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Z世代:假婚禮與真務實

2023 年4月22日,新人們在印度博帕爾舉行集體婚禮
文/唐璐
編輯/胡艷芬
在孟買一間霓虹閃爍、挂滿各類傳統婚禮裝飾的屋頂酒吧,23歲的瑞婭身着金色lehenga(印度婚禮主打服裝),伴着震天響的鼓聲起舞。賓客歡呼雀躍,玫瑰花瓣四處飄散,寶萊塢音樂在空中回蕩。
這是2025年席捲印度的假婚禮派對——除了沒有新娘和新郎,擁有印度傳統婚禮的所有元素。這類假婚禮不僅是娛樂,更是印度Z世代的宣言:熱愛傳統,卻要以數字時代的創意重塑規則。
從婚姻到職場,從創業意識到品牌文化,印度Z世代以韌性、實用主義與全球視野,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處書寫自己的故事。
傳統與自由折中的婚姻觀
印度社會的婚姻傳統以包辦婚姻、種姓匹配與家庭義務為核心,老一輩視婚姻為社會地位的象徵。然而,Z世代在保留文化根基的同時,也在追求個人選擇與性別平等。24歲的阿努什卡通過交友軟體Tinder找到了來自不同種姓的伴侶拉維,其後花費一年多時間才讓父母最終接受了這門跨種姓婚事。阿努什卡代表了Z世代的“半包辦婚姻”趨勢——尊重父母意見,但堅持自己做決定。202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印度Z世代希望在包辦婚姻中擁有一定的自我決定權,這一比例在老一輩印度人中僅為20%。
與其他代際相比,婚姻不再被Z世代視作人生的“頭號任務”,但他們也很少完全拒絕婚姻,只是會推遲結婚。統計數據顯示,印度城市裏人們平均婚齡為28至30歲。對印度Z世代而言,職業與經濟獨立優先於婚姻。現年26歲的莎拉拒絕在23歲時相親,是因為要專注於營銷事業:“我想先買房,再找尊重我夢想的伴侶。”這種實用主義與假婚禮趨勢相呼應——熱衷舉辦無新郎新娘的派對,享受婚禮的熱鬧同時避開真實婚姻的壓力。
“我一直想當新娘,但還不想當妻子。”23歲的安雅·巴爾加夫開玩笑説。她最近與最好的朋友在孟買辦了一場假婚禮,“我們有哈爾迪(一種香料)、dhol(一種鼓),還有跳舞的叔叔們,應有盡有。婚禮充滿了友誼和樂趣……這是一種氛圍——沒有愛管閒事的親戚,沒有刻板的儀式,只有音樂、美食和舞蹈。”
假婚禮既能讓他們在免受壓力的“儀式感”中得享歡樂,又能以最低成本、最大自由,練習如何在公共空間做自己。難怪這股由Z世代主導的假婚禮潮流,已成為風靡印度都市的周末現象。2025年印度市場報告顯示,預計到2032年,假婚禮行業市值將達1.75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45.9%。
拒絕加班,但更期待穩定
與前幾代人崇尚“搏命文化”不同,印度的Z世代更重視心理健康與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們尋求靈活的工作安排(混合或遠程),拒絕為事業成功犧牲個人生活。
在印度職場,老一輩常把加班視為忠誠的表現,但Z世代將其視為效率低下。從事營銷工作的納迪亞·哈蒂布是公司裏唯一的Z世代,她説:“千禧一代總會把工作加倍,但我們Z世代更願意盡可能高效地完成工作,然後用剩餘時間學習和讀書。我們不會很晚還在工作,也不會在周末加班,因為公司只付工作時間的工資。”25歲的維傑白天是數據分析師,晚上運營Excel教學頻道,他拒絕無償加班:“我的時間屬於我自己。”
2024年領英報告顯示,70%的印度Z世代優先選擇靈活工作,甚至願意犧牲10%的薪資以換取自由。
“靈活的工作時間,工作場景中的休閒區甚至游戲區都很重要,因為這些能讓我們保持身心投入和創造力。”一位在班加羅爾科技初創公司工作的青年員工&&。
對於職場文化中的代際差異,印度人力資源諮詢公司Marching Sheep的創始人兼執行合夥人阿龍總結道:“千禧一代往往在雄心與幸福感之間求平衡,而Z世代追求真實性與目的性,他們希望公司的價值觀不能僅停留在口頭,而要落實在日常。這足以説明,Z世代十分務實。”
幾十年來,雄心勃勃的印度年輕人都把通往成功的路指向孟買、德里與班加羅爾這類快節奏、機會密集的特大都市。但印度Z世代正在遠離這些城市,邁向充滿未知但暗藏機會的二、三線城市。
在這些年輕人看來,大都市看似光鮮,但要付出不菲的代價。與此同時,許多小城市招聘量激增,電商、零售等行業擴張,生活成本低、房地産更具潛力,還能使工作和生活更好地平衡。同時,基礎設施改善將吸引大量投資,未來的事業完全可以從小城市起步。
雖然對新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追求和想法,但印度Z世代對創業和初創企業的熱情似乎並不高漲,哪怕前輩們已為印度打下12.5萬家初創企業的江山。2024年一份報告揭示:Z世代正在遠離初創企業,更傾向於選擇工作相對穩定的大型企業。
不迷信明星代言,更偏愛本土品牌
印度Z世代人口約3.77億,佔全國總人口25%以上。波士頓諮詢公司與美國科技公司Snap Inc.的報告指出,到2035年,印度Z世代的消費能力將從目前的8600萬美元飆升至2萬億美元。印度Z世代的價值觀、行為方式與消費理念已成為諮詢公司的熱門研究課題。
印度Z世代是“數字原住民”,始終在線讓他們對外界保持着一定的敏感度。他們往往支持在“社會正義、氣候變化與可持續轉型”上有堅定立場的企業和品牌,並希望成為能積極改變世界的一員,而非一個沒有思想的、被動的消費者。
儘管印度Z世代也追星,但更關注“微影響者”。對他們而言,關鍵在於品牌是否能與他們産生連接感,是否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因此,單純用明星或有影響力的網紅為産品代言的策略已難以打動Z世代。相反,他們會留意那些擁有真實産品體驗的UP主,在社交媒體&&享有話語權的意見領袖,通過這些人來接觸新品牌或小眾品牌。
以往,印度社會常有“西方産品更好”的印象,但Z世代更偏好能體現印度文化的品牌。印度品牌戰略主管英吉尼爾回憶道,在一所傳媒學院參加招生評審時,他曾詢問一些候選人“最喜歡什麼品牌”,幾乎八九成的人回答是印度乳製品品牌Amul。英吉尼爾説,這些學生不過二十齣頭,他們似乎已經不再迷信蘋果、耐克,而更青睞平凡卻討人喜歡的本土品牌。這説明儘管Z世代是打破傳統的潮流引領者,但他們其實並未拋棄傳統。
印度Z世代似乎正在宣示一套兼容並蓄的價值坐標:尊重傳統,但拒絕被傳統框死;崇尚務實,在職場與人生路徑上追求可持續與可控;擁抱多元自我,在學習、創作與副業間自如切換;有更強的本土文化認同感。
當派對散場,回到日常,他們期待保留更多的自我,用當代語法書寫屬於他們的“印度性”。


手機版