片和壽衣一起收藏在床下的“百年箱”裏。“這是我一生中特別喜歡的一樣東西,百年後要燒掉帶走。”老人的話讓他意識到,一張小小照片,承載的是老人的生命記憶。此後,他發起了“愛心相框”計劃,呼籲社會捐贈相框,讓老人的照片被更好地保存。
“我陪父母拍張照”是最令鄭瑜有成就感的項目。一個除夕夜,鄭瑜為多個家庭拍全家福,原計劃每戶拍15分鐘,因老人們格外珍惜——反復與子女、孫輩合影而延長至半小時以上,最後一戶的約定從晚上八點推遲到深夜十一點半。鄭瑜忐忑敲門,迎來了老人欣喜的笑容。老人説:“往年兒女們吃完年夜飯便匆匆離去,今年因拍攝全家福的約定,十多年來全家人第一次完整地陪我和老伴看了春晚。”
一個團隊的堅持
2013年9月,鄭瑜的公益攝影之路迎來了轉折。兩名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加入,三人正式組成“奉賢青年攝影團”。2016年,團隊擴大到十人,鄭瑜將團隊命名為“拾光”,寓意“拾起老人美麗的笑容,定格幸福的時光”。
2017年,隨着媒體報道,團隊知名度提升,越來越多志願者加入,其中包括政府職員、媒體人、創業者、在校學生等。愛心企業也開始支持,有的公司捐贈了1.4萬個相框。
2024年,團隊為超4000名老人拍照。今年的預約場次也高達170多場。12年來,參與這項志願服務的志願者超4000人次,累計為老人拍照超2萬人次,打印照片2.3萬餘張。此外,還為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等8000餘人送清涼、送暖餐。
如今,在奉賢區的泡泡公園,一座愛心捐贈的“蘋果艙”成為“拾光”團隊的固定拍攝陣地,艙內的冰箱和空調也都是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
“希望有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參加,出錢出力把這份愛心延續下去。”鄭瑜&&。
為何能堅持這麼多年?作為一名退役軍人,鄭瑜給出的答案簡單又堅定——發揚老兵精神,為人民服務。近期,他帶隊為全區多名抗美援朝老兵拍照。“抗美援朝老兵沈火林,閒聊時我問他對國家有什麼要求,他説‘我對國家沒有任何要求,因為我已經感覺到很幸福!我看到了國家的強大,犧牲在戰場的那麼多戰友沒看到,所以我已經很知足了。’”鄭瑜含淚回憶説。
退役時,鄭瑜曾代表上海市退役軍人發言。“我承諾過‘雖脫下軍裝,仍要繼續為人民服務’。現在,我就是在兌現這一承諾。”鄭瑜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