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中華兒慈會)瞳愛救助項目十周年活動在北京舉行。
圖為中華兒慈會瞳愛救助項目十周年活動現場 新華網發
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董事長馮丹藜出席活動,並在現場與中華兒慈會瞳愛救助項目、政協四川委員會、成都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等代表共同啟動了“四川送光明”行動。會後,馮丹藜接受新華網公益頻道(以下簡稱新華公益)記者專訪。
圖為馮丹藜在中華兒慈會瞳愛救助項目十周年活動現場致辭 新華網發
新華公益: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到弱視兒童這個群體,和這些孩子結緣的呢?
馮丹藜:最初關注到弱視兒童,源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朋友的孩子患有弱視,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弱視的眼科疾病。在醫院裏,我看到整個走廊都是戴着眼鏡、遮住一隻眼睛的小孩子,非常受震撼。回家查資料才知道,我國已有超1200萬名兒童患有弱視。孩子眼睛健康與否關係到每一個家庭的發展與幸福,這麼多的孩子患有眼病讓我感到很難過,他們需要更好的治療和關注,當時我就覺得這個事情有點大。
我四處打聽,很多人都説弱視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或者需要治療後等待三五年才會有效果,但是我親眼看到了中國航空航天飛行人員招收選拔眼科標準制定者、眼科專家李志升教授的一項治療兒童弱視的技術,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使許多孩子擺脫弱視的困擾。那時候我就有了這個心意,為國家為兒童做點實事,真真正正解決問題。
經過幾年的醞釀, 在全國婦聯領導的關心及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大力支持下,2002年我投資創建了專門從事兒童弱視研究和檢查治療的北京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療集團。“光彩明天”是結合統戰部、全國工商聯的“光彩事業”以及民政部的“明天計劃”定下來的名字。秉承“為了孩子的幸福,為了祖國的明天”這一理念,我們在兒童眼疾方面不斷探索,目前已治愈超過15萬名弱視兒童。
2002年6月,我捐贈了100萬元,用於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的自主知識産權和相關的弱視治療方法,救助貧困弱視兒童。那一天也是北京光彩明天兒童眼科醫院正式宣布成立的日子。
如今20年過去了。回頭看,當時的這個決定算是我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我出身於華僑商人家庭,很早就傳承和參與家族生意。20年間,我把很多家業都轉手出去,就為專心做好“光彩明天”這一件事。這也是我從家族傳承下來的文化,就是非常執着的精神,認準了一件事情,就不改了。pagebreak
圖為馮丹藜(左)在中華兒慈會瞳愛救助項目十周年活動現場接受新華網公益頻道記者採訪 新華網發
新華公益:多年來,您和您的醫生團隊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有什麼感悟?
馮丹藜:作為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我也是一位執着的政協委員,堅決捍衛和保護孩子們的眼健康。多年來,作為政協委員履職的重要部分,每年我都會提出兩三份相關提案,同時不斷聚集各方力量,為保護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奔走呼籲。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我們醫療團隊的足跡幾乎遍佈了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我們尋找那些醫療條件相對差、困難偏遠的地方,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醫上門,其中包括一些缺氧的高原地區。每去一個地方我們都會在地圖上標記,密密麻麻的記號記錄着我們幾乎走遍全國的足跡。基本在每個治療點,我們的團隊都駐紮50天左右,為當地群眾提供醫療幫助,並深入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工作雖然艱苦,但我們一直在努力。
對我自己來説,每次和團隊深入基層一線都像是一次洗禮,回來好幾天心裏頭都在牽掛。我常常想,如果我就出生在那裏,我就是他(她),會是怎樣的命運?好像在拷問自己一樣,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這就是一種動力吧,希望自己在這個方向上再多做一點事,多出一份力,更希望能夠整合社會各界的力量,一起守護孩子們的視力健康。
新華公益:從專業角度看,您認為目前加強和普及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方面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麼。
馮丹藜:我在偏遠鄉村做公益服務的時候,發現有的孩子配戴的近視眼鏡度數不正確,導致視力不但沒改善還持續下降,同時伴有頭暈噁心,孩子自己又不會説,我太心疼了。隨着各方一再呼籲,全社會對於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的關注顯著提升,但同時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亂象,一些非專業機構覺得這是一片“藍海”,就紛紛轉型也去搞驗光配眼鏡。大家抓住商機的心情比較迫切,但是忽略了這個行業本身的科學性、專業性。
健康是一個嚴肅的話題,相關從業人員必須要恪守職業道德。我認為,這個領域的專家肩負的使命真的不能忽視,一定不能受市場或熱點的影響,要對自己的專業負責任。做課題、搞專項是很不容易的,從助力國家制定標準延續到深入研究,我們二十年時間做了很多工作,統計了大量數據,自主研發了包括變頻激光弱視治療儀、激光視光康復等一系列眼視光産品,其中變頻激光弱視治療儀已取得國內外多項産品專利。針對視光領域我們擁有20多個發明專利,在國際眼科雜誌上發表了6篇有分量的論文,就是踏踏實實搞科研,從基礎開始,真正地解決問題。
圖為馮丹藜在中華兒慈會瞳愛救助項目十周年活動現場 新華網發
新華公益:作為企業家,您長期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您怎麼看待企業家的公益慈善擔當?
馮丹藜:我認為企業家這個詞,不僅僅是一個職位,更是一種角色。企業家需要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不僅僅要賺錢,更要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做出貢獻,否則最多只能算是個成功的商人。
企業家要敢於在科技研發方面承擔風險。有的人研究一輩子,可能也出不來研究成果,這種風險我都考慮到了,但就是要堅持投入科研,絕不糊弄。作為企業家,我必須扎紮實實做事,把一件事情做透,才是對大家最好的交代。我是執着的長期主義者,只要研究成果真的對社會有用,價值總有一天會體現出來,綻放光彩。(記者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