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促進民心相通
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娟娟 實習生 韋伊
編輯/黃紅華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10月26日,初冬的北京寒意已濃,卻沒能擋住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嘉賓熱情赴會。一場以“真愛伴我行”為主題的國際詩會,將各地友人聚在一起,以詩為媒,在朗朗吟誦聲中傾吐羈旅之思。本次活動由《亞太日報》主辦,北京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維童之友合唱團及金尚·源共同支持。來自中國、英國、法國、保加利亞、匈牙利、阿根廷等十多個國家的嘉賓登&,用自己的母語朗誦本國詩歌。多位藝術家帶來了歌唱、舞蹈、樂器演奏等節目。

巴基斯坦參議員薩馬德·阿里致辭
正在北京訪問的巴基斯坦聯邦參議員、巴最大媒體集團《戰鬥報》報係總裁薩馬德·阿里出席了詩會。他在致辭中&&:“作為巴基斯坦參議院文化事務委員會成員,我深切體會到文化交流對促進各國友好往來發揮着重要作用……”他&&,作為巴基斯坦報業協會主席,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加強與《亞太日報》等中國媒體的交流協作,為中巴經濟走廊第二階段建設營造更有利的輿論環境,鞏固兩國鐵桿情誼。
亞太貿易協定工商會總部主席王燕國在致辭中&&:“真愛傳遞友誼,文化連接四海。語言和文化形態可以跨越不同種族和文明,我認為本次詩會對於加強中外國際合作和人文交流有着特殊意義。”

俄羅斯留學生瑪麗朗誦《致女人的信》
“美麗富饒的祖國啊,賜我恩澤無盡,燃我胸中豪邁……”來自保加利亞的安東尼奧·德米雷夫朗誦了伊凡·瓦佐夫的作品《我是保加利亞人》,詩中充滿詩人對故土深沉的情感。
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的經典詩作《The Word》(《詞》/《言語》)提醒世人:“善良的人啊,請慎言,一句漫不經心的話,便可引燃一切,包括仇恨和哀傷……”朗誦嘉賓讓·維涅龍以母語呈現這首作品,讓文學的警醒穿越國界和時空。
“我起了中國名字,穿上中國服裝。我深深地體會到:哪有朋友,哪就有新生和生命的奇蹟……”《我有個中國名字》是講述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經歷的紀念詩。中方嘉賓張瀟予以兩種不同語言朗誦,詩句中飽含的真摯情感,深深打動了在場聽眾。
現場朗誦緬甸著名詩作的緬甸留學生寸瑞仙説:“詩歌以語言之美啟迪心靈、凝聚情感,是推動人類文明交流與精神進步的重要力量。這次的詩會讓我發現其他國家詩歌文化的美,希望明年詩會能繼續舉辦。”

小琴童張周行演奏肖邦的《A小調圓舞曲》
除了成年朗誦者外,本次詩會還邀請了16名小朋友以朗誦、合唱與器樂演奏的方式登&,用他們的方式理解、表達詩意。小表演者張周行演奏了肖邦《A小調圓舞曲》,他帶着稚嫩的聲音説:“肖邦被稱為‘鋼琴詩人’,他用跳動的音符表達內心的情感,非常動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維童之友合唱團的14名兒童用“英文朗誦+中文演唱”的形式呈現作品《明月幾時有》。指導教師張嘉琦介紹説,音樂被譽為“無國界的語言”,希望用這種創新的表達打破隔閡,讓古典詩詞擁有新層次,也讓外國友人更容易體會其中的意境。
在藝術表演環節,河北保定市九疑派古琴老師李式懿演奏了名曲《陽關三疊》;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金淑梅表演了蒙古舞《鴻雁》;巴基斯坦歌手哈桑帶來了烏爾都語歌曲《滄海桑田》;中國歌手艾畇圻演唱了《蒸蒸日上好日子》和《如願》;中國青年舞蹈家李天澤和祝願表演了中國風舞蹈《山行》和《錦翠》。
金淑梅説,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是中國絢麗多彩的文化之光,也是千年文化的積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舞蹈也可以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蒸蒸日上好日子》的作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經創作多首新疆歌曲的作家陳銳軍説:“詩歌無需翻譯,因為它讓人類情感相通。詩歌讓各國人民隔膜消融,讓大家看似遙遠的心,跳着相同的節奏。”
《亞太日報》總編輯劉莉莉擔任主持人
《亞太日報》總編輯劉莉莉&&:“自《亞太日報》2024年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詩會之後,心中熊熊燃燒的文學火焰一直沒有熄滅,因此在今天再次歡聚一堂,共同體驗語言之美,促進各國友誼與文化交流。《亞太日報》期待將國際詩會打造為亞太區的品牌文化活動。”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