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灣區:舊金融中心迎來新篇章

文/彭嘉航 李春頂
編輯/黃紅華
傍晚時分的紐約港碼頭,一艘滿載集裝箱的貨輪正緩緩接入岸電系統,原本需要依靠柴油發電機供電的環節,如今通過清潔能源實現零碳排放,這是紐約灣區從金融服務中心向綠色創新樞紐轉型的微觀縮影。
作為全球四大灣區中最早以金融和航運立區的經濟體,紐約灣區長期以來憑藉金融、港口、文化和服務業構築起世界級地位。進入21世紀,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提速和全球産業鏈重組,紐約灣區正在經歷一場多維度的結構性變革。
從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到紐約港的綠色碼頭,從布魯克林的氣候科技孵化器到長島的生命科學實驗室,紐約灣區的轉型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灣區的價值判斷標準,不再單純依靠GDP規模或者金融資産總量,而是憑藉綠色經濟與創新韌性的綜合實力。
以金融資本驅動綠色轉型
紐約灣區的傳統優勢在於其全球金融、資産管理、港口物流以及多中心都市經濟結構。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紐約長期吸引銀行、對衝基金、資産管理公司集聚,為全球資本提供定價、交易、風險管理服務。此外,紐約港口、長島及哈德遜河沿岸的物流體系也為其提供了地理聯通的基礎。服務、資本、貿易三大部分形成的有機結構使紐約灣區在全球化時代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
然而,近年來紐約灣區的傳統模式面臨多重挑戰。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與平台化使得傳統中介模式的利潤空間收窄,製造業逐步外移,港口物流功能被新型供應鏈重塑,氣候變化、低碳轉型正成為城市與區域發展新的引擎。
在此背景下,紐約灣區保有的金融資本和人才集聚優勢,為其向綠色經濟、科技創新、城市氣候治理三大維度拓展提供了基礎。紐約灣區利用金融優勢為低碳經濟與綠色基礎設施融資;支持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量子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崛起;在城市規劃、氣候治理等方面構建綜合範本。
紐約灣區憑藉其全球金融樞紐地位,正在將資本配置重心轉向綠色經濟。金融資本不僅服務傳統服務業,還開始服務低碳基礎設施、建築電氣等領域。可以看到,紐約灣區正在利用其全球金融樞紐地位加快綠色投資,創新綠色金融機制,形成可複製模式,並將傳統的港口物流優勢納入綠色基礎設施改造,利用金融資本助推綠色轉型。金融創新不僅促使資本向綠色産業和基礎設施快速流動,也為灣區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紐約綠色銀行是這一轉型的典型代表。自2013年起,該機構以10億美元公共資本起步,通過創造可複製的融資解決方案,激發私營部門資本。2017年,該機構開始在紐約社區圍繞太陽能構建包括融資機制、産品等在內的新資産模式。目前,紐約已成為美國最強勁的社區太陽能市場。近期,該銀行正專注於向發展落後社區推出脫碳基金,推動在清潔交通、建築脫碳和儲能等多個清潔能源領域實現投資的多元化。
在政府層面,綠色投資同樣發揮着重要作用。其與就業、政策相結合,為“金融-綠色”轉換提供現實動能。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發布的《綠色經濟行動計劃》指出,到2040年,綠色經濟預計將在紐約市創造約40萬個就業崗位、56億美元年收入和890億美元的年産出。2024年1月,紐約市長埃裏克·亞當斯承諾將紐約市的海濱改造成未來港灣,該舉措包括對市政府支持的創新中心進行大力投資,從布朗克斯到布魯克林的日落公園區的一片區域,今後有望成為綠色經濟的全球中心。
此外,在推動綠色轉型的過程中,紐約灣區推出多項創新機制。在2025年紐約氣候周,出現了韌性資産、適應性資本和全球團結稅等新的綠色金融機制,預期産生基礎設施韌性基金、可持續發展技術平台和綠色債務工具等資本分配方式。
作為一個仍具有全球物流集群優勢的灣區,紐約灣區正通過綠色融資重塑物流樞紐優勢,為城市綠色化改造賦能。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正與長島信託基金、布魯克林海軍造船廠開發公司合作組建港口氣候合作組織,領導紐約港沿岸的綠色經濟項目,包括海上風電港、韌性能源工作室等,推動港口向綠色、智能化演進。

挖掘科技創新增長極
不僅在綠色金融層面,紐約灣區還在科技創新方面邁出關鍵步伐。通過發展人工智能、氣候科技、量子計算、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紐約灣區正在構建下一代産業基地。與金融資本、綠色基礎設施緊密結合,這些科技創新不僅提供增長動能,更強化灣區在全球競爭中的科技樞紐地位。可以説,科技創新正成為紐約灣區的新引擎。
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2025年發布的《紐約市的人工智能優勢》報告指出,紐約市計劃通過“綠光創新基金”投入至少5000萬美元,並另有1億美元投資用於氣候創新中心建設,明確將人工智能作為支持氣候科技與AI融合發展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工具。此外,報告強調人工智能不僅是數字經濟的驅動力,更是實現智慧能源調度、碳排放監測、微電網優化等氣候解決方案的核心技術。
位於布魯克林的紐約大學坦登分校的未來實驗室工程學院是紐約市運營時間最長的氣候科技孵化器,致力於幫助初創企業克服資金和擴大規模障礙,同時保持對氣候解決方案公平性和可及性的關注,自2009年以來已支持超過170家初創企業。
除了人工智能和氣候科技,紐約灣區也押注量子計算、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2025年9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獲得3億美元州政府投資,建立量子研究與創新中心,重點推進量子通信、量子網絡及教育培訓項目,中心預計2029年建成。石溪分校校長安德里亞·戈德史密斯&&:“量子研究與創新中心將引領量子計算和網絡的未來。今天的歷史性投資進一步提升了石溪大學在量子科學和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並展示了我們校園內大膽的突破性研究,為社會最緊迫的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生物醫藥領域,紐約擁有豐富的高校、醫療、科研資源。紐約生物在紐約生命科學界匯集了數百家生物科學公司、大學、研究機構和其他致力於推進生命科學研究以及商業化治療的成員。其與紐約州生物科學協會理事會在2025年1月發布報告《美國生物科學經濟:推動各州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和機會》,報告稱紐約在關鍵創新指標方面在美國領先,與生物科學相關的研發支出在2022財年大幅增加,總計55億美元。
“過去幾年,紐約生命科學界取得了令人興奮的增長,這主要歸功於州、市政府和行業領導者為提升和投資帝國州的生物科學經濟而做出的有針對性的努力,”紐約生物的首席執行官詹妮弗·霍克斯·布蘭德説,“這份報告反映出我們全州生命科學行業的熱情和以增長為導向的心態,強調了我們州生態系統的實力。我們很高興看到紐約的排名繼續攀升,因為我們的行業致力於研究、資助和創造未來的治療方法。”
城市韌性與氣候治理實踐試驗
在城市氣候治理與綠色基礎設施方面,作為海港型都市,紐約灣區面臨許多氣候風險,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城市熱島效應、老舊建築等問題大量存在。紐約市政府2021年推出了《通往碳中和紐約市的路徑》報告,承諾通過減排、建築改造、智能交通、綠色港口等措施,實現城市碳中和目標。
此外,紐約灣區的規劃反映出其從城市韌性的角度將綠色治理納入綠色經濟的根本發展邏輯。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的《綠色經濟行動計劃》指出,到2030年,紐約市將採取包括建築與施工脫碳、交通部門低碳轉型、催化氣候技術創新、構建公平的綠色經濟生態系統等重點行動推進綠色經濟。
打造綠色創新空間需要推動切實的産業落地,紐約市經濟發展公司2024年宣布在布魯克林軍械廠建立氣候創新樞紐。該項目計劃在十年內扶持150家初創企業,創造逾600個工作崗位,經濟影響估算達24億美元。同時,項目強調為當地社區提供勞動力培訓與綠色就業機會,體現綠色治理與社會公平並重的特點。
布魯克林的紐約大學坦登分校未來實驗室工程學院氣候科技孵化器的臨時董事總經理弗雷德里克·勒克萊克&&:“我們支持的不僅是氣候科技,更是要讓紐約市場裏的初創企業生存下來、成長起來。”由此可見,紐約灣區的城市韌性建設不是停留在規劃層面,而是伴隨産業生態、創新孵化和就業機會同步推進。
(彭嘉航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李春頂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