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25日電 題:苗繡從這裡走向世界時尚舞&——探訪“中國苗”家鄉
新華社記者胡星、潘德鑫、吳思
24日,“中國苗·藝術展”亮相2024春夏米蘭時裝周。身着融入苗繡元素服裝的模特走秀,苗族繡娘現場展示傳統技藝……來自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引起了國際時尚界的關注。
9月24日,模特在意大利米蘭時裝周上展示含有貴州苗繡元素的設計時裝。 新華社記者 金馬夢妮 攝
在與米蘭遠隔千里的小谷隴村裏,村民王榮畢也關注着這場時裝秀,尤其是自己的作品展出情況。“我沒出過國,但我的苗繡先出國了。”她説。
貴州省清鎮市麥格苗族布依族鄉小谷隴村是藏在中國西南群山中的少數民族寨子。這裡山高、林密、景幽,苗族支系——“四印苗”聚居於此。
往寨子深處走,陣陣機器聲打破了山鄉的寧靜。在一家名為“老韋”的民族服裝廠內,王榮畢帶着繡娘用縫紉機、繡花機趕制苗繡訂單。一個多月前,她的苗繡被選中參加米蘭時裝周展出。
9月24日,模特在意大利米蘭時裝周上展示含有貴州苗繡元素的設計時裝。 新華社記者 金馬夢妮 攝
2024春夏米蘭時裝周期間,中國駐米蘭總領事館、貴州省人民政府在意大利共同主辦了“中國苗·藝術展”,發布主題為《苗印》,其靈感就是來自王榮畢所屬的“四印苗”。
因服飾前胸、後背、兩袖皆繡有特殊印章而稱“四印”。在服裝廠相鄰的苗族(四印苗)盛裝製作傳統工藝坊內,一幅幅生動的墻畫將“四印苗”的這段傳奇娓娓道來。
相傳其祖先曾替苗王掌印,因戰爭失利而走散,為方便族人&&,便在服飾前後及左右衣袖均繡上印章圖案,代代相傳至今,後來演變成為族人衣服上的裝飾。
“族裏的女娃從小就要開始繡一件四印盛裝,第一次穿是出嫁時,最後一次是死後下葬時。”王榮畢介紹,“四印苗”婦女盛裝,只在重要節慶日以及傳統的“跳花場”、婚嫁、送葬等重大場合穿。
“四印苗”服飾能在米蘭時裝周這樣的世界時尚舞&展示,王榮畢覺得很自豪,對未來苗繡的傳承、發展信心更足了,“傳統的也可以很時尚,民族的也能走向世界”。
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數次大遷徙後形成多個分支。包括“四印苗”在內,每個支系的苗繡風格都不一樣,這成為苗族後人認祖歸宗的依據之一。
千百年來,苗族群眾用針當筆、用線為墨,將自然萬物、民族歷史繡在服飾上,其中蘊含的遠古文化基因也因此得以保留,苗繡也因此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活化石”。
在主要分佈地貴州省,苗族人口有430萬。地處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的&江縣,是貴州省一個總人口只有十多萬的小縣,因苗族在總人口中佔比達98%以上,也被外界稱為“天下苗族第一縣”。
&江境內9個苗族支系文化各具特色、豐富多彩。這裡有精美絕倫的苗族刺繡,巧奪天工的銀飾盛裝,瑰麗奪目的工藝製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36個。
漫步&江縣城,少了些車水馬龍的喧囂,多了份古樸自得的寧靜,別有一番風味。9月21日,45歲的苗族繡娘石傳英正是從這裡啟程前往米蘭。
早在7月初,石傳英就接到了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參加米蘭時裝周的邀請。她不僅將自己珍藏多年的兩套苗族傳統服飾拿出來參展,還按照設計團隊的要求趕制了10塊繡片,用以製作時裝周模特走秀時所需時裝。
“我和縣裏的16個繡娘,加班加點用了20天時間才把10塊繡片完成,後來幾天基本上輪流換班通宵繡。”石傳英説,“大家都很珍惜這次機會,再難也要完成。”
臨行前一天,她和丈夫把行李反復檢查了好幾遍,因為要在米蘭時裝周現場展示苗繡技藝,她生怕漏帶了繡具,哪怕是一條絲線、一根繡花針。
只有初中文化、年輕時背着自製苗繡到全國各地擺地攤的石傳英,從未出過國,也不知道意大利有多遠,不清楚要坐多久的飛機才能到米蘭。但多年走南闖北練就的直覺告訴她:米蘭之行,或許會闖出一片新天地。(參與采寫記者:周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