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爭議的經濟學獎

2025-10-29 10:43:11 來源: 《環球》雜誌

文/宿亮

編輯/胡艷芬   

瑞典皇家科學院把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理論的闡釋。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從1901年起頒發的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   

而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依照諾貝爾的遺囑設立,而是由瑞典國家銀行於1968年創立,獎金由瑞典國家銀行支出,以紀念這家央行成立300周年。其正式名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獎項設立時,評獎採取的形式是由瑞典國家銀行每年向諾貝爾基金會提供評選和管理費用,評選過程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主持。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獎。   

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長期存在爭議。批評人士&&,作為聲譽最高的經濟學獎,該獎項傾向性明顯,多被授予歐美學者或理論。同時,這一獎項往往回避世界經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無法給全球治理提供“藥方”。   

諾貝爾的後代彼得·諾貝爾曾&&,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諾貝爾的價值觀相悖,特別是這一獎項還曾授予關注股票期權模型的研究者。   

因此,儘管諾貝爾經濟學獎已在外界享有經濟科學領域“最高獎”的聲譽,圍繞它的爭議一直不斷。   從獲獎者來源看,來自美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佔了絕大多數,而歐美之外經濟學者獲獎的情況屈指可數。很多獲獎者即便不是在美國出生,也與美國高校或機構&&密切。   

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則顯示,幾乎所有經濟學獎獲得者在職業生涯中都與幾所美國高校有交集,不論是曾在這些大學求學還是供職,集中度都遠遠超過其他諾貝爾獎項。   

這種集中度帶來的問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往往給西方的經濟學理論背書,宣傳基於西方實踐的所謂主流經濟學,卻忽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實踐。有學者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傾向性扼殺了經濟學思想的多樣性,日益成為一種在世界範圍內推廣西方經濟學政策的機制。   

由於其名稱中的“諾貝爾”光環,獲獎的理論和模型還往往誤導發展中國家,客觀上服務於西方的政治需要。   

原因無他,經濟學是一門高度政策導向的學科。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以來多被授予新古典主義學派代言人,他們支持廢除勞動保障法律、把公共部門私有化、放鬆金融管制等。這些舉措對很多國家的普通工薪階層及底層民眾産生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為大型跨國企業和金融資本服務。   

另有批評指出,諾貝爾經濟學獎近年來越發不願意面對全球當下的問題,如貧富差距、糧食短缺、貿易保護,轉而關注“過時”的理論或艱澀的數理模型。正如澳大利亞“對話”網站所言,每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似乎都頒給了那些提出“變量X的變化如何影響變量Y”的人,而不是那些提出關於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或資本主義的尖銳問題——以及那些敢於質疑西方制度至高無上地位的人。   

不少分析人士也&&,諾貝爾經濟學獎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經濟學的作用,盲目增強了某些經濟理論的可信度,成為特定經濟政策的“助推器”,誤導公眾對於經濟的判斷和預測。   

近年來,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學者意識到,不能盲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或模型,而是要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祛魅”,基於本國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階段探索,實事求是地提出適合本國發展的經濟學。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