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敘關係正被“重新定義”

2025-10-29 15:14:44 來源: 《環球》雜誌

2019年10月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集俄聯邦安全會議常務委員就敘利亞局勢等問題進行討論。圖為當天,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普京(右)參加會議

文/馬志山 馬曉霖

編輯/吳美娜

  敘利亞政權領導人艾哈邁德·沙拉10月15日訪問俄羅斯,會見俄總統普京。這是沙拉去年12月執掌敘政權後首次訪俄,被視為阿薩德政權倒&後俄敘關係重啟、重塑的關鍵訪問。

  雙方閉門會談了兩個半小時。普京説,俄羅斯與敘利亞始終保持友好關係,俄方從未將對敘關係同政治局勢或特定利益挂鉤,俄羅斯在對敘關係中始終高度重視敘利亞人民的利益。

  沙拉感謝俄方在不同領域提供的幫助,稱敘俄兩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在俄方幫助下,敘利亞取得許多成就。敘方願繼續與俄方開展合作。敘方尊重兩國歷史及既往所有協議,正以全新方式“努力恢復並重新定義”兩國關係的本質,以確保敘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穩定。

  俄羅斯塔斯社10月19日援引敘利亞政權外交部門負責人希巴尼的話稱,敘俄正就修改前政權所簽協議進行討論,其中包括有關俄羅斯軍事基地的協議,且雙方同意調整這些基地的新角色。

  觀察人士認為,這些事態表明,儘管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因俄烏戰事長期羈絆有所削弱,但莫斯科試圖通過外交與合作維持其在敘利亞的戰略存在,持續彰顯作為世界性大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從阿薩德政權到沙拉政權

  敘利亞阿薩德家族與克裏姆林宮的深厚關係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20世紀70年代,巴沙爾·阿薩德的父親哈菲茲·阿薩德將敘利亞牢牢納入蘇聯勢力範圍,蘇聯則以軍事援助和經濟合作作為回報。自那時起,敘俄便奠定了以戰略互信為基礎的長期同盟關係。

  巴沙爾·阿薩德於2000年接任總統後,雖然曾嘗試改善與歐洲國家的關係,並在早期表現出一定的西化傾向,但隨着2010年底中東政治浪潮“阿拉伯之春”的爆發及敘國內動蕩加劇,他逐漸重新靠攏莫斯科,依賴俄羅斯的外交與軍事支持來維繫政權穩定。

  2015年9月,俄羅斯應敘政府邀請開始對敘極端勢力進行軍事打擊,幫助敘政府重新奪回大片失地,並在沿海地區建立了重要軍事基地,使俄羅斯在地中海東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戰略縱深。這不僅鞏固了阿薩德政權的統治,也標誌着莫斯科重返中東舞&的戰略成功。

  2024年底,沙拉領導的“敘利亞沙姆解放武裝”推翻阿薩德政權,敘利亞內戰以令人意外的戲劇性結果結束,由此終結了阿薩德家族及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敘利亞半個多世紀的統治。

  阿薩德政權倒&後,俄羅斯馬上調整有關策略,撤出部分重型裝備和高級軍官,收縮戰線,同時通過與反對派力量談判,盡快平息局勢並保障自身利益。2025年初,俄羅斯外交部公開讚揚敘利亞過渡政府的“理性與穩定”,並積極推動新一輪談判,重點圍繞軍事基地的未來、能源合作以及戰後重建投資展開。

  10月中旬,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在普京與沙拉會談後稱,俄方有意與敘方合作開發能源,“俄羅斯公司在敘利亞油田開採已經很久了”。另外,俄方願幫助敘方重建鐵路、恢復其他關鍵基礎設施。

  知情人士説,敘方希望俄方提供一些經濟優待,例如恢復對敘糧食出口的優惠政策。敘方還希望在反對以色列侵襲方面爭取俄方支持。以色列尋求在敘南部蘇韋達、德拉和庫奈特拉三省實現“徹底非軍事化”,遭敘方強烈反對。

  敘利亞一名外交部門官員&&,“經濟和政治問題,以及俄羅斯在敘利亞軍事基地的地位問題均列入議程。”俄目前在敘擁有兩個主要軍事基地——位於敘西部的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和赫邁米姆空軍基地,在靠近土耳其和伊拉克的東北部邊境卡米什利地區也有軍事存在。

俄羅斯仍是“平衡者”

  觀察人士認為,事實證明阿薩德政權的覆亡並未終結俄敘關係,而是將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雙方從意識形態聯盟轉向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務實合作。這一轉變彰顯出俄羅斯在逆境中保持影響力的能力,也折射出敘利亞過渡政府在大國競爭中謹慎求生的外交智慧。

  對敘利亞而言,莫斯科不僅是其長期的安全夥伴,更是其平衡各方勢力的重要力量。保留俄羅斯影響力的存在,敘新政權既可以倚重敘俄傳統關係、仰仗大國的保護,也可以利用這一關係撬動與其他大國特別是域外大國的對敘外交。

  在中東地區,以色列與土耳其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立場分歧明顯,卻一致認為俄羅斯的存在於己有利。以色列希望莫斯科能夠遏制伊朗及其盟友在敘南部地區的活動;土耳其則認為俄羅斯的介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土耳其的“眼中釘”——敘北部庫爾德武裝的自主行動。

  路透社先前報道稱,以色列游説美國同意維持敘利亞的弱勢和分裂狀態,允許俄羅斯保留在敘的軍事基地,以對抗土耳其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土耳其支持敘利亞現政權並在敘駐有軍隊,被視作敘利亞變局的最大“贏家”。

  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庫爾德武裝“敘利亞民主力量”擔心美國可能再次縮減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因此將俄羅斯視為“潛在的保險”。對於長期追求自治的庫爾德人而言,保持與莫斯科的合作,既是防止自身被大馬士革政府壓制的戰略手段,也是在大國博弈中為自身爭取談判籌碼的現實選擇。

  與敘利亞朝野力量及周邊國家的“積極俄羅斯觀”不同,歐洲顯得謹慎而矛盾。今年春天,部分歐洲議會議員公開呼籲敘利亞新政權徹底禁止俄羅斯的軍事存在,理由是擔憂莫斯科將利用基地維持在地中海的軍事影響力。然而事實表明,俄羅斯早已通過一系列外交行動鞏固了與大馬士革的“新型關係”。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俄羅斯在俄烏戰事中承受巨大壓力,國內經濟與軍力均受到一定限制,但莫斯科依然具備維持在敘利亞“有限而穩定”存在的能力。這種存在不僅象徵着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具有持續影響力,也為其在全球戰略博弈中保留了一個不可替代的地緣政治籌碼。

未來合作中的謹慎平衡

  沙拉訪俄前,兩名不願公開姓名的敘利亞人士告訴路透社,沙拉將借這次出訪俄羅斯的機會,正式尋求將滯留在俄羅斯的巴沙爾·阿薩德引渡回國接受審判。沙拉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0月12日播出的一檔新聞節目中&&,敘政權“將使用一切可用的法律手段”,要求將巴沙爾“繩之以法”。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普京和沙拉10月15日在公開講話中並未提及巴沙爾·阿薩德的名字,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閉門面談是否談及此事尚未可知。

  儘管阿薩德政權已垮&,俄羅斯在敘利亞依然保持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一些觀察人士指出,如果美國與歐洲希望真正削弱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影響,最有效的方式並非孤立或排斥,而應採取積極、建設性的參與策略。

  具體來説,通過提供持續的經濟援助、基礎設施重建和治理能力支持,西方國家可以幫助敘利亞新政權逐步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外交格局。只有當敘利亞在重建和發展中看到來自西方的長期承諾,其外交才有可能逐漸向更開放與平衡的方向轉變。

  縱覽全局,在新一輪中東格局的重塑中,敘利亞的命運仍然為大國博弈所牽動。俄羅斯、美國、伊朗、土耳其等力量的互動,決定着敘利亞未來的政治版圖與安全走向。可以預見,在相互制衡與合作並存的局勢下,敘利亞將繼續在複雜的國際棋局中尋找自身位置,在不確定與競爭中艱難前行。對俄羅斯而言,其不但不會從敘利亞徹底撤離,相反將會不失時機地鞏固在東地中海地區的這一戰略支點,並等待未來可能出現的政治轉機。

  (馬志山系北方民族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曉霖係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北方民族大學特聘教授)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