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老床位更強調提供小規模、精準化、綜合性的養老照護服務,“鏈結”生活照料、醫療照護、心理慰藉、適老化改造等多種專業服務,以“外賣”的形式送到老人身邊
在四川多地的實踐中,老人在家免費享受專業服務的同時,家庭照護者也收穫了照護“錦囊”
據民政部測算,達到一定規模後,一個家庭養老床位的費用投入僅為機構養老床位投入的1/5
給居家養老添加智慧元素,可以實時分析、精準定位。一旦發生危險及時預警,能夠有效引導應急服務人員入戶,確保老人人身安全
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適老化改造須“沉下去”對老年人需求場景進行調研,找到需求“痛點”精準發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海磊
一個安在自己家裏的養老床位,讓73歲的四川成都老人騰彩蓉心裏感到踏實。
還是原來的家,但又有些不同——床上鋪着智能床帶,可以監測生命體徵數據,專業護理人員可以實時掌握老人離床情況;客廳墻上安有智能紅外線探測器,如果她一天沒在客廳走動,探測器就會自動報警;廚房內外裝了智能燃氣探測器、溢水報警器和煙感智能監測終端;洗手間裏舖了防滑墊。
2021年起,四川成都、綿陽、眉山等多地,約有1.2萬位老人像騰彩蓉一樣,擁有了家庭養老床位。
家庭養老床位是指依託有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將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中,為居家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的“類機構”照護服務。
2021年印發的《“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健全建設、運營、管理政策,發展家庭養老床位。
依託民政部和財政部兩部門開展的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我國已於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累計在84個地區面向經濟困難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
家庭養老床位,不止於一張實體床。
與普通的家政服務、居家養老服務以及由衞生系統推出的家庭病床相比,家庭養老床位更強調提供小規模、精準化、綜合性的養老照護服務,“鏈結”生活照料、醫療照護、心理慰藉、適老化改造等多種專業服務,以“外賣”的形式送到老人身邊。
照護不離家
當《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騰彩蓉位於成都市錦江區錦華路街道辦事處柳江社區的家中時,她正在看電視。
“大腿到膝蓋一點知覺沒有,挪着走路。”她摩挲着膝蓋説。老人曾經做過滑膜炎手術,又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行動困難。
騰彩蓉的兒子去世後,兒媳改嫁。老人與23歲的孫女住在一起,但孫女白天上班,大部分時間老人獨自在家。
經過評估、簽約等環節,2022年4月開始,家庭養老床位把騰彩蓉和一張長長的服務清單連在了一起——按照6000元一年的補貼標準,她可以享受為期一年的上門服務,覆蓋生活照料、清潔衞生、醫療護理、心理支持、委託及信息化服務等多方面。
每週固定一到兩次,四川孝慈苑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居家上門服務團隊負責人肖宇都要到騰彩蓉家打掃衞生、洗洗衣服。
“什麼都不幹,來陪我聊會兒天都覺得很開心。”騰彩蓉説。她的近旁放着根拐杖,那是肖宇帶來的,“老人腿腳不好,有它可以省點力氣。”肖宇説。
目前,錦江區已有600名老年人像騰彩蓉一樣,依託家庭養老床位“下訂單”,享受到遞送上門的綜合性、連續性、個性化的養老照護服務。
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是成都市對老有所養、老有所安的積極回應。
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戶籍人口為1556.18萬人,其中,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320.80萬人,佔戶籍總人口20.61%。《成都市“十四五”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顯示,“十三五”時期,成都養老服務床位達到12.7萬張(含籌建),每千名戶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40.28張。
也就是説,近九成的成都老年人在居家養老。具體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成都市202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21年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總人數為3.86萬人,其中機構照護0.52萬人,居家照護3.34萬人。
成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孫中明説,設立家庭養老床位,相當於把養老院的床位搬進家中,由服務機構參照養老機構的管理規範和服務標準,為“不願住”“住不起”“住不進”養老院的居家老人提供剛需照護服務。
在四川多地的實踐中,老人在家免費享受專業服務的同時,家庭照護者也收穫了照護“錦囊”。
眉山市仁壽縣大化鎮正義村村民湯甫玉今年81歲,自2019年失能以來,全由80歲的老伴俞淑珍照護。眉山市社會福利院的護理員胡彬第一次上門時,注意到俞淑珍本身也已高齡,在照顧體重180斤的老伴時,有時會用蠻力。
“一手扶肩,一手扶髖,轉一下就翻過來了。”胡彬告訴俞淑珍,當一個高齡老人照護另一個高齡老人時,照護者首先得學會保護自己。
過去,俞淑珍會在大小便失禁的老伴床上墊一些破舊衣服,臟了之後撤掉清洗;這時被褥經常被打濕,老人也容易着涼。
看到這種情況,第二次入戶時,胡彬帶來了幾包尿不濕,手把手教會俞淑珍使用和更換方法。
眉山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敏良介紹,從實踐來看,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可實現多方共贏——養老不離家,較好滿足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並給家庭照護者減負賦能的同時,還節約了機構養老床位費;養老機構可以省下買地、建房、購置設備等前期投入費用,據民政部的測算,達到一定規模後,一個家庭養老床位的費用投入僅為一個機構養老床位投入的1/5。
一張床的延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劉樹均抱起母親時開始感到吃力。
家住眉山市仁壽縣懷仁街道大道社區的劉樹均今年74歲,母親李桂芳97歲。2012年,李桂芳突發腦梗,右側身體失去知覺。此前,老人還能勉強行走。2022年12月生過一次病後,她身體狀況變差,無法自理了。
“它幫了大忙了,終於不用抱着老人在廁所臥室來回跑了。”劉樹均指着臥室角落處的一個便攜式坐便器説。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抱着,是他照護老母親的常用姿勢——每天早晨七點左右,劉樹均和老伴幫母親穿好衣服,抱到客廳的椅子上;要開飯了,再把她抱到沙發上。
臥室裏,他和老伴的床緊挨着母親的床。晚上,一聽到母親招呼,他就趕緊起身。李桂芳起夜頻繁,劉樹均幾乎每晚都要抱她去廁所三四次。
“每天就這麼抱着移動。”劉樹均説。2022年5月,他查出腰椎間盤突出。抱起體重不足80斤的老母親,對已年過七旬的劉樹均而言,越發力不從心。
當社區工作人員上門介紹家庭養老床位的好處時,劉樹均趕緊提出了申請,成為眉山市348戶家庭養老照護床位和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試點對象之一。
仁壽縣天倫康養服務有限公司為李桂芳家開通了無線網絡,配齊了沐浴椅、便攜式坐便器、防滑墊等適老化設備和緊急呼叫器、紅外線探測器、燃氣探測器等智能化設備。
這家公司設有一間體驗房,可對老人居家時可能會遇到的所有情況實景化展示。“簽約前,我們會請老人家屬實地感受,選擇所需適老化和信息化設備。”該公司負責人吳曉雪説。
4月28日,該公司數據中心的電話響起。吳曉雪查看後&,發現一戶簽約老人家煙感智能監測終端發出警報。她馬上與老人家屬取得&&,得知是老人做飯時忘記打開抽油煙機,觸發設備報警。
“幸好是虛驚一場。”吳曉雪説,給居家養老添加智慧元素,可以實時分析、精準定位。一旦發生危險及時預警,能夠有效引導應急服務人員入戶,確保老人人身安全。
提供持續動力
為了引導養老機構參與建設,成都按照5000元/戶的上限標準,對家庭照護床位建設經費給予補助,並對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家庭照護床位實行“以獎代補”。
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5846張家庭照護床位,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47.6萬人次,帶動培育了96家養老服務企業,可為居家老人提供包括安全防護、照護服務、健康服務、情感關愛、生活服務五大類共計12個場景的服務。
孫中明介紹,在民政部和財政部主導的試點結束後,成都繼續整合資金推動項目持續運營,並擴大覆蓋範圍,希望做大試點效應,培育市場、引導消費,促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融合發展。
“老人對社會化養老服務及適老化改造的購買意願,正在不斷培育。”成都適老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俊鵬説。
他的團隊在對成都市郫都區一個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時,引來了鄰居“圍觀”。
“鄰居家的老人意外摔倒需要照護康復。看到改造效果後也想申請,但由於不屬於試點範圍內的經濟困難家庭,這家人自費購買了家庭床位適老化改造服務。”
“這是個好趨勢”,他説,這説明在政策引導和市場培育下,越來越多人了解並開始接受家庭養老床位。目前,該公司在四川全省範圍內承接了近1900個家庭的養老床位建設和改造。其中,約1700個家庭由政府補貼項目,另有不到200個訂單來自市場化用戶。
試點過程中,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服務機構也遭遇了一些尷尬。
吳曉雪發現,有的老人考慮到電費、網費等支出,會在用一段時間後把智能設備關掉或收起來。
有的家庭雖然對護理床有需求,但受戶型和面積限制,安裝受限。也有老人習慣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安裝入戶的護理床沒過多久又被退了回來。
“從老人的需求出發,我們現在更多基於老人原床情況進行改造。比如在床旁邊安裝扶手,輔助老年人起身、上下床、防止翻身滾下床等。”李俊鵬説。
“既要適老,也要適用。”李俊鵬説,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適老化改造須“沉下去”對老年人需求場景進行調研,找到需求“痛點”精準發力,個性化、標準化定制改造方案,確保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