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Z世代:要真實,也要不平凡

2024年4月3日,在日本東京,人們走在櫻花樹下
文/《環球》雜誌記者 岳晨星(發自東京)
編輯/馬琼
當夜幕悄然籠罩東京澀谷,霓虹燈映照下川流不息的街頭,年輕人三五成群,在街角拍照、追星二次元、選購二手衣物……這一代出生於1995年至2010年間的年輕人,正在重新定義日本的價值觀、消費文化和社會意識。
從“順從”到“真實”
日本在經歷泡沫經濟破裂和“失去的十年”後,長期處於經濟低增長的發展階段。日本Z世代幾乎就是在經濟停滯不前、社會變革進程緩慢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厚生勞動省2024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Z世代約2080萬人,佔總人口的16.3%,15歲至24歲人群就業率達67.2%,其中非正式員工佔比高達42%,平均月薪僅為正式員工的73%。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研究科講師舟津昌平認為,成長於“經濟停滯”時代的日本青年,從小就被灌輸“經濟形勢不好”的觀念,因而普遍對未來缺乏希望。經濟與就業結構的不穩定,使這一代人更關注心理平衡與生活質量。他們淡化“服從與融入”的傳統觀念,強調“做自己”的價值。隨着生活成本、經濟壓力上升,他們在選擇僱主時更重視“工作體驗”“職業意義”,而不僅僅看重薪資報酬。
日本Z世代被認為更敏感、富有情感表達慾望,願意將自己的焦慮、喜悅、掙扎等情緒轉化為公開討論的話題,通過流露真實感受、分享情緒,尋求共鳴與連接。
這種價值觀傾向也體現在性別和戀愛觀上。網絡運營商biglobe針對日本18歲至69歲的1000名成年人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Z世代中有超過六成的人&&“不在乎自己單身一輩子”;52.6%&&“不想要孩子”,39.7%&&若推行“有選擇的夫婦別姓”制度,會考慮結婚。這意味着,他們不以傳統婚姻或家庭模式作為人生必然要經歷的階段,而是追求生活的多元性與自我實現。
重體驗、輕擁有
Z世代成長於社交媒體、智能手機普及的時代,他們獲取信息、形成認知、進行消費決策的方式,與上一代或幾代有着本質差異。日本Z世代的消費習慣深受社交媒體影響,麥肯錫亞太地區的相關報告指出,日本Z世代消費者傾向“先調研後購買”,理性且謹慎。他們重視品牌的理念一致性、社會責任與真實表達。
在他們看來,消費不僅是物質滿足,更是一種情感表達、身份認同甚至社交互動的信號,“重體驗、輕擁有”理念逐漸成為主導消費的哲學。租賃、共享、二手&&的興起,在日本消費市場中具有顯著的代表性。
例如,日本二手交易&&Mercari已成為Z世代重要的購物渠道。許多年輕人傾向買“有溫度的物件”——曾被他人使用、在社交媒體上有故事感的産品,反而比新品更具魅力。
此外,日本Z世代對動畫、亞文化領域的熱情尤為顯著。索尼旗下視頻流媒體服務Crunchyroll&&今年6月發布的一份日本動畫全球影響力報告指出,日本Z世代群體中約54%是“動畫迷”,其對動畫的熱度高於韓劇或好萊塢電影。他們通過動畫、漫畫、虛擬偶像、虛擬主播、偶像IP等文化産品構建情感連接,也將其視為身份標籤的一部分。
於細微處“溫和重塑”
在社會與公共議題上,日本Z世代展現出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氣候變化、性別平權、公民權與心理健康等議題,成為他們日常討論的話題。與前輩不同,這一代人不再依賴傳統媒體渠道,而是通過社交網絡發聲,在“轉發-共鳴-再傳播”的循環中,推動議題擴散與輿論生成。
金澤大學教授金間大介指出,當代年輕人的內心存在兩種相互拉扯的欲求:一是“想保持真實的自己”,二是“想成為理想中的某個人”。這種心理矛盾在社交媒體時代尤為突出——他們追求“自然”“不做作”的表達,但又希望這種“自然”能被他人欣賞、被算法放大,成為“特別的存在”。
於是,“酷但不裝”“真實但不平凡”成為Z世代在社交&&上自我塑造的關鍵詞。他們以極高的敏感度經營形象,不斷在自我展示與他人比較中尋找平衡。然而,這種持續的自我監控與社交壓力,也讓部分年輕人陷入新的焦慮之中。
舟津昌平&&,社會上流行的“你也能被拯救”“只有我能倖存”等商業敘事,雖然滿足了年輕人的自我認同需求,卻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削弱社會信任。他指出,這種“個人化的拯救邏輯”,使人與人之間的&&更加脆弱,社會更易陷入孤立狀態。
總體上,日本Z世代的成長並非以激烈的方式顛覆舊秩序,而是在諸多細微層面實現了“溫和重塑”。他們通過情感共鳴與網絡連接,以消費、創作與表達為工具,悄然影響着日本社會的文化氛圍與價值走向。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