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適老化,讓老年人健康地老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11/22 16:42:31
來源:新華網

瞭望 | 適老化,讓老年人健康地老去

字體: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金閶街道金夏社區舉行“老頑童趣味游戲迎重陽”活動,老人參加趣味釣魚比賽(2021年10月12日攝)  杭興微攝/本刊

  適老不是理念,是基於對老年人需求的真正理解;適老不止於單一的産品和服務,而是一套涉及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解決方案

  “適老化改造,要從解決老年人最不宜居、最不方便的居住環境改造出發,增強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

  應鼓勵各地進一步細化實施方案,制定基本適老化項目、專項適老化項目、個性適老化項目等不同層次的服務清單,本着自願申請、應改盡改、一區一策、一戶一策的原則,滿足所有家庭的適老化改造要求

  科技適老,折射出適老化的另一重要內涵——讓每一個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在技術、信息、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融入社會

  “每個人終將老去,我們探討構建適老化的環境,是為所有人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打下基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燕 張欣

  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街道某小區,67歲的姜躍進(化名)與獨生女兒姜雯雯(化名)共同生活在這裡。2年前的一次腦梗,讓姜躍進失去部分行動能力。照顧父親期間,姜雯雯給他換過三次床。

  第一次是實木床。為了讓父親躺得寬敞舒服些,姜雯雯買的床寬1.5米、長1.9米。但臥室只有1.73米寬,老人上下床、她從旁照顧都不方便。有時,老人來不及起身就尿了,哪怕女兒下班回家立刻清潔,時間長了實木床還是會返潮、有異味。

  第二次,她換了一張鐵藝床。通風透氣效果確實更好了,但只有30厘米的床高,讓腿部肌肉萎縮的老人難以自主下床站穩。

  第三次,姜雯雯用上了現在這張長2.0米、寬1.2米、高45厘米的鐵藝床,老人才感覺使用方便。

  在與父親共同生活的日子裏,姜雯雯發現,適老不是理念,是基於對老年人需求的真正理解;適老不止於單一的産品和服務,而是一套涉及老年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解決方案。

  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佔總人口的18.9%。為這些老人打造更舒適、更宜居、更安全的無障礙環境,是一個“急”在眼前、利在長遠的重要民生課題。

  2020年7月,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順應廣大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意願與趨勢,以滿足其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復護理等需求為核心,改善居家生活照護條件,增強居家生活設施設備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品質。此後,一系列與適老化改造相關的政策方案、實施細則陸續&&。

  適老化改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硬體到軟體,從安全到健康,從家庭“小環境”到社會“大環境”,從制度體系到精神文化……適老化的中國方案,努力讓公共服務真正地適老、便老、尊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老舊小區、半失能老人家中、助老餐廳、長者食堂、日間照料中心、火車站、地鐵站等場所實地調研,看到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推動適老化改造,讓環境適老、服務適老、技術適老,積極擁抱人口老齡化的當下與未來。

  適老,重在每一個細節

  自從父親突發腦梗摔倒後,衞生間門口那個17厘米高的地&,讓姜雯雯看著越發礙眼。這17厘米,對於行動不便的父親來説,是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記者實地採訪發現,北京市的老社區普遍採用局部抬高方式實現同層排水,衞生間地面比室內其他區域高出約20厘米。要降低衞生間地&,就涉及下一樓層住戶的天花板。有時一戶改造衞生間,整棟樓的排污管道都要改。這使得單戶實施適老化改造面臨很大困難。

  最終,姜雯雯徵得了樓下鄰居的理解,對衞生間進行了徹底改造,17厘米的地&降到了2厘米以內,她也不用擔心父親如廁時被&階絆倒。

  預防跌倒,是眾多適老化改造項目的重要目的。中國疾病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跌倒已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其中約一半發生在家中。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老年人在住宅內發生跌倒的具體地點,主要是廁所、洗澡間、廚房等。

  為了防止老人跌倒,不少家庭捨棄了衞生間的擋水條,讓馬桶稍高一些,方便老人起坐;房間採用推拉門,方便輪椅&&;廚房收納櫃採用可下拉式五金拉籃,避免老人爬上爬下拿取東西,減少摔倒風險……一系列細節調整,給老年人日常生活帶來了更多方便。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適老化改造重在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在衣食住行的每個細節上下功夫。

  空間環境方面,為了方便老人使用輪椅,不少家庭把家中地面全部拉平,所有門的寬度都在70厘米以上;在衞生間使用浴簾,方便幫助老人洗澡;很多老人睡眠淺,老兩口選擇分床休息避免互相影響;

  家裝設施方面,考慮老人在家遇到緊急情況,一些家庭安裝了一鍵呼叫報警裝置;因為老人彎腰困難,在玄關或鞋櫃處準備換鞋凳,把插座安裝在距地面80厘米高的地方;老人有起夜習慣,就在家中安裝感應夜燈,避免摸黑行走;

  日常起居方面,一些老年人肩頸和手部關節不靈活,套頭式、拉鏈式衣服並不“友好”,按扣式開衫更便於穿脫;為方便老年人坐在輪椅上照鏡子,安裝可調節鏡面角度的鏡子;在馬桶邊安裝助力把手,在浴室安裝分離式水龍頭、沐浴椅等器具;為偏癱手臂功能缺失的老人,配置智能牙刷、防抖餐具;

  ……

  “適老化改造,要從解決老年人最不宜居、最不方便的居住環境改造出發,增強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

  為此,“指導意見”提煉出了7項基礎項目和23項可選項目。儘管每個家庭的適老化改造需求多元多樣,但基本可從這些基礎項目和可選項目中,組合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改造方案。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所研究員李璐説,應鼓勵各地進一步細化實施方案,制定基本適老化項目、專項適老化項目、個性適老化項目等不同層次的服務清單,本着自願申請、應改盡改、一區一策、一戶一策的原則,滿足所有家庭的適老化改造要求。

  適老,全方位的關照

  姜雯雯的職業是護士,工作很忙,無法照顧父親的一日三餐,家裏常備着麵包等零食。

  “這只能保證他餓不着。”姜雯雯説,中午飯全靠外賣解決,父親勉強可以拄着拐杖挪到家門口取餐。她曾考慮過提前備好飯菜,但又擔心老人使用微波爐不當造成安全隱患,於是作罷。

  “我們的老齡化社會,既要求長壽也要求健康,老年人既要有生活保障也要有生活品質。從全生命周期的視角來看,適老化的內涵不僅限於硬體改造,也包括重新設計適老産品、提供養老服務。”黨俊武&&。

  構建城鄉老年助餐服務體系。一日三餐,對於年邁的老年人群體來説,不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還是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近年來,養老助餐、老年餐桌被納入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中統籌推進。

  廣州開辦928個長者食堂,構建覆蓋全市的社會化“大配餐”服務體系;河北省灤南縣採用“政府補一點、個人出一點、社會捐助一點、志願者奉獻一點”方式,建設農村居家養老食堂……各地通過多種形式解決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問題,守護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2022年2月,《“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明確提出構建城鄉老年助餐服務體系。覆蓋城鄉的老年助餐服務進入了新的階段。

  各地不斷推動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建設細化和深化。比如,安徽計劃在年內建成不少於6050個老年食堂,滿足不少於200萬名老年人的就餐服務需求;天津市&&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務工作若干措施,加大助餐補貼力度,強化日常監督檢查。

  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全程陪伴看病、代為排隊掛號、繳費取藥,還會為患者進行就診規劃……隨着醫院科室越分越細,智能設備逐漸取代傳統人工服務模式,這給老年人增加了就診難度,陪診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記者調研發現,在兩個頭部電商&&提供陪診服務的店舖超過500家,生意好的店舖月銷達上千單,過去一年有2.6萬人在淘寶搜索“陪診”。

  據統計,我國約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人,老年癡呆患者約1500萬人,促進健康老齡化刻不容緩。2021年,全國老齡工作會議要求構建“預防、治療、照護”三位一體的老年健康服務模式,《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對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作出明確部署。

  國家衛健委及有關部門接連“出招”指導和規範醫養結合服務:制定醫養結合機構管理指南、醫療衞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服務指南,開展老齡健康醫養結合遠程協同服務試點和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行動……一系列舉措旨在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整合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服務,努力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如今,老年健康與醫養結合服務已被納入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截至2021年底,全國醫養簽約數是2017年的6.6倍;兩證齊全醫養結合機構數較2017年增加76.7%。深受老年人歡迎的醫養結合服務,正在向更加優質、高效和便捷邁進。

  為老助浴撫慰身心。洗澡,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對於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洗個舒服澡”卻是心中最大的渴望。

  “規劃”明確提出“發展老年人助浴服務”,並從培育助浴機構、制定標準規範、産品研發、投保相關保險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具體服務項目,助浴是貼近老人身體、撫慰老人精神、滿足基本需求、降低傷痛風險的最有溫度的專業性服務。”李璐説,面對需求剛性、市場巨大的發展前景,應提升服務能級、加大保障力度,將助浴納入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同時通過家庭適老化改造、推廣助浴産品和培育專業隊伍,推動助浴服務早日實現普惠普及。

  “六助”服務呵護老年。家中衞生需要打掃,打一通電話,助老員就上門打掃;頭髮長了,有理髮師入戶幫忙修剪;腿腳不便的老人要出門,有工作人員攜帶爬樓機等設備幫助上下樓……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高齡、失能、半失能等特困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居家養老服務,確保需求把得準、服務做得細。

  2013年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培育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等定制服務”。

  2021、2022年,我國投入22億元支持84個地區開展居家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在這些試點和提升行動中,推動各地探索形成家庭養老床位,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助急“六助”服務,探訪關愛,互助養老等滿足老年人多元養老需求的服務模式,不斷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上海市民通過申程出行“一鍵叫車智慧屏”呼叫出租車(2021年6月攝) 受訪者供圖

  適老,更要與老同行

  “我不會掃健康碼,能進超市購物嗎?”“我不會用手機付款,能收現金嗎?”“手機購票怎麼操作?我不敢亂弄……”受知識結構所限,不少老年人面對着“數字鴻溝”。

  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網民佔11.3%。這些老年人中只有30%能獨立完成出示健康碼、行程卡的活動,23%可以在網上購買生活用品,20%能夠上網查找信息。

  “要構建數字包容的老齡社會,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樣、便捷、優質的産品和服務,增加老年人的福祉,以多種形式讓老人參與社會活動,為老年人賦能。”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建議,通過公共圖書館、老年大學開展培訓服務,普及網絡知識,培養數字素養,拓展老年人數字資源的使用能力。

  科技適老,折射出適老化的另一重要內涵——讓每一個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在技術、信息、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融入社會。

  2020年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

  各地各部門正在以老年人便捷辦事為重點積極探索: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開設“老年人辦事服務專區”,可開啟老年人“無障礙瀏覽”模式,用大字號、大圖標、高對比度、簡潔的設計風格,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高頻事項,為老年人提供全面、便利的辦事服務。

  2021年,工信部&&《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範》。如今,瀏覽資訊,大字版手機App讓老年人通過語音交互便能獲取信息;上網購物,量身定制的“長輩模式”讓老年人退換貨更方便;出門打車,專為老年人設計的“一鍵叫車”服務,讓出行不再困難;老年版手機掛號預約系統,讓精準問診切實可行……一系列舉措,讓廣大老年人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一個社會對待老年人的態度,檢驗着它的文明程度。“每個人終將老去,我們探討構建適老化的環境,是為所有人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打下基礎。”黨俊武説,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適老化”應引起更多關注,讓適老理念化作行為自覺,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