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將綠色消費變成生活方式

2021年6月6日,人們在德國首都柏林的一處“跳蚤市場”內購物 新華社發(斯特凡·蔡茨攝)
文/《環球》雜誌記者 李函林(發自柏林) 編輯/胡艷芬
在德國柏林的街頭巷尾,舊物交易早已融入城市肌理。周末熱鬧的跳蚤市場、遍佈城區的二手商店、按重量計價的中古服飾店、零廢棄主題的社區活動……舊物被重新使用、再設計、再流通,成為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依託“零廢棄”可持續理念和不斷推進的循環經濟政策,柏林把可持續生活方式嵌入日常,讓物品獲得“第二次生命”,讓資源盡可能延長循環路徑。
類似的消費文化變遷正在德國各地同頻共振。從城市空間到零售業態,從制度設計到價值觀更新,綠色消費不再是“小眾選擇”,而成為社會、企業和政策層面的普遍趨勢,形成了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的良性生態。德國人不再只以新舊來衡量産品的好與不好,而是更關注這些物品是否經久耐用、維修方便以及整個生命周期是否透明。綠色理念不僅在悄然改變着商業模式,也在塑造社會價值觀。
綠色消費滲入城市生活日常
長期以來,德國社會以務實、謹慎和長周期效率著稱。“堅固耐用”一直是評價家電、汽車、傢具等長期使用型産品的核心標準。然而伴隨歐盟綠色協議的深化、國內環保法規的完善以及公眾氣候意識的提升,人們的消費理念悄然發生着轉變。
越來越多的德國消費者購物時開始考慮産品的全生命周期影響。以電子産品為例,他們不僅關注“商品能用幾年”,還會進一步追問:“如果壞了,維修是否方便?零部件是否易於獲得?它的二次流通路徑如何?將來怎樣處理廢棄問題?”這表明傳統的“買新=更好”的消費理念正受到挑戰,翻新和二手産品正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
在這一趨勢下,“為買而賣”成了新潮流。買賣二手商品不再是經濟窘迫時的“調頭寸”行為,而是被打造成“心愛舊物”。億貝(eBay)德國總經理薩斯基婭·邁爾-安德烈指出:“‘心愛舊物’已成為主流。在通脹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德國人通過轉售閒置物品,為新的消費願望創造財務空間。年輕群體尤為活躍。這種做法既明智又可持續,還體現出當代消費者的自主消費態度。”
購買端同樣活躍。億貝德國調查顯示,有“心愛舊物”購買經驗的受訪者中,18至29歲人群比例超過半數。最受歡迎的品類包括服裝、技術與電子産品以及玩具。64%的受訪者&&更願意購買質量較高的二手商品,而不是價格低卻使用壽命短的進口新品。
類似的變革也出現在生活用品領域。在柏林、漢堡等大城市,傢具租賃成為入住新公寓時的普遍選擇。搬家頻繁的年輕人不再頻繁購買和丟棄傢具,轉而選擇租或買經過翻新的木制傢具。“舊物循環”概念與再生時尚興起後,二手服裝節、再設計工作坊也已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消費者對産品價值的認知也在升級,除了關心物理壽命,更廣泛考慮可維修性、零件可得性、軟體延壽和回收便利性等。例如,對於家電和電子産品,消費者會考慮是否便於拆卸、螺絲的規格是否統一、零件庫存周期長短、軟體更新能否延長使用壽命等。
值得關注的是,“維修文化”正在德國復興。在德國各地的社區中心,“修理咖啡館”(Repair Café)已發展至2000多家,人們帶來的物件從烤麵包機到檯燈、從自行車到縫紉機應有盡有,修理者往往是退休工程師、志願者或修理愛好者。而修理行為本身,也正在成為一種社會互動和社區融入的方式。
大型連鎖電器零售商也加入其中:類似國內蘇寧電器的德國消費電子零售商MediaMarkt和土星電器公司(Saturn)設立了翻新專區,推出延長保修和以舊換新服務;德意志電信每年翻新超過百萬件客戶設備,將其重新投放市場。翻新、租賃、再售逐漸走向主流供應鏈,成為企業新的盈利點。

2025年9月5日,人們在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參觀 張豪夫攝/本刊
綠色消費的“硬支撐”:制度推動與企業響應
德國綠色消費浪潮的背後,是政策、文化與産業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動。
政策體系的持續推進構成了德國綠色消費的制度基石。長期以來,德國嚴格規定生産商承擔“從搖籃到搖籃”的責任,如《包裝法》《電器回收法》《蓄電池條例》等要求企業從設計階段就考慮拆解難度、材料可追溯性和零部件供應周期,使“易修、好修、能修”成為産品硬性指標。
地方層面的改革更具創新色彩。圖林根州推出“維修獎金”政策,居民只需上傳維修發票,就能收到部分費用返還。曾經被輕易丟棄的“壞了的小東西”,在補貼機制下又重新回到生活中,據當地環保部門測算,3年內當地完成了3萬多次維修,涉及手機、家電、電子工具等日常用品,僅此舉便減少了近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
柏林的“零廢棄”戰略同樣具有示範效應。城市提出到2030年實現完全回收再利用目標,在此目標下鼓勵各類創新實踐:由柏林市政府支持的“B-Wa(h)renhaus”快閃店內顧客常年絡繹不絕,市民將家中舊物帶來,通過設計師重新加工變成風格獨特的再生産品。這家循環再利用商店還會舉辦社區活動和工作坊,向居民傳授物品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技巧,同時促進公民教育、社區互動與可持續消費的討論。
企業在綠色消費浪潮中也扮演着日益關鍵的角色。電子製造商主動優化設計,通過減少膠粘結構、統一螺絲規格、延長零部件供應周期等使産品長期易於維修。以德國博西家電為例,其在2023年宣布將洗衣機、洗碗機等大件零部件的供應期限延長至15年,體現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可維修性”。時尚電商也順勢通過跨境電商途徑開闢二手商品專區,比如,法國品牌Sandro的二手商品低於原價三折在網上出售且成色良好,深受德國消費者歡迎。
傢具企業也不斷試驗“可拆解、可擴展”的設計理念,一個衣櫃或書架可以隨着居住空間變化而重新組合。例如柏林品牌System 180推出模塊化傢具,其組件可拆卸、重組、升級,在設計之初即考慮生命周期;德國傢具製造商Bosse的部分系列産品允許用戶在使用多年後更換面板或材質,而不必整體淘汰。
這種産品設計與商業模式的變革,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長久使用的需求,也為綠色生活方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各界對環保的關注進一步被激發。近年來不斷興起的氣候運動讓綠色議題保持高度曝光,“未來星期五”等德國氣候組織將節能減排、資源循環等理念帶入校園、街頭和公共議程。社交媒體上的環保博主分享“一個月零廢棄挑戰”,社區教育機構舉辦“縫補工作坊”,使綠色消費融進日常實踐,生活也變得更輕鬆、更有創造力。
綠色消費正重塑德國經濟
從柏林跳蚤市場上被翻新的智能手機,到社區修理咖啡館裏煥新登場的檯燈,再到大型連鎖商店不斷擴大的“再生專區”,德國綠色消費的變化折射出消費方式的調整,也映照出社會價值觀的躍遷。
二手、翻新、維修、租賃等模式被廣泛接受,消費不再只是個人的經濟選擇,更融入了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循環經濟在這裡不再是口號,而是一種可參與、有溫度的城市文化。政策推動規則制定,企業提供技術與産品,社會文化完成價值塑形,三者相互作用,使綠色消費從“理念倡導”走向“社會常態”。
據市場研究未來公司的報告,德國二手電子設備市場在2024年規模約為77.9億美元,預計到2035年將增長至約304.2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約13.2%。歐洲環境署的數據顯示,德國循環經濟市場預計每年增長超過5%,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320億歐元。
這意味着,循環利用與再製造正在從“環保倡議”轉變為一條高潛力的産業賽道。在專家看來,對於製造業企業而言,這一趨勢既提供了商業模式創新的契機,也有助於企業構建更加穩健、低風險的供應鏈體系,在資源價格波動和國際貿易不確定性中保持競爭力。
更深層的推動力來自社會價值觀的轉變。德國學者指出,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塑造了公眾對可持續發展和公共利益的廣泛認同。伴隨教育普及與代際更替,新一代德國人更注重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生活品質。在這樣的社會心理土壤中,節約與循環成為普遍共識,“修一修繼續用”“舊物再設計”逐漸演變為一種更具審美與自我表達意義的生活方式。
這場從生活細節延伸到産業體系的變革正在提供一種啟示:未來消費的邏輯或許將從“更快更新”轉向“更長相伴”。當企業逐步完善循環生態體系,它們有望在全球綠色競爭中贏得新的發展空間。從柏林的舊物攤位到德國製造業的生産線,綠色消費所推動的結構性轉型,正成為觀察全球綠色發展的一個有意義的參照。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