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士:我用強大內心護你周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1 16:14:53
來源:新華網

精神科護士:我用強大內心護你周全

字體:

  新華社銀川5月11日電(記者鄒欣媛、劉禎)“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幾天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安醫院住院部活動大廳,50多位患者和護理人員聚在一起拍著手,為一位20多歲患有抑鬱症的小夥兒唱起了生日歌。

  “可能從未體驗過這樣的儀式感,他眼圈泛紅,眼淚在打轉。”寧安醫院情感障礙男科的護士長呂彥康説,過完生日後,他不僅笑容多了,和其他人的交流也多了。

  呂彥康在治療室核對患者的口服藥。新華社記者 鄒欣媛 攝

  工作8年來,呂彥康每天都要面對患有抑鬱症、躁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做好本職工作外,他和所在科室的護士們一直堅持這項暖心的行動:給長期住院的患者過生日。

  “平時工作繁忙,不管以多麼簡單的方式,我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被關愛到。”呂彥康説,他清晰地記得2018年第一次給患者過生日的場景,當時護士們自發給一個無人探視的病人悄悄買了蛋糕慶祝。“吹蠟燭的那一刻,快40歲的中年男人哭得稀裏嘩啦,沒想到一件小事兒卻觸發了患者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這次經歷也治愈了來寧安醫院工作不久的呂彥康。一開始別人問他在哪工作,他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精神科的護士,而現在這個職業帶給他的不再是“羞恥感”。“我對精神科有了新的認識,不論什麼樣的病人,首要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病。”他説。

  “精神科護士的工作是對護理職業的生動詮釋。”寧安醫院護理部主任周永玲説,最難的是要有一顆“關心病人的心”。相比之下,根據患者一言一行進行病情評估及護理幹預,只是護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呂彥康在急救室準備急救物品。新華社記者 鄒欣媛 攝

  “患者吃每一片藥,我們都要盯著,以防出現藏藥、催吐、囤藥等行為。”工作了20年的李艷萍告訴記者,全科室16個護士三班倒,患者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都要管控,“暴食、拒食都要評估是否為病情所致”。

  記者採訪時,趕上探視日,走廊等待區坐滿了患者家屬。一位老人端著沒吃完的盒飯經過護士身邊,李艷萍主動問起,“飯吃得怎麼樣?”“吃了一點就吐了”“等我回去再看看藥量”,簡單的對話讓一臉愁容的家屬輕松不少。

   有一次呂彥康正在檢查用藥情況,一位患者突然對著他的胸口就是一拳,當時他差點一個趔趄跌倒,很快回過神和同事們一起制止住患者,晚上到家抱不起孩子時才發現胸口竟然紅腫了。

  “剛工作本來就害怕,被打之後更害怕。未知的東西太多了,讓人恐懼。”呂彥康説,後來他不斷學習心理知識,提前預判護理風險,嘗試站在患者的角度開解自己。

  “他們這些行為都是疾病所致,事後病人也很自責。”呂彥康説,每一個患者背後都是一個遭受重創的家庭,他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幫助和信任。

  男護士志願服務團隊進校園開展活動。新華社發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疾病、關注心理健康,2018年呂彥康去外地學習回來後,便協調成立了醫院的男護士志願服務隊伍,從科普講座到為孤兒院、敬老院、特殊學校送溫暖,志願服務正在團結越來越多的護士。

  護士馮志軍是志願服務團隊的一員。今年28歲的他參加志願活動已有5年。他一有時間他就主動參與,甚至下了夜班直接去幫忙。“志願活動很有意義,對自我成長也有幫助。”馮志軍説,通過我們的努力給孩子和老人帶去精神上的撫慰,為社會減輕負擔。

  精神科護士本身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醫院定期會開展護士心理團體減壓活動、心理護理技能培訓,還組建了暴力管理小組,專門講授對情緒、行為失控患者的保護控制和情緒管理技巧。“大家互學互鑒、互幫互助,用更好的狀態應對工作。”周永玲説,身為咨詢師的她還開設了“護理部主任接待日”,為大家做心理疏導。

  只有這樣,溫暖才會通過護士傳遞給患者。在出院前,護士會對患者進行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康復訓練,比如模擬求職面試、産品推銷場景,並為患者做好服藥和生活計劃,讓他們更好地回歸家庭、融入社會。

  “我們所做的,就是幫助他們發現內心深處積極的一面,以此去對抗陰霾。”呂彥康説,願所有的患者看到希望的光,找到“回家”的路。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