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起青年人幸福是什麼,回答一定是五花八門:有錢、有房、自由自在……當老年群體面對這一提問,答案可能一致得多,那便是“有所養,有所醫”。
醫養結合是近年興起於各地的新型養老模式。它將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相結合,集醫療、養老及養生於一體,整合産品與服務,覆蓋全生命周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健康養老成為整個社會的剛性需求。隨着醫養産業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捆綁,養老方式有了更多元的選擇,更少受時空限制,養老服務更專業、更穩定。醫養結合,可望聯手打造出屬於中國老人的幸福晚年。
上篇:醫養結合正當其時
半月談記者 李恒
推進醫養結合,是改善養老服務供給的重要舉措,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和滿意度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健全醫養結合政策、服務標準、人才體系,不斷繪製完善路線圖,多措並舉,為增強晚年幸福感織密保障網。
融入國家戰略,樹立健康老齡觀
醫養結合相關內容已被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等重要規劃,並且寫入基本醫療衞生與健康促進法,為這一工作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協同發展,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從印發《關於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強化醫療衞生與養老服務銜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優化保障政策、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多項措施,到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總結近年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直面難點堵點問題,完善醫養結合政策體系……面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我國不斷完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推動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
2021年12月2日,在重慶市渝北區仙桃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陳佩蘭(右)在護理員陳傲的幫助下體驗使用“智能護理床”唐奕 / 攝
為讓醫養結合給更多老年人帶來長壽紅利,我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將老年健康服務和醫養結合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社區醫院床位設置逐漸以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為主,建立醫師執業區域註冊制度,鼓勵醫師在醫養結合機構執業。
有關部門接連出招指導和規範醫養結合服務:制定醫養結合機構管理指南、醫療衞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服務指南,開展老齡健康醫養結合遠程協同服務試點和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行動……
最新發布的《中國健康老齡化發展藍皮書》指出,老齡化問題已不再是老年人及其家屬需要面對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參與面對的問題和挑戰。藍皮書提出樹立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推動我國老齡化戰略創新發展。
“實現健康老齡化是應對老齡社會挑戰的重要策略。”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正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密切結合國情、社情和家庭狀況。”北京大學教授王紅漫説,老齡化帶來的是多重復合型挑戰,不能僅靠單一政策或舉措,需要多視角、多維度、多手段全面推進。
化解養老焦慮,培養專業人才是關鍵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毅亭認為,我國推進醫養結合,探索形成了醫療衞生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醫療衞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依法開展醫療衞生服務、醫療衞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等4種相對成熟的服務模式。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兩證齊全(具備醫療衞生機構資質,並進行養老機構備案)的醫養結合機構6492個,較2017年底增加76.7%;機構床位總數175萬張,較2017年底增加176.9%;全國醫養簽約近7.9萬對,是2017年的6.6倍。
“老齡化帶來健康問題,伴隨出現的是帶病存活率高、失能風險高,讓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和社會養老能力不足等問題凸顯。”浙江省麗水市人民醫院院長黃剛&&。
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顯示,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很多老年人“長壽不健康”,老有所醫是其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今年7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支持有條件的醫療衞生機構為居家失能(含失智)、慢性病、高齡、殘疾等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居家醫療服務。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看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要重點關注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老年人的基本服務需求,對他們更要多一份愛心和耐心,提供一些更暖心的服務。
化解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養老焦慮的關鍵在於,多渠道增加相關專業人員。《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醫療衞生與養老服務緊缺人才培養,公立醫療衞生機構在內部績效分配時,對完成居家醫療、醫養結合簽約等服務較好的醫務人員給予適當傾斜。同時,通過開展應急救助和照護技能培訓等方式,提高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者的照護能力和水平。
“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強人才培訓、引導醫務人員從事醫養結合服務、壯大失能照護服務隊伍三項重點任務。”國家衞生健康委衞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郝曉寧&&,這是推動人才隊伍增量提質的一攬子措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醫養結合服務中。
試點示範,推動醫養結合在基層落地
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我國老年人大多選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形成了“9073”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這意味着,醫養結合服務的重點應該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
近年來,我國精準施策,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老年人提供更好醫療衞生服務。比如: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每年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費健康管理和健康體檢服務;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努力做到慢病有管理、疾病早發現、小病能處理、大病易轉診;支持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衞生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增設養老床位……
據國家衞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醫養結合示範項目已經列入全國創建示範活動項目,國家衞生健康委支持山東省等省份創建醫養結合示範省;組織開展老年健康醫養結合遠程協同服務試點工作,老年人在醫養結合機構可以獲得遠程醫療等各方面服務。
據悉,國家衞生健康委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開展的2021年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確定了35家示範企業、2個示範園區、45個示範街道(鄉鎮)、17個示範基地。
北京市雙橋恭和家園為園區400余位老年人打造“‘365天×24小時’緊急呼叫在床邊、基礎診療在身邊、三甲醫院在周邊”的三級醫療保障;南京市鼓樓區衛健委建成33個家醫工作室,成為基層醫療工作的延伸,縮短了老年人就醫距離……近年來,各地在貫徹執行國家政策時,結合本地實際,創新醫養、康養集合服務模式,並不斷向基層延伸。
“醫養結合深受老年人歡迎。經過積極推動和不懈努力,我國醫養結合的政策體系、服務體系、標準體系、人才體系、信息體系基本建立,醫養結合服務能力持續提高。”王海東説,“下一步,將繼續推動養老服務資源和醫療資源融合,擴大醫養結合服務供給,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質量,壯大醫養結合服務隊伍,建立起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整合型健康養老服務體系。”
6月20日,在日照頤養公寓,醫生正在為老人針灸理療 范長國 / 攝
中篇:智慧醫養,無縫對接
半月談記者 黃筱
隨着互聯網、數字化、信息化逐漸融入社會生活,“E時代”的紅利也蔓延至醫療、養老等領域,“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護理服務”等創新方式成為滿足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的重要途徑。
足不出村,醫療服務送到家
出門看病、進醫院配藥是老年人的煩心事,尤其是一些家住農村的老年人,隔一段時間就要舟車勞頓奔赴城裏醫院配藥。而在互聯網時代,這些老年人的基本醫療需求足不出村就可得以解決。
每兩周的周一,家住浙江杭州市蕭山區梅林村的李大媽都會到梅林村衞生服務站,取她的高血壓防治藥品。李大媽屬於慢病規律用藥人群,以往村站藥品品類較少,老人每週都要乘車前往區醫院配藥,往返要一個上午的時間。
面對像李大媽一樣家住農村老人的用藥需求,蕭山區衞生健康局通過“健康大腦”數據賦能村級衞生服務站,為慢病規律用藥人群推出了“慢病配藥不出村”服務。
據悉,該應用系統通過“數據+模型”,篩查慢病規律用藥人群的用藥品類及用量,從而生成藥品清單,再由“健康大腦”預測未來2至3周此部分人群的用藥需求,由醫共體總院完成批量精準處方開具,藥品通過物流提前配送至村站。配藥居民可在手機端應用和家庭醫生的提醒下前往村站取藥。
截至今年8月底,全區270個站點中,完成應用部署135個站點,站點藥品目錄新增253條,可配藥品類增加310.9%;新增基層配藥病人3168人,提供配藥服務13032人次。
蕭山區衞生健康局黨委副書記毛建勳&&,除了慢病配藥不出村,老人們還可以在手機上下單各類護理服務。術後、高齡、失能/半失能老人、腦中風或腦梗死康復期患者等人群康復護理難,養老機構康復技師少,居民就醫成本高等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借助健康大腦的“康復護理不出村”服務,由村站醫護人員和區級專家組成服務團隊,實現了上門服務、居家康復等。
一網共享,醫養轉換無縫銜接
老齡化日趨嚴重是不少老城區面臨的大問題。以杭州市上城區為例,截至2021年底,戶籍總人口86.6萬人,8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15萬,佔老年人口的19.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11579人,失能率為5.1%。在有限的物理空間和醫療資源條件下,優化服務銜接顯得尤其重要。
杭州市上城區探索 “互聯網+健康管理”,融入未來社區健康場景,以數字化賦能升級老年健康服務。上城區衞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開發區域醫養服務&&,一端連接綜合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和醫養結合機構,一端動態接收居家健康服務需求,實現統一受理、評估、派單,為居民提供醫養服務,建立老人“住院治療—居家護理”服務閉環。
在上城區彭埠街道楊柳郡社區,有一座老百姓家門口的醫院——智慧健康站。在這裡有智能輔助診斷系統、遠程會診及雙向轉診&&,社區醫生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系統服務。有了區域遠程會診中心,大醫院醫生也可以遠程為社區居民診斷並傳輸報告。
“我們還將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衞生機構納入醫療聯合體管理,與醫療聯合體內的牽頭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中心、站)等建立雙向轉診機制,提供一體化、連續性服務,實現醫療、康復、護理、養老服務資源的高效協同。”杭州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互聯網賦能醫養結合要善於整合,打通信息堵點,逐步打通省市醫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以及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區域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形成多部門、街道社區、社會力量(社會辦醫、養老院、志願者)、家屬等廣泛參與的聯動機制。
浙江台州市玉環縣有一張“健康地圖”,通過這張地圖分析出區域病種、市外就診率較高病種後,其在市域內設立了14個專科專病診療中心、24個全(專)科特色門診,並深化與滬、杭等地三甲醫院合作,開展合作辦醫,建立專科聯盟,進行個性化幫扶,將老年患者信息同步傳給家庭醫生,提升市域內醫療服務水平。
智慧醫養,理順機制常態化運行
在偏遠海島,智能可穿戴設備成為老人們的“守護者”。每天早上,家住浙江舟山市岱山縣衢山鎮馬足村現年82歲的戎正邦老人,都會拿出民政局配發的智能手環熟練地為自己檢測血壓、心率。智能手環自動將數據傳輸到信息化&&,家庭醫生、社區工作人員、老人家屬可以實時了解老人的健康數據。
長期以來,部分老年人面對“兩慢病”(高血壓、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意識不強,致使家庭醫生無法動態掌握患者血壓、血糖數據,也使不少“兩慢病”智能化預警服務無法形成常態管控。
有了智能化監測儀器和設備,可在村級衞生服務站、活動中心、養老服務中心或養老機構設立血壓、血糖自助監測點,穿戴式設備則能對老人實施周期性血壓、血糖測量並自動上傳數據,後方信息&&歸集患者持續性動態健康數據,可提供健康風險分析和預測預警。
浙江嘉興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應急救助、康復護理、養生保健等智慧醫養結合服務,鼓勵嘉興科技企業和機構建設科技助老&&,研發各類智能産品,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服務。
作為一項跨部門協同的工作,醫養結合政策制定和執行涉及多個部門,一旦無法有效協同各方關係,政策實施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為此,嘉興市專門成立了醫養結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落實責任,形成合力。嘉興市衛健委基層衞生與老齡健康處處長秦鳳艷説:“我們對嘉興市醫養結合試點實施方案中提到的6項重點工作,明確牽頭部門、配合部門、完成時限等,有力推動了醫養結合工作更好落實。”
下篇:賀蘭山下夕陽紅
半月談記者 楊穩璽
“最美還是夕陽紅。”金秋時節,巍峨賀蘭山上的落日,浸染天邊雲霞。此時此刻,正是寧夏養老機構裏的老人們一天中最為愜意的時光。
“爭取再活20年”
“我還能再活20年!”坐在輪椅上的86歲老人鄭玉蘭一邊給半月談記者“炫耀”着手指操,一邊驕傲地説。而在兩個月前,手術後躺在家裏的她,最常絮叨的一句話卻是“今天活着,明天還能活不能?”
家人既沒精力也沒知識照顧鄭玉蘭康復,只能求助專業人士。談及入住銀川隆光康養中心這兩個月的時光,鄭玉蘭不停地稱讚:“吃藥吃飯、洗漱如廁、按摩鍛煉……啥都不用操心。我不願意戴助聽器,人家小姑娘就拿着寫字板和我交流,一點都不嫌麻煩。”
銀川隆光養老産業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黃廷丁説:“很多來我們這裡的老人是為了度過術後、病後康復這一艱難時期。我們企業也投資建設了二級醫院——隆光醫院,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專業、便捷的醫養結合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衛健委、民政廳等多部門聯合發力,多措並舉推動醫養結合工作,鼓勵養老機構提供醫療健康服務就是措施之一。“子女上班或不在身邊的老人病後、術後誰來照料,是讓不少家庭頭疼的問題。養老機構通過提供醫療健康服務,可以幫助老人更好更快康復,解決兒女們的急難愁盼問題。”寧夏民政廳養老服務處副處長宋亞東説,截至2022年9月底,寧夏共有95家提供醫療衞生服務的養老機構,佔全區養老機構的70%。
一些在養老機構接受醫養結合服務的老人嘗到了甜頭。從2019年入住華邦美好家園(寧夏)孝慈園至今,年逾古稀的楊治國既不喜歡看電視,也不喜歡玩牌,從每天早晨6點起床到晚上10點睡覺,只要有精力,就會“纏”着康復師岳靜進行恢復鍛煉。楊治國説:“以前哪有這條件?我老伴帶我出去,都是用繩子綁住我的腿,我扶着墻,她拽一下我走一步。現在我要抓緊康復,好早點回家看娃娃。”
2016年10月,楊治國因腦梗導致偏癱,在家裏休養了近3年,不僅效果不理想,“還把老伴累得不行,自己只能發愁”。來到專業機構後,岳靜等人為他制訂了從飲食、藥物到理療的全方位康復計劃。岳靜説,從按摩、下肢負重訓練開始,等右腿恢復知覺後就借助器具站立、移動,狀況進一步好轉後開始拄拐、攙扶,進行日常訓練。“現在楊治國老人已經開始獨自拄拐行走,上下樓梯了。”
“通過自設醫療機構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的同時,我們也和多家醫院簽訂了協議,老人們可以通過綠色通道迅速就醫。”華邦美好家園(寧夏)孝慈園院長郝紅平説。
“靠兒養老”不如找專業機構
“這裡好得很,每天吃啥藥都給我分好送來。”73歲的五保戶王國吉已打定了主意,不回家養老了。
王國吉祖籍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數十年前通過易地搬遷來到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3年前作為特困人員入住了銀川市西夏區幸福頤養院(西夏區敬老院)。
頤養院黨支部書記王宏説,作為公建民營養老機構,院裏目前入住的112名老人中,有30名屬於政府集中供養特困人員。
無論貧富貴賤,夕陽會照在每個人臉上。對於像王國吉這樣的困難群眾,寧夏想方設法為他們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半月談記者從寧夏民政廳了解到,近年來寧夏不斷發力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確保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將患有精神疾病、傳染病的特困人員安置到具備相應治療護理能力的醫院、專業醫療機構救治。
寧夏養老服務機構還不斷延伸服務領域,將專業醫養結合照護服務提供給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半月談記者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居民張福清家裏看到,雖然口不能言、身不能動,但看到天頤老人之家院長魏斌一行人進門後,張福清年近90歲的母親目光緊緊跟着人群轉動。張福清説:“別看我媽媽不能表達,心裏清楚得很,知道你們來幫她了”。
張福清的母親2011年因車禍癱瘓,十多年時間裏一直靠張福清姐妹倆照顧。張福清説:“以前我們不懂,喂飯時我媽媽經常把飯吃到肺裏造成感染。自從醫生定期上門服務,給我們提供用藥、護理指導,這種失誤基本就沒有了。”
張福清口中的醫生來自天頤老人之家配套醫院——康久醫院。天頤老人之家承接了大武口區民政局實施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項目,張福清所在社區就在服務範圍內。魏斌説:“康久醫院和我們養老機構是一體的。開設醫院是為了更好推進機構醫養結合服務。承接社區服務是我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將專業醫養服務送到老人身邊。”
人財物有了保障,醫養結合路更廣
一些地方的養老産業一度受到“叫好不叫座”“入不敷出”“引才困難”等問題的困擾。對此,寧夏民政部門通過落實優惠補貼、搭建人才舞&、牽線校企合作等舉措,為養老産業尤其是醫養結合工作注入動力。
“我們機構入住率常年維持在55%左右,加上得益於政府部門相關優惠政策,目前基本收支平衡。”王宏説,西夏區幸福頤養院作為公建民營養老機構,前5年免費運營,近期剛與政府續簽了合同,每年上交費用為建設成本的0.5%。
採訪中令半月談記者耳目一新的是,曾經的“40”“50”人員在養老機構“挑大梁”現象已不多見,養老機構中隨處可見年輕人的身影。聽到記者的感嘆,一名養老機構負責人笑着説:“你隨便轉、隨便聊,年輕人多着呢。”
畢業於寧夏醫科大學的康曉蘭來到銀川隆光康養中心從事康復護理工作已有3年。談及這3年的工作感受,她頗為自豪。“很多爺爺奶奶就認我,那種被認同感讓我覺得很好。比如有個爺爺喜歡喝酒,有時情緒還不好,好幾次和人家發生了激烈衝突。我去勸架,人家就説‘閨女你説我聽呢’。”
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寧夏多家醫院嘗試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是一家三甲醫院,於2020年創新醫養結合新模式——成立老年醫養照護中心,依託三甲醫院優勢資源,開展“醫護養康”四位一體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照護中心護士長馬春艷説,老年醫養照護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專業、便捷、科學、全面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務,有效解決老年群體“病後護理難,生活無人照顧”問題。
“十四五”期間,寧夏將支持新建或改擴建12所養老機構,改造提升33所敬老院,對3000戶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寧夏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蔣文齡&&,力爭到2025年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集中供養率、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佔比分別達到60%,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張養老床位配備1名社會工作者。
(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